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其他
嘉峪檢測網 2015-09-10 22:50
要個性更要有安全保障
“死飛”自行車的制造營銷和使用漸成氣候,需要法規跟進強化管理
□ 本報實習記者 王 媛
為期4天的亞洲戶外用品展在江蘇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最低重量僅180克的超輕防水沖鋒衣、全球獨創倒三角懸空造型設計的碳纖維自行車和超輕重量的越野跑鞋等一批科技新品紛紛亮相,成為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 安 東 攝
“這樣倒著騎就可以停住,所以才沒剎車。”記者在劉家窯地鐵站附近的一家出售“死飛”的商店,看見店主喬宇正在給消費者示范騎車。“死飛”是國內對固齒自行車的通俗稱呼,國外稱作“Fixed Gear”。原形來源于郵遞員自行車,后經演變發展成為既具備場地自行車的專業性,又體現親民、輕便特點的自行車。
一般我們騎行的自行車后輪與鏈條不固定,所以又被稱作“活飛”。“死飛”則正好相反,后輪與鏈條是固定的。
自行車沒剎車?這還能稱作自行車嗎?比起平時大家騎行的普通自行車,“死飛”自行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剎車。
這種在城市中流行的自行車,以其亮麗的外形越來越受到消費者追捧。在凸顯騎行者個性的同時,“死飛”自行車的安全性能又如何呢?
北京資深“死飛”制作者和銷售者喬宇表示,騎“死飛”,安全非常重要。“騎死飛的,哪兒有不摔跤的。一般來我這兒買車的,我都要手把手地教,先得讓他學會了怎么騎。”喬宇說道。由于“死飛”與傳統自行車不同,沒有剎車和變速器,所以一旦在公路上遇到險情,對騎行人的反應和判斷要求也就相應提高了許多。
喬宇的提醒不無道理。今年3月,福建漳州一騎行“死飛”的中學生與私家車發生碰撞,導致該學生當場死亡。很多網友紛紛表示正是因為“死飛”自行車沒有剎車,才導致了該學生騎行時來不及躲避,釀成了慘劇。
為了感受騎行“死飛”是否安全,在喬宇的指導下,記者也嘗試了一下。在前進方面“死飛”與普通自行車的騎行方式沒有差別,不過只要倒轉騎行,或者騎行頻率變緩,車就會慢慢降速,直至停止。
“它跟普通的車不同,比較另類。”喬宇說。說它“另類”的原因有三,一是“固齒”,即后輪與鏈條固定,后輪與鏈條的固定決定了如果要前行則必須要做騎行動作的要求,否則車輪將不會轉動,也就不能前進。二是“死飛”自行車沒有剎車。沒有剎車與“死飛”輪鏈固定有著直接關系,因為輪鏈固定,人在騎行“死飛”時一旦動作變緩,車輪轉動也隨即變緩,車速進而下降直至停止。三是“死飛”自行車外觀炫麗扎眼。自主DIY的配色使得“死飛”自行車在大街上具有極高的回頭率,也使得追求潮流的人們滿足了施展個性的心理。
不過,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八條規定,非機動車的外形尺寸、質量、制動器、車鈴和夜間反光裝置,應當符合非機動車安全技術標準。制動(剎車器)、鈴鐺等不齊全的車輛是嚴禁上路的,自行車也包括在內。另外,我國自行車安全要求中對于制動距離也有著明確要求,“死飛”自行車由于沒有剎車,如果操作不當,會在制動上給騎行者和行人帶來影響。
國家自行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劉姓工程師表示了對無剎“死飛”的擔心,“因為慣性的作用,可能會導致騎行者被甩出,從而造成傷害。而且沒有剎車的話,騎行者需要用腳部、腿部的力量去抑制前進,也有可能造成傷害”。她同時還認為,騎行者在缺乏剎車的情況下容易對他人造成傷害,“一旦控制不了撞上去,對彼此都是危險”。劉工程師說。“在正常的路段沒有剎車騎行已經非常危險了,如果道路濕滑泥濘,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
相對于技術人員,消費者對于其安全度的關注更高。喬宇表示,正是因為大家知道“死飛”沒有剎車,所以一般在騎行的時候都非常注意,不會騎得過快。“要知道,這東西騎起來能到40公里/小時,那已經相當快了。不過除了騎行比較久的專業人員,一般人都不會騎快。”他補充道。
中國自行車協會宣傳研究室主任鄭小玲表示,“死飛”車的質量、使用者的熟練程度、對于“死飛”的監管力度是決定其是否安全的重要條件。“目前‘死飛’這部分還是屬于小眾。不要刻意模仿,在騎行時保證足夠的保護也是非常重要的。”她說。
“真正的玩家可能會做一些等級較高的動作,于是整車的受力點都在前叉上,這樣前叉可能就會斷裂。”喬宇說,而前叉的斷裂會導致騎車者摔下車,這也是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另一個安全問題。比起騎行者可能遭受的傷害,喬宇對“死飛”的前叉質量表示了擔憂,“總有黑心商家用假高碳鋼車架來冒充鉻鉬鋼車架。這樣的前叉太脆弱,質量根本無法保證,容易造成傷害”。
利用倒騎制動是“死飛”的特色,這也需要“死飛”騎行者在騎行時保持100%的專注度。“一開始必須要學習如何騎車,我會給客戶安裝前剎,這樣安全一些,沒有前剎的車我不會賣也不會讓人去騎。”喬宇在談到如何保證安全時指出。另外,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騎行、保持冷靜小心是鄭小玲主任認為消費者在騎行“死飛”時應注意的要點。
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死飛”自行車,在追求潮流的同時,消費者也要時刻關注安全,保持警惕,不要將個性騎成危險。同時,相關法規的跟進,也值得研究。
《中國質量報》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