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行業研究
嘉峪檢測網 2017-08-16 10:28
生物醫用材料簡介
生物醫用材料(BiomedicalMaterials),是用來對生物體進行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其病損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按照用途進行分類可分為骨、牙、關節、肌腱等骨骼-肌肉系統修復材料,皮膚、乳房、食道、膀胱和呼吸道等軟組織材料,人工心臟瓣膜、血管、血管內插管等心血管系統材料,血液凈化膜和分離膜、氣體選擇性透過膜、角膜接觸鏡等醫用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及生物傳感器材料等。
生物醫用材料不是藥物,其作用不必通過藥理學、免疫學或代謝手段實現,為藥物所不能替代,是保障人類健康的必需品,但可與之結合,促進其功能的實現。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工程總是與其終端應用制品(一般指醫用植入體)密不可分,通常談及生物醫用材料,既指材料自身,也包括醫用植入器械。
按國際慣例,醫用生物材料的管理劃屬醫療器械范疇,所占醫療器械市場份額>40%。作為高技術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物醫用材料已經進入1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其市場銷售額正以每年16%的速度遞增,預計在未來20年內,生物醫用材料所占的份額將趕上藥物市場,成為1個支柱產業。那么,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發展模式是什么呢?
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發展模式
1. 按照驅動要素
產業發展的驅動要素可分為低級要素(勞動力、自然資源等)和高級要素(專利及專有技術、市場渠道、品牌運營、資本運作等),由此產業發展模式可分為勞動力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技術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和資本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等。
發展模式本身沒有優劣之分,是否適合特定時期和地域條件下的產業發展才是最重要的。在產業發展目標和外部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利潤最大化訴求、市場和技術升級、產業比較優勢消長、產業格局演變等因素都會推動產業發展模式的優化與升級。
在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的發展初期,涌現了不少以生產低值耗材為代表、采用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驅動型發展模式的企業。隨著移動互聯技術、3D打印技術、基因測試技術等新型技術的問世,生物醫用材料的應用拓展到可穿戴設備、個性化植入物、精準醫療等新領域,并購、IPO上市、新三板掛牌和成立投資基金等各種形式的資本運作也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風起云涌。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力等物質要素驅動型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必須向技術創新和資本驅動型發展模式轉變。
2. 按照業務關系
從產業鏈的角度,產業發展模式可分為橫向發展模式和縱向發展模式。橫向發展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內生發展或外延并購的方式,以實現規模效益和避免內部競爭為重點,在自身業務領域范圍內發展;縱向發展模式是指企業通過內生發展或外延并購的方式,以產業鏈無縫對接為目標,沿著自身產品的產業鏈向上游或下游延伸發展。企業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獲得新產品、新渠道,可同時發揮產品協同、渠道協同和財務協同效應,攤薄運營成本,體現規模效應,從而更快更好的落實發展戰略。
目前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存在著企業規模小、集中度低等問題,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明顯。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主導企業并購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資源重組,可以快速、有效的增強企業實力,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從專業運營的角度,產業發展模式有專業化發展模式和多元化發展模式之分。由于生物醫用材料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技術領域廣、研發周期長、流程環節多等特點,僅僅研發過程就可能會涉及材料制備、元件設計、表面處理、機械加工、質量管控、動物試驗、型式檢驗、臨床試驗等一系列環節,一般企業很難同時具備研發、臨床、注冊、生產、營銷和售后所需的全部技術和能力。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位于產業鏈不同環節、具有不同專業能力的企業和機構常常會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分工協作,各司其責,優勢互補,合作完成整個產業過程。采用專業化發展模式比較典型的企業有寶雞鈦業股份有限公司(材料生產企業)、江陰法爾勝佩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代工企業)、杭州泰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藥械臨床試驗、注冊申報)等。
采用多元化發展模式的企業在多個相關或不相關的產業領域同時經營多項業務,并購是發展多元化戰略的重要手段。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的發展模式也呈現出新的態勢:由產業規模和產業鏈的拓展演變為生態圈的構建。所謂生態圈,是一種將產品、服務、用戶、客戶、大數據、品牌、金融等資源要素以前所未有的創新開放形式融合為一體,形成相互促進、內生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閉合系統。生態圈是產業發展模式的更高級形式,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
產業發展模式優化政策建議
1.推進產業集群模式
產業集群模式是產業內相關企業、機構等聚集在一定區域內,彼此之間資源共享,在競爭與合作中共同獲得競爭優勢的生產組織模式。產業集群能充分發揮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的協同效應,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速度。產業集群不能僅停留在地理位置上集聚的初級階段,更需要基于業務合作層面的聚集,產業集群除了自發生成外,政府的引導起著重要作用,目前經國家發改委批準,我國已在全國數十個城市建立了生物醫用材料相關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高技術產業基地,各地政府也建立了眾多生物科技園和產業聯盟,基本涵蓋了全產業鏈需求的各個環節,包括技術孵化、第三方檢驗、投融資等,產業集群起到了催化劑和加速器的作用。集群創新的實質是生產企業、研發基地、科研院所和投融資創新能力的繼承,是推動企業技術和產業進步的重要支撐。
產業集群目前正從傳統的技術集群、產業鏈集群、產業聯盟向互聯多元集群發展。互聯多元集群發展模式是通過互聯網實現不同地域、不同主體間的協同合作,具有網絡化、多元化特性,開放包容程度高,組織形式靈活,效率顯著。
2. 支持基礎創新研究
在推動生物醫用產業發展方面,各國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引導模式,大致可分為市場導向型(美國)、創新服務型(英國)和政府規劃型(日本)。我國生物醫用材料企業大都走“先仿制后創新”的道路,在發展初期,由于生物醫用材料產業的特殊性,國內有相當多的企業和機構奉行拿來主義,走的是跟隨路線,以模仿國外同類技術和產品為手段,以達到短期內見效的目的,但從整體上輕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的結果不言而喻。所幸的是,近年來國家已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從國家政策層面支持基礎理論與基礎應用研究,支持前沿技術研究和創新產品開發,建立創新保障機制,為未來我國生物醫用材料能夠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基礎。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仍需走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時,在宏觀層面上國家應加強對技術引進的系統管理,避免低水平盲目引進和重復引進,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在微觀層面上,企業應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快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目前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產業整體規模偏小,行業分散度較大,規模以上企業少,國際競爭力弱,應通過行業和財政政策的傾斜,培育主業突出、品牌效應好、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同時,通過專業孵化器、稅收優惠等手段促進中小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特殊化和創新性方向發展,使之與大型企業形成良性互補和競爭關系,從而優化產業結構。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