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22-10-18 21:19
前言
近兩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現場核查工作中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對照品開瓶次數穩定性”。從風險控制的角度,對于一些物理性質不穩定(如易吸濕、揮發等)或化學性質不穩定(如易氧化、水解、光/熱不穩定等)的對照品,隨著開瓶次數的增多,對照品質量確實有變化的風險。但由于各種對照品的性質、每次使用的環境、使用的間隔周期、使用的量、瓶子敞口時間長短等都可能不同,想要嚴謹地模擬真實的日常使用過程,設計實驗方案研究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其實存在較大難度。哪怕一些從官方機構(USP、ChP、EP等)購入的一級對照品,官方機構提供的對照品穩定性也僅僅是密封保存狀態下的穩定性,不會提供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數據。不過除開風險控制方面,其實開瓶次數穩定性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指導對照品(尤其是自制對照品)的裝量規格。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請教了部分在中國內地、香港、美國藥企工作的老同事,整合了一些對照品開瓶次數穩定性研究的方式以及思考,見以下各表。
方式一:風險評估報告 |
|
試驗設計思路 |
對于一些較穩定的定量對照品,根據對照品的結構、性質、使用情況及穩定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并擬定正式的風險評估報告。另定性對照品因為其使用要求寬泛,大多數可以直接使用風險評估報告解決,但非常活潑的對照品仍需注意,如酰氯。總的來說,風險評估報告的使用與對照品的性質關聯性非常緊密。 |
優點 |
①不用進行開瓶次數穩定性試驗,簡化工作量; ②一些較穩定(不易吸濕/揮發/氧化/水解/光或熱降解等)的定量對照品可以使用; ③大部分定性對照品可以使用,但性質較為不穩定(尤其化學性質)的對照品需要結合實際使用要求確定是否適用。 例如,酰氯類定性對照品,酰氯非常活潑,遇到空氣中的水就會迅速反應生成羧酸。有時候酰氯類化合物一打開瓶口可以看到冒“白煙”,其實就是因為酰氯發生水解生成了羧酸和氯化氫(HCl),氯化氫揮發遇水汽就成了我們看到的“白煙”。如果對照品的使用操作規程沒有規定每次使用時嚴格控制稱量環境(例如控濕或氮氣保護),那么開瓶次數穩定性研究還是比較有必要。隨著開瓶次數的增加,瓶中的酰氯對照品有轉化為羧酸的較大風險。 再比如,醛類定性對照品,醛基(R-CHO)極易被空氣當中的氧氣(O2)氧化成羧基(R-COOH),如果對照品的使用操作規程沒有規定每次使用時需在氮氣保護隔絕氧氣的環境中使用,隨著開瓶次數的增加,瓶中的醛類對照品也有轉化為羧酸類化合物的較大風險。實驗室常見試劑苯甲醛的瓶口常有一些白色固體,其實就是苯甲醛被氧化生成的苯甲酸。 |
缺點 |
① 具易吸濕、氧化、揮發、非常活潑、光敏感、熱不穩定等性質的定量對照品還是要進行開瓶次數穩定性考察; ② 要進行風險評估報告,則需要比較強的理論說明和一定量的穩定性累計數據,有可能有考慮不嚴謹或遺漏的信息; ③ 有些苛刻一點的核查老師可能不認同你的評估報告內容,認為理論與實際有差距,要以實驗證明理論。 |
方式二:按一次性使用量包裝 |
|
試驗設計思路 |
根據對照品的性質、每次檢驗的使用量按略高于單次樣品檢測所需要總量進行包裝,每次檢驗工作取一瓶,未使用完的直接按廢棄處理。 |
優點 |
①不用進行開瓶次數穩定性試驗,簡化工作量; ②對照品使用明細一賬一瓶,臺賬清晰明了不易出錯。 |
缺點 |
