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預警 > 欄目首頁
美國能源部(DOE)于2016年6月13日發布了針對BatteryCharger (BC)產品的能效法規最終版本81 FR 38266. 法規與2016年8月12日生效,強制執行日期為2018年6月13日。
2018/04/26 更新 分類:法規標準 分享
隨著石油供應的日趨緊缺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電動車這種以電能為動力的交通工具憑借其節能、環保的優點日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 許多發達國家紛紛投入巨資研發電動汽車,我國的“863 計劃”也已明確將電動汽車作為重點攻關項目。
2018/06/15 更新 分類:法規標準 分享
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作為商用技術推出以來,鋰離子電池就逐漸成為便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市場中最受歡迎的可充電能量存儲設備。包含電極的輕量型鋰化合物與其它類型的電池相比,能實現更高的比能(瓦特-小時/千克)。
2018/06/15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鋰電池的生產工藝可以分為前道極片制造、中道電芯封裝、后道電池活化三個階段,電池活化階段的目的是讓電池中的活物質和電解液經過充分活化以達到電化學性能穩定。活化階段包括預充電、化成、老化、定容等階段。
2020/07/07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層狀NCM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電化學穩定性而成為潛在正極材料。盡管富Ni-NCM材料當充電超過4.2 V vs Li+/Li時可實現高的可逆容量,但是顯著的結構降解和電解質分解阻礙了鋰的充分利用。
2020/12/28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近日,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系報道了報告鎳錳鈷(NMC)/石墨(C)電池在快速充電過程中由于SEI生長、鍍鋰/剝離、死鋰存儲、復合SEI和鍍鋰膜破裂而導致的陽極降解的力學化學模型。。以“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anodic failure mechanism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期刊上。
2021/03/25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Adam Holewinski等人,利用Operando電化學質譜(EC-MS),在3.8 V充電電位下,通過確定CO2和O2的釋放,實時監測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在陰極界面處的漏氣行為。研究發現,氣體逸出與陰極界面電阻的大幅增加有關。
2021/07/09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本文以最常見的18650型鋰電池作為實驗對象,按照UN38.3第七版標準要求,研究了不同荷電狀態(SOC)調整方法對撞擊測試結果的影響。研究表明不同的充電方式會造成初始SOC的差異,最終導致目標SOC狀態不同。電池容量虛標越高,荷電狀態越高,越不易通過撞擊測試。
2021/07/17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
7月29日,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舉行了首場線上發布會,董事長曾毓群博士發布了寧德時代的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同時,創新的鋰鈉混搭電池包也在發布會上首次亮相。
2021/07/29 更新 分類:熱點事件 分享
本文介紹了ESD的標準以及測試方法,根據靜電的產生方式以及對電路的損傷模式不同通常分為四種測試方式:人體放電模式(HBM: Human-Body Model)、機器放電模式(Machine Model)、元件充電模式(CDM: Charge-Device Model)、電場感應模式(FIM: Field-Induced Model),但是業界通常使用前兩種模式來測試(HBM, MM)。
2021/09/07 更新 分類:科研開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