今天分享另一款常用材料——關于縫線的單位,5-0,6-0……
分享之前,簡單回顧我與“5-0”或“6-0”的交道:
我使用過PP聚丙烯的藍色縫合線,接觸過PTFE線,剛開始我也犯懵,因為同事或醫生溝通時,口頭總是能聽到“這個做5-0”、“那個用6-0行不行”。
5-0是不是0.5mm?5-0和6-0哪個更細?同樣的5-0,PP和PTFE粗細是一樣嗎?
直到我把這套編號的源頭、規則和工程學邏輯梳通,才真正不再“憑感覺”。
1)這套標號從哪來:1937年的標準化
現代醫學里最常用的是USP縫線規格。在外科快速發展但廠商“各吹各的號”的年代,1937年USP把縫線直徑做了標準化分級,從此號數有了統一坐標系。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5-0、6-0所在的那套體系。
更“反直覺”的點在于:
數字越大越粗(當你只看1、2、3…這邊時);
但到了“0”這一檔是分水嶺;過了0往“小”走時,就寫成2-0、3-0、…6-0、7-0,“-0”前的數字越大,線越細。這就是醫生口頭常說的“two-aught(2-0)”、“five-aught(5-0)”“aught/ought”這個詞在英語里有“零”的含義,來自古英語詞源。
ps:0是刻度的中軸。往左(1、2、3…)越粗;往右(2-0、3-0、…)零越多越細。
2)還有一套“公制”:EP/Metric
歐洲藥典采用十進制直徑,單位是0.1mm。比如“3.5Metric”≈0.35mm。這套更直觀,常用于與USP對照。
常用近似換算(按合成線常見范圍):
6-0≈Metric1(約0.07–0.1mm)
5-0≈Metric1–1.5(約0.10–0.15mm)
4-0≈Metric1.5–2(約0.15–0.20mm)
3-0≈Metric2(約0.20mm)
2-0≈Metric3(約0.30mm)
0≈Metric3.5(約0.35mm)
ps:不同材料類別的直徑上限/下限略有差別。
3)為什么同一號數,不同材質直徑不完全一樣?
USP并不是給一個“絕對值”,而是按材料類別(如膠原/合成可吸收/不可吸收)給出直徑范圍和檢驗方法(如直徑〈USP861〉、針線連接〈USP871〉、抗拉〈USP881〉)。因此同為6-0,合成線與天然膠原線的允許直徑帶寬不同:例如6-0在合成材料里常見約0.07mm,而膠原類可到0.10mm左右——這就是你看到“同號不同粗細”的根本原因。
4)“號數—直徑—強度”的工程學邏輯
直徑越細→組織創傷越小,但強度/持針性下降;
直徑越粗→強度更高,但針孔和組織反應也更大。
臨床選擇的基本經驗是:滿足組織強度需求的最小號數。例如面部美容/精細手術常用5-0、6-0;軀干/張力較大區域常用3-0、4-0;血管吻合常見6-0或更細的單股聚丙烯;筋膜/腹壁強化會選到0或1。這些是“典型用法”,不同學科與術式會有習慣差異。
5)讀法與常見誤解
誤解1:“5-0就是0.5mm”?——不是。5-0在USP中不是“毫米”,而是等級;合成材料里5-0常在0.10–0.15mm檔。
誤解2:“5-0和Metric5是一碼事”?——不是。Metric5表示約0.5mm,而5-0是更細得多的線。
誤解3:“同號數不同品牌為什么手感和粗細不一?”——因為USP給的是范圍與測試標準(直徑、抗拉、針線連接強度等),不同材料、不同編織/擠出工藝、涂層與公差策略都會帶來差異。
誤解4:“5-0的英語讀法是five-oh?”——口語里更常說five-aught(“零”的古詞),來源于英語里“aught/ought=0”。
6)這套編號為什么“長這樣”?
分享一段可考的歷史與一段“江湖傳說”
可考的關鍵節點:1937年USP將縫線直徑與性能制度化分級,統一了市場,使得“0作為分水嶺、兩側雙向編號”的格局固定下來(隨后不斷擴展至更細/更粗與更多材質,并配套了直徑與力學測試章節)。
材料故事:早期廣泛使用的catgut(腸線)與樂器弦、網球弦同源于動物腸膜纖維(今天這些領域也仍有“天然腸弦”存在),材料工藝的進步推動了更細線材與更穩定的性能出現。這解釋了“為什么能越做越細”,但并不足以說明“編號體系從樂器弦直接遷移而來”。現有可靠文獻主要能明確1937年的標準化,而關于“編號是否源自樂器弦/線規”的說法,多見于二手資料與行業口述,缺乏權威文獻的直接證據,大家可持保留態度。
7)超實用:見號識粗細(工程師速查)
僅為直覺化認知,不同材質的允許范圍不同,以常見合成線量級舉例:
6-0≈0.07–0.10mm≈Metric1(微血管/精細皮膚)
5-0≈0.10–0.15mm≈Metric1–1.5(面部/手部皮膚等)
4-0≈0.15–0.20mm≈Metric1.5–2(常見皮膚/淺筋膜)
3-0≈0.20mm≈Metric2(厚皮膚、張力較大部位)
2-0≈0.30mm≈Metric3(深層/筋膜)
0≈0.35mm≈Metric3.5(腹壁/筋膜加固)
ps:查對具體產品時,以USP/廠商技術文件的直徑與強度范圍為準
8)寫給研發/注冊的你
標準閱讀索引:直徑(USP861)、針線連接(USP871)、抗拉(USP881);
兩套規格并存:全球市場資料常需同時標注USP與Metric(EP);注冊溝通與說明書里避免將5-0誤寫成“0.5mm”的單位歧義。
設計權衡:目標組織學性能(反應性、持針性、節結安全性)+工藝(擠出/編織/涂層)+物理指標(直徑、CV、抗拉、結節減弱系數)共同決定“同號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