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9-07 13:07
醫用內窺鏡是集中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件等于一體的檢測儀器,具有圖像傳感器、光學鏡頭、光源照明、機械裝置等,可經口腔進入胃內或經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
醫用內窺鏡按其發展及成像構造,可大體分為:硬管式內鏡、光學纖維(軟管式)內鏡和電子內鏡。臨床上根據內窺鏡鏡身能否改變方向進行分類:分為硬質鏡和彈性軟鏡兩種。硬質鏡為棱鏡光學系統,成像清晰,可配多個工作通道,選取多個視角。
彈性軟鏡為光導纖維光學系統,鏡頭部分可改變方向,擴大應用范圍,但成像效果不如硬質鏡好。電子內窺鏡是用微型圖像傳感器的CCD器件取代了光導纖維傳像束,影像質量好、亮度強、圖像大,更加清晰直觀,可檢查出更細小的病變,外徑更細,圖像操作方便。
醫用內窺鏡主要種類和應用場景:
巨大市場:醫用內窺鏡
從全球看,2019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4519億美元,醫用內窺鏡以207億美元的銷售額占比4.57%。
全球內窺鏡市場銷售預計2022年將達到260億美元, 2024年達到283億美元?,F有競爭格局中,波士頓科學的市場占有率為36%、奧林巴斯為34%,庫克為13%,其余企業為17%。
其中,軟鏡壁壘極高,全球90%以上市場被奧林巴斯、賓得、富士等日企瓜分,其中,奧林巴斯占65%,富士和賓得分別占14%,其他企業有卡爾史托斯、史塞克、德國狼牌等。
2020年,奧林巴斯僅憑單一產品線,以58.9億美元的營收蟬聯全球醫療器械公司100強第21名,這極大得益于日本巨頭對傳統內窺鏡領域的壟斷。
從中國看,內窺鏡市場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左右,2020年市場規模254億。
其中,硬鏡占內窺鏡市場的50%,喉鏡、鼻鏡、子宮鏡等主要應用于檢查,尿道電切鏡、高頻電切手術用內窺鏡在手術中有應用。而軟鏡(包括纖維內窺鏡和電子內窺鏡)市場份額占比均在25%左右,有上消化道鏡、結腸鏡、支氣管鏡等,還有用于息肉切除等腔內手術用內窺鏡。受益于行業政策的支持、下游市場需求的增加及普及程度的快速,特別是隨著微創手術和癌癥早診早治的發展,內窺鏡在診療中的應用不斷增多,中國內窺鏡在醫用領域的應用市場規模逐年增大,但嚴重依賴進口產品,2019年中國內窺鏡行業進出口總額為11.29億美元,其中進口金額為9.94億美元,出口金額為1.35億美元,貿易逆差為8.59億美元,進口替代需求強烈。
正在突破:內窺鏡耗材化
傳統內窺鏡由圖像顯示、照明和窺鏡3個系統組成,核心在于圖像采集,核心部件包括成像鏡頭、圖像傳感器、采集和處理電路。
傳統內窺鏡結構復雜,很難徹底清洗和消毒,在不同患者之間的應用容易導致交叉感染,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
2018年12月,奧林巴斯因為十二指腸內窺鏡感染問題,被罰款近6億。相關研究顯示,內窺鏡在醫療器械交叉感染風險排行榜中位列第一,70%以上的內窺鏡存在清洗不干凈的問題,接近3/4的常用內窺鏡被細菌污染。由此內窺鏡使用安全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次性使用是主要解決辦法。
首先,內窺鏡實現一次性,與圖像傳感器的技術發展緊密相關。
圖像傳感器可分為電荷耦合原件(CCD)和金屬氧化半導體元件(CMOS)兩大類。初期,CCD被廣泛應用,但制造難度較大,核心技術和出口被國際巨頭限制,價格高。隨著CMOS技術發展,逐步實現CCD向CMOS轉化。CMOS具有耗能低、噪聲小的優勢,影像質量正在向CCD靠近。同時,CMOS市場分散,技術壁壘相對低,國內廠商可自主產業化,價格不斷下降,為一次性內窺鏡帶來了機會。
其次,設計制造變化,也為內窺鏡實現一次性帶來機會。
當內窺鏡使用壽命縮短為1次,且無需考慮可維修性,其成本結構會發生劇烈變化,設計思路從精密的機械設備,轉變為普通的一次性醫用導管,材料選用上也有大幅變化,金屬材質被塑料材質所取代,零配件數量大幅減少,從而大幅降低價格。
以輸尿管軟鏡手術為例,醫院采購2條進口軟鏡和1臺主機,進院價約200萬元,而采購多條國產一次性軟鏡和1臺主機,價格可以控制在10萬元以內。從單次手術來看,傳統復用式內窺鏡成本(包括洗消、維修等成本)超過1.2萬元,而一次性輸尿管軟鏡入院價格一般在萬元以下。
江湖重整:一次性內窺鏡替代
從全球看,一次性內窺鏡開始逐步對復用鏡替代。據預測,2024年醫用內窺鏡全球市場283億美元,一次性內窺鏡市場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大概占內窺鏡市場7%左右,并將逐步加速替代。
從中國看,2020年內窺鏡市場規模達到254億元,被日系、德系廠商壟斷,國產企業市占率低于10%。
由于傳統軟鏡的感光元器件行業由日企推動發展,核心技術壁壘高,中國軟鏡市場主要由奧林巴斯、富士膠片和賓得三家日企壟斷,市場份額超過95%。
國產軟鏡廠商有上醫光、上海成運、上海澳華、深圳開立等,集中在低端市場,珠海邁德豪、浙江優億等公司,逐漸實現了便攜式喉鏡、可視插管鏡等低端產品的進口代替。
而德國公司卡爾史托斯最早掌握硬鏡的柱狀鏡體技術,德系廠商一直保持在硬鏡領域的領先地位。硬鏡市場上的公司有卡爾•史托斯、奧林巴斯、史賽克、狼牌等,市場份額超過90%以上。國產硬鏡廠商有沈陽沈大、浙江天松、杭州好克光電等,產品處于低端市場,主要是二級醫院及以下醫院,作為非主力內窺鏡使用。
從內鏡發展看,購置、維修、消毒成本較高,單次使用時間較短,周轉頻率快的內窺鏡,均有“耗材化”的潛力,這些鏡種對應了中國市場近7,000萬例的潛在診療量,這將是一片藍海市場。
同時,一次性內窺鏡比復用鏡制造相對簡單,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歐美市場對一次性內窺鏡已經較多使用,較容易獲得歐美市場認可,所以,中國一次性內窺鏡廠家同步甚至優先申請CE、FDA認證,同步甚至優先開拓國際市場,是非常好的策略。中國內鏡廠商,借助一次性內窺鏡,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將迎來最好的彎道超車機會。
來源:創械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