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7-12-18 09:55
引言
目前越來越多的一次性無菌醫療器械應用于臨床。
而這類產品在上市前必須針對熱原反應進行相關試驗,主要分為兩種,即熱原檢查法(家兔法)和細菌內毒素法(鱟試劑法)。而兩種方法的區別較大,因此本文針對醫療器械熱原試驗方法如何選擇進行了探討。
1、熱原的介紹
熱原究其本質,其實是指能引起恒溫動物體溫異常升高的致熱物質,通常是磷脂多醇與蛋白質結合而成的復合物,因此它不僅僅是常見的細菌、霉菌、病毒活體,更多的是一次性無菌醫療器械最終滅菌后附著在產品表面的微生物尸體及其代謝產物。
臨床上在醫療器械接觸人體血液時,由于醫療器械上含有熱原,病人在0.5~1h內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冷感、寒戰、發熱、頭痛、惡心、嘔吐、膚色灰白、昏迷、休克)而加重病情,甚至導致病人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對于熱原目前國內外仍未有統一的認識,但從國內外文獻報道中都普遍認為: 它是指細菌內毒素的脂多糖。
歐洲藥典委員會副主席J.Van Noordwijk 提出:“嚴格地講,不是每一種熱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結構,但所有已知的細菌內毒素脂多糖都有熱原活性”。
而在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條件下,藥品生產的質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觀點是:不存在細菌內毒素意味著不存在熱原。
2、熱原檢查法
1)熱原檢查法和細菌內毒素法
1942年美國首先將家兔熱原檢查法收入藥典,作為檢查藥品注射液中發熱物質的法定方法。此后世界各國藥典均規定了該檢查方法。中國藥典自1953年版開始收載了熱原檢查法。
優點:可檢測任何熱原質,在規定時間里觀察家兔的體溫變化,相應反應了熱原質引起哺乳類動物的體溫反應過程。
由于致熱反應可能不僅是內毒素介導,還有可能由材料介導或其他物質介導,目前已知非內毒素產生致熱反應的物質有內源性熱原(如IL-1、IL-6、TNFα、TNFβ)、前列腺素、誘導劑(如多聚腺苷酸、多聚尿苷酸等)、干擾體溫調節中樞的物質(如LSD、可卡因、嗎啡)、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細菌外毒素(如TSST-1、SEA、Spe F、Spe C)、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某些金屬(如鎳鹽)等。
因此家兔熱原檢查法其檢測熱原質的范圍較細菌內毒素法更廣,該方法既能檢測出由器械本身引起的熱原反應,又能檢測出由細菌或細菌內毒素污染而引起的熱原反應:如中藥制劑,具有成分復雜,影響因素多的特點,一般均采用傳統的家兔熱原檢查法。
家兔熱原檢查法也因此被作為仲裁法。
缺點:該方法局限于某種熱原質進入體內,能否引起體溫變化或熱原反應,而判斷醫療器械是否污染熱原。
A. 標準化程度低,精密度和靈敏度差,試驗的重復性差。
B. 試驗動物個體差異較大,且在被驚擾的情況下,可能引起溫度變化。
C. 設備及實驗費用昂貴。
3、細菌內毒素法
細菌內毒素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上的一種脂多糖和微量蛋白的復合物。其特殊性為細菌死亡或解體后才釋放出來的一種具有內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質。
優點:鱟試劑法迅速、經濟、所需樣品量少,操作過程工作量小,每天可進行大量樣品檢測,且其精密度和靈敏度較好,試驗的重復性也較好。
缺點:不能對部分無法排除干擾因素的熱原進行檢測。
因此,我們在訂立產品技術要求時,應當從產品的材質、熱原可能介入途徑以及試驗的時間周期、成本等多方面考慮來進行選擇熱原反應的檢查方法。
參照依據
國家標準GB/T 16886.11-2011
國際標準ISO 10993-11:2009
《中國藥典》2015版四部
來源:范驥上海形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