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0-09-09 12:13
(作者:王晶,單位: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
近年來,3D打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發展迅速,為臨床醫學解決部分疑難病癥問題提供了創造性思路。目前,3D打印技術已經從醫學模型、導板、康復輔具和植入物,延伸到組織工程支架,甚至細胞、組織器官等領域。
在現代醫學領域中,3D打印技術所用的醫用材料主要包括4類。一是對生物相容性要求較低的醫用材料。這類材料主要應用于3D打印體外診斷與預測模型、導板、體外假肢或矯形輔具等,極大發揮了3D打印在個性化定制方面的優勢,可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二是滿足生物相容性,但不可降解的醫用材料。主要有鈦合金、鈷鉻合金和鉭合金等金屬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等惰性材料,這類材料可被用作打印體內植入物。目前,多家3D打印金屬植入物廠商產品已獲得上市許可證書,產品已應用于臨床。三是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可降解的醫學材料。主要應用領域為打印組織工程支架。這類材料打印出的植入物,不僅需要與生物體相容,還要具有降解性,且在一定時間內可促進體內缺損組織的生長和愈合。四是活性細胞、蛋白質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使用該類材料的生物3D打印技術也被稱作細胞3D打印技術。細胞3D打印技術可以直接將細胞、蛋白質及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如DNA、生長因子等)作為3D打印的基本單元,以3D打印的方式,直接構建組織或器官。
本文主要介紹醫用金屬、醫用聚合物、陶瓷基生物材料以及生物墨水(水凝膠類)等材料在3D打印醫學中的研究應用及發展。
醫用金屬材料
常見的3D打印醫用金屬材料有不銹鋼鈦合金、鈷鉻合金和鉭合金等,一般用于制備植入物,目前主要集中在制作個性化骨植入物、支撐性支架等。這些金屬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滿足當前大部分醫學應用。
最常見的金屬材料3D打印方法是粉末床熔融,目前主要使用激光和電子束的高能量源選擇性區域熔融金屬粉末。
醫用聚合物材料
3D打印醫用聚合物材料主要應用于醫療模型與手術導板等的制作,少部分材料可作為生物可降解組織工程支架和生物墨水的基質,這類材料包括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蛋白質、多糖以及水凝膠(具有高含水量的親水性或雙親性聚合物三維網絡)等聚合物。
醫用聚合物打印材料具有非常優異的加工性能,可適用于多種打印技術,因此成為主要的醫學3D打印材料之一。
陶瓷基生物材料
醫用活性陶瓷能夠模擬自然骨的礦物相、結構以及機械性能,是理想的仿生骨修復材料,因此得到研究機構的高度重視并獲大力發展,但其在韌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羥基磷灰石粉末礦物相中含有大量磷酸鈣,被廣泛應用于陶瓷3D打印研究中。與金屬、聚合物材料相比,醫用生物陶瓷材料的應用相對較少,3D打印生物陶瓷的性能與實際的應用需求有一定差距,限制了其產業化發展。
生物墨水
醫用水凝膠、生物交聯劑和活細胞共同組成了生物3D打印所需的“生物墨水”。目前,雖然已經有研究人員將3D打印技術與生物墨水相結合,打印出人體耳廓、腎臟、心臟等活體組織,但如何保持細胞活性,以及如何維系組織功能等問題仍有待解決。無論是天然生物墨水還是合成生物墨水,生物3D打印技術對墨水材料黏度、強度和生物相容性等要求嚴格。
目前,已有研究將細胞與3D打印生物支架共同培養。研究結果表明,細胞能夠在多種三維支架上存活,并且比普通二維培養的效果要好。多項研究也已打印出皮膚、角膜、軟骨、心臟、肺部、肝臟、腎臟、骨頭和血管等組織器官。例如,201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在全球首次成功利用生物3D打印技術,制造出一顆充滿細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雖然這一人工心臟只有兔子心臟大小,但科學家將沿著這一突破性成果繼續深入研究,研發出適合臨床移植的人造心臟指日可待。2019年,《科學》雜志封面刊登了一項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一個由水凝膠3D打印而成的肺模型,它具有與人體血管、氣管結構相同的網絡結構,能夠像肺部一樣向周圍血管輸送氧氣,完成“呼吸”過程。
生物3D打印的應用面臨諸多限制及難點,但生物3D打印的組織器官應用價值巨大,特別是在臨床研究階段的藥物開發和療法測試等方面,可有效地降低研發成本。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現階段的醫用3D打印技術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在器官模型、導板、輔具和植入物等方面的應用日趨成熟。盡管3D打印組織、器官仍處于結構性階段,但從生物醫學臨床需求的角度與生物醫用3D打印及其材料發展的角度而言,組織功能性器官的打印將是醫用3D打印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
進一步研究適用于不同醫學應用領域的高性能材料,大力推動我國醫用3D打印技術的高質量發展,需在政策引導、市場監管,以及資金支持等前提下,建立完善的醫用材料打印制造標準和工藝規范,并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