① 對照品分裝工作量大,尤其是一些容易氧化、非常活潑需要在手套 干燥箱當中操作的雜質對照品分裝工作,非常費勁; 其實按一次性使用量包裝的對照品,除開分裝工作量大以外,對照品復標后更換標簽也是一項很繁瑣、容易出錯的工程。 ② 造成對照品的大量浪費; ③ 一些粘壁嚴重、容易產生靜電的對照品,稱量時不好操作;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對照品,一次性測定用量約50mg,由于粘壁(不是靜電造成)、吸濕,按100mg每瓶分裝,但是實際使用的時候發現稱量非常困難,對照品分裝時已經考慮瓶壁粘附問題,使用公司里最小的西林瓶包裝對照品。但每次稱量仍需要費勁地從瓶子上刮下對照品,刮久了容易產生靜電,可能造成稱量不準確,還極大降低了稱量速度(由于對照品吸濕,SOP要求快速稱量)。 ④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適合主成分對照品,用于雜質對照品成本浪費太大。 |
方式三:統計相對響應因子(峰面積/濃度)/ 校正因子(濃度/峰面積) |
|||||||||||||||||||||
試驗設計思路 |
在不同時期的樣品檢測(例如穩定性、全檢、工藝樣品檢測等)時,刻意將檢測固定在同一臺儀器上。通過統計比較每次試驗的對照品溶液的相對響應/校正因子判定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 例如: 一個含量測定的對照品,開瓶后的首次、第2次、3次~第n次(n為使用完或相對響應/校正因子已不符合要求的次數),每次含量檢測工作都固定在同一臺編號的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上(盡量色譜柱也固定)。統計每次含量測定的對照品溶液的相對響應/校正因子,以第2次直至第n次的相對響應/校正因子分別與首次相對響應/校正因子比較(兩份對照品溶液取相對響應/校正因子平均值)。相對響應/校正因子比值在98.0%~102.0%范圍內視為穩定(雜質對照品適當放寬)。
|
||||||||||||||||||||
優點 |
① 不需要專門開展實驗,節約對照品; ② 工作量減小,非常省事; |
||||||||||||||||||||
缺點 |
① 以紫外檢測器為例,隨著使用燈能量不斷衰減,不同時期的儀器可能響應不同,且儀器狀態、色譜柱狀態也會影響峰面積,可能會影響判斷,需要注意; ② 儀器出現問題時,實驗會中斷,又需要重新開始; ③ 對照品的使用周期可能比較長,有可能在這過程中存貯出現問題, 影響判斷,所以某一瓶對照品用于開瓶次數穩定性考察的話,使用期間的保存一定要非常注意。 ④ 不完全代表日常使用情況,例如每個實驗員每次使用對照品的開啟時間、對環境濕度控制的程度等不完全一致。 |
方式四:以貯備液輔助考察多次開瓶對照品穩定性 |
|
試驗設計思路 |
這種方式的前提是首先貯備液要穩定。 以一含量測定對照品為例,假定該對照品溶液在2~8℃條件下密封保存在6個月內穩定(提前考察過)。一瓶對照品首次開瓶配置的對照品溶液使用后,在2~8℃條件下密封保存(為避免多次開啟量瓶造成的“溶液不穩定”假象,可以將首次使用配置的2份對照品溶液分別分裝至不同HPLC小瓶密封保存,后文稱STD1-1/2)。之后該瓶對照品的第2次、3次~第n次,每一次的檢測試驗都分別取1瓶STD1-1/2在相同序列中進樣分析。以第2次、3次~第n次分別與STD1-1/2溶液的平均相對響應/校正因子的比值評判開瓶次數的穩定性。相對響應/校正因子比值在98.0%~102.0%范圍內視為穩定(雜質對照品適當放寬)。 當然如果6個月內沒有那么多樣品檢測,對照品用不完,那剩余對照品就模擬實際使用的稱量情況,分天或分小時按次將剩余對照品全部稱完配置成溶液,取STD1-1/2溶液在同一序列進樣分析,比較平均相對響應/校正因子的比值。 如果貯備液穩定性效期較短,例如7天,也可以在7天內模擬實際使用情況,分天或分小時按次將剩余對照品全部稱完配置成溶液,取STD1-1/2溶液在同一序列中進樣分析,考察平均相對響應/校正因子的比值。 |
優點 |
解決了方式三固定檢測儀器的問題。 |
缺點 |
①需要先證明貯備液的穩定性,溶液不穩定的對照品不適用; ②如果貯備液需要稀釋后再進樣,多次開啟移液可能會導致貯備液被稀釋,所以分析方法最好還是設計為直接配置使用,或者必須需要稀釋使用的,將貯備液分裝成多瓶保存; ③對照品如果使用周期過長的,可能存貯過程出問題,需注意; ④不完全代表日常使用情況,同方式三缺點④。 |
方式五:以新開瓶對照品考察多次開瓶對照品穩定性 |
|
試驗設計思路 |
