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19-09-25 15:58
No.1 滲透檢測(PT)操作要點及質量控制原則
1.1適用范圍
PT適用于非多孔性金屬材料或非金屬材料制承壓設備在制造、安裝及使用中產生的表面開口缺陷的檢測。
1.2試塊
鋁合金試塊主要用于以下兩種情況:
1) 在正常使用情況下檢驗滲透檢測劑能否滿足要求,以及比較兩種滲透檢測劑性能優劣;
2) 對用于非標準溫度下的滲透檢測方法作出鑒定。
鍍鉻試塊主要用于檢驗滲透檢測劑系統靈敏度及操作工藝正確性。
1.3滲透檢測操作方法
1.3.1表面準備
(1)工件被檢表面不得有影響滲透檢測的鐵銹、氧化皮、焊接飛濺、鐵屑、毛刺以及各種防護層。
(2)被檢工件機加工表面粗糙度Ra≤12.5μm;被檢工件非機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適當放寬,但不得影響檢驗結果。
(3)局部檢測時,準備工作范圍應從檢測部位四周向外擴展25mm。
1.3.2預清洗
檢測部位的表面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滲透檢測的檢測質量。因此在進行表面清理之后,應進行預清洗,以去除檢測表面的污垢。
1.3.3施加滲透劑
滲透時間及溫度:
在10℃~50℃的溫度條件下,滲透劑持續時間一般不應少于10min。
當滲透檢測不可能在10℃~50℃溫度范圍內進行時,應對檢測方法作出鑒定。通常使用鋁合金標準試塊進行。
溫度低于10℃條件下滲透檢測方法的鑒定:在試塊和所有使用材料都降到預定溫度后,將擬采用的低溫檢測方法用于B區。在A區用標準方法進行檢測,比較A、B兩區的裂紋顯示跡痕。如果顯示跡痕基本上相同,則可以認為準備采用的方法經過鑒定是可行的。
溫度高于50℃條件下滲透檢測方法的鑒定:如果擬采用的檢測溫度高于50℃,則需將試塊B加溫并在整個檢測過程中保持在這一溫度,將擬采用的檢測方法用于B區。在A區用標準方法進行檢測,比較A、B兩區的裂紋顯示跡痕。如果顯示跡痕基本上相同,則可以認為準備采用的方法是經過鑒定可行的。
1.3.4去除多余的滲透劑
(1)在清洗工件被檢表面以去除多余的滲透劑時,應注意防止過度去除而使檢測質量下降,同時也應注意防止去除不足而造成對缺陷顯示識別困難。
(2)溶劑去除型滲透劑用清洗劑去除。除特別難清洗的地方外,一般應先用干燥、潔凈不脫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滲透劑被去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劑的干凈不脫毛布或紙進行擦拭,直至將被檢面上多余的滲透劑全部擦凈。不得往復擦拭,不得用清洗劑直接在被檢面上沖洗。
1.3.5干燥處理
(1)施加溶劑懸浮顯像劑時,檢測面應在施加前進行干燥。
(2)一般可用熱風進行干燥或進行自然干燥。干燥時,被檢面的溫度不得大于50℃。當采用溶劑去除多余滲透劑時,應在室溫下自然干燥。
(3)干燥時間通常為5min~10min。
1.3.6施加顯像劑
(1)使用溶劑懸浮顯像劑時,在被檢面干燥后,將顯像劑噴灑或刷涂到被檢面上,然后進行自然干燥或用暖風(30℃~50℃)吹干。
(2)懸浮式顯像劑在使用前應充分攪拌均勻。顯像劑施加應薄而均勻,不可在同一地點反復多次施加。
(3)噴涂顯像劑時,噴嘴離被檢面距離為300mm~400mm,噴涂方向與被檢面夾角為30°~40
(4)顯像時間取決于顯像劑種類、需要檢測的缺陷大小以及被檢工件溫度等,一般不應少于7min。
1.3.7觀察
(1)觀察顯示應在顯像劑施加后7min~10min內進行。如顯示的大小不發生變化,也可超過上述時間。對于溶劑懸浮顯像劑應遵照說明書的要求或試驗結果進行操作。
(2)著色滲透檢測時,缺陷顯示的評定應在白光下進行,通常工件被檢面處白光照度應大于等于1000lx;當現場采用便攜式設備檢測,由于條件所限無法滿足時,可見光照度可以適當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3)辨認細小顯示時可用5倍~10倍放大鏡進行觀察。必要時應重新進行處理、檢測。
1.3.8復驗
(1)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需進行復驗:
a) 檢測結束時,用標準試塊驗證檢測靈敏度不符合要求;
b) 發現檢測過程中操作方法有誤或技術條件改變時;
c) 合同各方有爭議或認為有必要時。
(2)當決定進行復驗時,應對被檢面進行徹底清洗。
1.3.9后清洗
工件檢測完畢應進行后清洗,以去除對以后使用或對材料有害的殘留物。
1.4質量控制
(1)使用新的滲透檢測劑、改變或替換滲透檢測劑類型或操作規程時,實施檢測前應用鍍鉻試塊檢驗滲透檢測劑系統靈敏度及操作工藝正確性。
(2)一般情況下每周應用鍍鉻試塊檢驗滲透檢測劑系統靈敏度及操作工藝正確性。檢測前、檢測過程或檢測結束認為必要時應隨時檢驗。
(3)對正在使用的滲透劑進行外觀檢驗,如發現有明顯的混濁或沉淀物、變色或難以清洗,則應予以報廢。
(4)對同一檢測工件,不能混用不同類型的滲透檢測劑。
(5)當滲透檢測不可能在10℃~50℃溫度范圍內進行時,應對檢測方法作出鑒定。通常使用鋁合金標準試塊進行。
1.5滲透顯示的分類和記錄
(1)顯示分為相關顯示、非相關顯示和虛假顯示。非相關顯示和虛假顯示不必記錄和評定。
(2)小于0.5mm的顯示不計,除確認顯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當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顯示均應作為缺陷處理。
(3)缺陷長軸方向與工件(軸類或管類)軸線或母線的夾角大于或等于30°時,按橫向缺陷處理,其他按縱向缺陷處理。
