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8-11-12 21:34
提到硬件開發,華為無疑是制造業的領導者,分享一些華為開發的文章,供研發人士參考。
一、
1、 文檔,評審,設計。
2、 華為的硬件領域的人員構成:
3、 華為的流程
立項是一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情,它預示著研發的你可以從一個火坑跳到另外一個火坑。當然這是笑談。
但是一個項目立項工作做得不好,又很不幸的被通過立項了,那才是真正的噩夢開始。因為很可能,做出來的產品不是客戶想要的,或者沒有市場競爭力。最后,錢砸下去了,連個水花都沒有。在大公司,領導下課,部門拆分,兄弟們離職或者換部門,這種事情其實每天都在發生。大公司養得起,半死不活的產品年年尋求突破,大不了產品停了,領導換個崗位,兄弟們換個部門,照樣繼續拿工資獎金。小公司如果出現這樣的失誤,可能直接就歇業倒閉,關門大吉了。
如何從一個工程師思維,轉變成一個產品經理的思考。
我很有幸,剛進華為的時候,就寫并且匯報單板級的Charter,后來做項目經理的時候,做過兩個設備版本的Charter,后來在產品規劃的時候也做了一個大版本的Charter。慢慢經歷了3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機械式命題作文;
第二個階段:思考式命題作文;
第三個階段:開放式作文。
這個三個階段很好理解:
第一個階段,機械式命題作文。當時就是一個工程師心態,已經習慣了“完成任務”,其實并不理解為什么需要立項,已經習慣了接受任務,挑戰任務。這個時候寫Charter的感覺,就是應付,為了立項而立項,沒有更多的思考。領導下達任務,你一定要立項成功,所以我就一定要成功,按照模板格式套,查閱所有之前立項的文檔,照葫蘆畫瓢;
基本上的思路就是,我的目標是立項成功,那么我要證明這個命題是正確的,開始找各種論據去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但是往往這個命題,就是拍腦袋而來;或者就是為了大家不閑著,所以要找點項目;后來華為搞了工時系統,就是我們要想點事情,讓產品或者公司出錢,來養活這些兄弟們。
其實很多SE寫過無數個Charter,但是一直處于證明領導是正確的這個層次。這就是很多攻城獅在大公司被奴化了,沒有思考,永遠都站在工程師角度思考問題。
最近接觸一個公司,他們的研發部門的大門密碼鎖是華安的終生代號,非常諷刺的說明一些問題。
第二個階段,思考式命題作文。這個階段,最大的變化就是開始反思產品的商業價值。目的不單純是為了把立項這個工作給完成了,同時需要思考,這個產品做出來,是否能夠大規模發貨,不能只是以完成立項這個過程。
因為,當一塊電路板做出來之后,你眼巴巴看著別的單板每個月出貨都在幾千塊,幾萬塊。
這時,領導詢問你的直通率為什么這么低?你解釋,這個月加工2塊板,其中有一顆電容飛料了,所以直通率是50%。領導只能說:“巴嘎”,同時苦水往肚子里面咽,因為當初他同意立項的。
作為一個硬件經理,或者項目經理,你在立項時,思考的就不完全是“立項通過”,還有未來部門的兄弟姐妹們要依托這個產品的生存問題。所以,如果立項通過之后,要開發的產品是個廢材,你一定要考慮這個后果的。
所以,雖然你會針對這個產品的立項,有一些除了立項之外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在立項過程中,除了把邏輯思考完備了,同時需要考慮立項項目的商業價值。
第三個階段,開放式作文。當你需要思考手下幾十號兄弟,上百號兄弟,后面吃啥喝啥,項目經費如何而來的時候。需要思考做什么產品才能大賣特賣;同時,市場沒有那么多反饋的時候,你需要怎么做?客戶已經不能告訴你做什么的時候,或者各種需求一涌而至的時候,你怎么辦?需求的優先級怎么排?立項做什么,需要你思考的時候,你的壓力會不會很大?
當你提出做什么的時候,各方面都會問你為什么?都會質疑你的決定。一方面市場要特性,一方面銷售要低價;低價市場打不過,高級市場打不進,如何找到夾縫進行生存?