以一含量測定對照品為例。假定一瓶對照品按約10次的量包裝,如果根據平時的數據積累以及結構分析,對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心里比較有底,就可以在第10次使用時,同時新開一瓶對照品配置兩份對照品溶液,在同一序列中進樣分析,考察平均相對響應/校正因子的比值或以未開瓶計算已多次開瓶對照品的含量。 如果對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心里比較沒底,那就可以將考察的次數更密集一些。例如A瓶已開瓶使用2次,B瓶已開瓶使用4次,C瓶已開瓶9次,則新開一瓶對照品和A、B、C瓶對照品分別稱量配置兩份對照品溶液,在同一序列中進樣分析,考察平均相對響應/校正因子的比值。也可以在A瓶第3次、第5次、第10次分別新開瓶對照品考察(個人覺得不如前一種方便)。本質就是以未開過的對照品考察已開過的對照品,實驗設計合理即可。 |
優點 |
①解決了方式三固定檢測儀器的問題; ②對于溶液不穩定的對照品適用,算是與方式四互補。 |
缺點 |
①比較浪費對照品; ②增加實驗量; ③對照品如果使用周期過長的,可能存貯過程出問題,需注意; ④性質研究不到位的對照品有可能因為分裝環境沒控制好造成瓶間差異,從而影響判斷; 我曾接觸過一個具引濕性的對照品,早期對引濕性沒有系統性地研究,對對照品認識不足,早期制備的對照品分裝時沒有嚴格控制環境濕度,對照品就存在瓶間差異,越晚分裝的對照品水分越大。 ⑤不完全代表日常使用情況,同方式三缺點④。 |
方式六:直接考察開瓶的影響 |
|
試驗設計思路 |
這種方式本質是只考慮開瓶次數的影響。以一易吸濕對照品為例,室溫,按操作規程控制濕度(如果控濕,按最低要求控;如果不控濕,那實驗盡量安排在夏天做,挑濕度大的時間,記錄每次實驗的相對濕度,中國南方夏天下雨時實驗室的相對濕度可以達到80%以上),每天取對照品敞開口放置15分鐘(時間根據各對照品的具體情況自行設定,要長于日常稱量時間),考察15天或30天,天數根據各對照品性質決定(但要多于實際使用次數)。考察一定時間后,以新開瓶對照品考察多次開瓶的對照品的含量,含量在98.0%~102.0%范圍內視為穩定。 其他類型對照品控制辦法按照品種具體要求控制,例如易揮發對照品,則主要關注溫度;易氧化對照品,如果不隔絕氧氣,就增加敞開時間等。 |
優點 |
①一定程度上撇開了其他影響因素,純粹考察的使用過程的穩定性; ②對于對照品在極端條件下的使用數據有了一定積累。 |
缺點 |
①浪費對照品; ②與實際的對照品使用過程還是有差距。 這種方式是一位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建議的,他以前在美國工作時,FDA并不會核查對照品的開瓶次數穩定性,但是遇到過提出多劑量包裝藥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他們就是按這種思路設計某片劑藥品的開瓶后穩定性。對于這種設計方式,我也不太確定其用于對照品開瓶次數穩定性的被接受度,但是我覺得可以和其他考察方式進行結合。 |
結語
對照品開瓶次數穩定性的考察,由于變量太多,完全模擬出實際使用情況的其實較難,以上幾種方式多少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其指導意義。以上幾種方式不是完全獨立,可以互相結合起來研究。例如方式三在第4次試驗時發現儀器壞了,完全可以新開瓶對照品考察第4次開瓶的穩定性,儀器修好了又接著以方式三繼續考察。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實驗研究設計只要科學、合理,很多事情都可以靈活變通。
我個人覺得,最嚴謹又最節約對照品的方式,可能是方式四+方式六,但對照品溶液不穩定的對照品,最嚴謹方式可能是方式五+方式六的結合。即基本方式同方式四或方式五,只是在每次對照品使用時增加敞口15min(根據具體品種具體制定)的操作,盡量覆蓋日常使用時的極端條件。但是企業要考慮成本,在實驗設計完美與成本控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來源:注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