(4)長度與寬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顯示,按線性缺陷處理;長度與寬度之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顯示,按圓形缺陷處理。
(5)兩條或兩條以上線性顯示在同一條直線上且間距不大于2mm時,按一條顯示處理,其長度為兩條顯示之和加間距。
1.6質量分級
(1)焊接接頭和坡口的質量分級按下表進行。
表1 焊接接頭和坡口的質量分級(mm)
(2)其他部件的質量分級評定見下表。
表4-2 其他部件的質量分級(mm)
No.2 磁粉檢測(MT)操作要點及質量控制原則
2.1適用范圍
MT適用于鐵磁性材料制承壓設備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頭表面、近表面缺陷的檢測,不適用于奧氏體不銹鋼和其它非鐵磁性材料的檢測。
2.2標準試片
標準試片主要用于檢驗磁粉檢測設備、磁粉和磁懸液的綜合性能,了解被檢工件表面有效磁場強度和方向、有效檢測區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確。
磁粉檢測時一般應選用A1-30/100型標準試片。
當檢測焊縫坡口等狹小部位,由于尺寸關系,A1型標準試片使用不便時,一般可選用C-15/50型標準試片。
用戶需要時可用D型標準試片,為了更準確地推斷出被檢工件表面的磁化狀態,當用戶需要或技術文件有規定時,可選用M1型標準試片。
標準試片使用時,應將試片無人工缺陷的面朝外。
為使試片與被檢面接觸良好,可用透明膠帶將其平整粘貼在被檢面上,并注意膠帶不能覆蓋試片上的人工缺陷。
標準試片表面有銹蝕、褶折或磁特性發生改變時不得繼續使用。
提升力
2.3磁粉檢測操作方法
2.3.1表面準備
被檢工件表面不得有油脂、鐵銹、氧化皮或其它粘附磁粉的物質。表面的不規則狀態不得影響檢測結果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否則應做適當的修理。如打磨,則打磨后被檢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25μm。如果被檢工件表面殘留有涂層,當涂層厚度均勻且不超過0.05mm,不影響檢測結果時,經合同各方同意,可以帶涂層進行磁粉檢測。
2.3.2配制磁懸液
磁懸液濃度應根據磁粉種類、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檢工件表面狀態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情況下,磁懸液濃度范圍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測定前應對磁懸液進行充分的攪拌。
2.3.3綜合性能試驗
每天檢測工作開始前,用標準試片檢驗磁粉檢測設備及磁粉和磁懸液的綜合性能(系統靈敏度)。
2.3.4電磁軛提升力校驗
當使用磁軛最大間距時,交流電磁軛至少應有45N的提升力;直流電磁軛至少應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軛至少應有118N的提升力(磁極與試件表面間隙為0.5mm)。
電磁軛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校驗一次。在磁軛損傷修復后應重新校驗。
2.3.5磁軛法檢測
磁軛的磁極間距應控制在75mm~200mm之間,檢測的有效區域為兩極連線兩側各50mm的范圍內,磁化區域每次應有不少于15mm的重疊。
2.4 磁痕顯示的分類和記錄
2.4.1 磁痕的分類
(1)磁痕顯示分為相關顯示、非相關顯示和偽顯示。
(2)長度與寬度之比大于3的磁痕,按條狀磁痕處理,長度與寬度之比不大于3的磁痕,按圓形磁痕處理。
(3)長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計。
(4)兩條或兩條以上磁痕在同一直線上且間距不大于2mm時,按一條磁痕處理,其長度為兩條磁痕之和加間距。
(5)缺陷磁痕長軸方向與工件(軸類或管類)軸線或母線的夾角大于或等于30°時,按橫向缺陷處理,其他按縱向缺陷處理。
2.4.2缺陷磁痕的觀察
(1)磁痕的觀察應在磁痕形成后立即進行。
(2)非熒光磁粉檢測時,磁痕的評定應在可見光下進行,通常工件被檢表面可見光照度應大于等于1000lx;當現場采用便攜式設備檢測,由于條件所限無法滿足時,可見光照度可以適當降低,但不得低于500lx。
(3)除能確認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當造成的之外,其他磁痕顯示均應作為缺陷處理。當辨認細小磁痕時,應用2倍~10倍放大鏡進行觀察。
2.5 復驗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需要復驗:
a)檢測結束時,用標準試片或標準試塊驗證檢測靈敏度不符合要求時;
b)發現檢測過程中操作方法有誤或技術條件改變時;
c) 合同各方有爭議或認為有必要時。
2.6 磁粉檢測質量分級
2.6.1下列缺陷不允許存在
(1)不允許存在任何裂紋和白點;
(2)緊固件和軸類零件不允許任何橫向缺陷顯示。
2.6.2材料和焊接接頭的磁粉檢測質量分級
表4-3 材料和焊接接頭的磁粉檢測質量分級
2.6.3受壓加工部件的磁粉檢測質量分級
表4-4 受壓加工部件的磁粉檢測質量等
2.6.4綜合評級
在圓形缺陷評定區內同時存在多種缺陷時,應進行綜合評級。對各類缺陷分別評定級別,取質量級別最低的級別作為綜合評級的級別;當各類缺陷的級別相同時,則降低一級作為綜合評級的級別。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