你感覺處處是紅海,競爭對手都很強。
一般大家的做法都是,開發式作文轉化為命題作文:
就是對標競爭對手,比如做企業通信市場,看思科、avaya、西門子、看看人家都做了哪些功能;靠領導拍腦袋,指方向;整理客戶需求,進行篩選。
推薦一本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里面有很多科學的方法(我覺得,適合大公司,不一定適合初創型公司)。比較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需求,綜合出“產品形態”。
當華為的客戶還是單一的運營商的時候,羅列客戶的需求,一一答復完成,就可以了,最多排一個優先級,但是當進入個人消費領域、企業領域的時候。產品定義就變得特別關鍵。做什么、不做什么,立項的時候就變得復雜而需要魄力;
例如華為的手環,B1解決了藍牙耳機放在那里的問題;B2不但美觀大方待機時間長,關鍵藍牙耳機可以對接多個手機。
三個階段的總結:我思考為啥我會經歷這三個階段呢?第一因為個人對項目認知的不斷完備,不斷成長;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你的職位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同。你是一個工程師,即使讓你去立項,你也不會去思考商業目標,因為你不需要擔負這個責任。(立項的過程是非常鍛煉人的,可以拔高你的高度)
是什么制約了工程師的產品視野?
在一個商業性組織里面,商業目標是保證客戶滿意并商業成功。為了達成商業目標,需有效利用資源,保證所有項目目標與組織的商業目標對齊。華為的研發項目經理其實擔當這么一個關鍵角色,一是把商業目標轉化為項目目標,分解給每個項目組成員;二是在項目進展過程中,不斷反思項目目標與組織的商業目標是否對齊。
商業目標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工程師往往看到的是被分解了的項目目標。
組織中通常包括產品管理、項目管理、職能管理三個角色,他們相互獨立,分別負責產品價值的識別和定義、實現和交付、能力和資源保障,同時,他們又相互協同,最終確保客戶滿意和商品成功。
那么,研發人員往往站在交付的角度看問題,這個是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多思考商業目標和商業價值。
KPI,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立項過程中,華為是個非常嚴謹的公司,所以需要考核項目的各種風險,需要仔細評估各個方面,每個相關人員都點頭了,才可能通過。
關鍵特性的滿足度、過程規范性、技術復雜度、進度偏差風險、成本達成率、預算偏差度。
會用非常細致數據去評估產品的風險。風險控制在最低,大家都保證不會出錯。
風險沒了,那么我們經常說的“收益與風險成正比”,不說評估風險帶來的人力成本代價有多大。單說,過于謹慎,往往就錯過時機,喪失創造力。
例如,面對空城計,司馬懿就是做了充分細致的風險評估,所以決定撤兵了。
所以大量的數據評估、KPI,會控制風險,但是這樣的體制下面產生極其創造性的設想和產品也成為困難。
這也就是經常有人說的,華為都是攻城略地,打的是陣地戰。
所以立項過程冗長而復雜,思考比較謹慎。哪怕一開始命題是錯的,也要進行周密的邏輯推理,證明他是對的。
Charter的內容提綱
主要描述初始產品商業計劃,重點描述產品的價值、概念、可實現性、關鍵里程碑、開發模式、關鍵資源、以及重點風險和對策;
4W+2H(Why、What、When、Who + How、How much)其實整個過程就是寫商業計劃書的過程;
推薦一本書,《我是這樣拿到風投的》,是一個完整的思考商業價值,尋找藍海的過程。
個人體驗,不管是自己創業,還是在公司里面立項。寫材料的過程,就是不斷反思、思考方向的過程。如果寫不出,那就是沒有想清楚。
立項的最關鍵的點:找到獨特價值
關鍵是基于現有團隊的能力,挑戰性的找到適合自己的藍海,這是關鍵。上面的Charter的各種模板,其實都是花架子,關鍵是要做的東西能為客戶帶來什么?能為組織帶來什么?
這就是所謂的價值管理,他是整個項目的核心工作,一定要以客戶為中心來思考,客戶是價值管理的關鍵,是思考的驅動力。
讓產品更有魅力。
來源: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