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史宇航,梁毅*.跨國醫藥公司實施ICH 指南的挑戰與對策思考[J].中國食品藥品監管.2025.8(259):130-137.
跨國醫藥公司實施ICH 指南的挑戰與對策思考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Implementing ICH Guidelines
史宇航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
SHI Yu-h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梁毅*
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
LIANG Y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摘 要 Abstract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逐漸加深與醫藥行業的不斷發展,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指南的持續更新對跨國醫藥公司的影響日益顯著。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密切關注有關變化,及時調整業務策略和運營模式,確保適應并遵循不斷更新的ICH 指南要求。本文采用文獻分析與政策研究方法,基于ICH 發展背景與跨國醫藥公司發展模式,分析跨國醫藥公司在實施ICH 指南時遇到的主要挑戰以及應對策略,同時探索構建跨國醫藥公司質量管理通用標準,以期為其更好地實施ICH 指南提供參考。跨國醫藥公司應將適應和實施不斷更新的ICH 指南作為持續監測的戰略重點,以確保其在全球醫藥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ongoing evolu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requent update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 (ICH) guidelines have ha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ese companies must closely monitor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promptly adjust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operational models, and ensure timely compliance with the evolving ICH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employs literature review and policy analysis methodologies to examine the key challenges faced by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implementing ICH guidelin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CH and corporat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Furthermore, it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general quality management framework adaptable across multinational operation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CH standards.It is recommended that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reat the adaptation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updated ICH guidelines as a continuous strategic priority to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market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關鍵詞 Key words
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指南;跨國醫藥公司;監管;挑戰;策略
ICH guidelines;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regulation; challenges; strategies
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是致力于促進全球藥品監管協調與統一的國際組織,通過制定共同的藥品監管指南,推動國際藥品研發、注冊、生產等監管工作的合作與互認。ICH的成立可以追溯至1990 年,全球制藥行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如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日益嚴格的法律法規、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需求等。為了應對相關挑戰,歐洲、美國和日本藥品監管機構及相關組織共同發起成立ICH。2017 年6 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加入ICH,標志著我國藥品標準在國際合作領域邁出重要的一步[1]。ICH 指南涵蓋多個方面的內容,包括藥物非臨床研究、藥物臨床試驗設計、質量控制標準、安全性評估以及藥品注冊申請等。這些內容經過廣泛的學者討論與專家評審,具有較好的科學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等。由于ICH 成員覆蓋全球主要的藥品市場,ICH 指南具有較高的國際認可度和適用性,許多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將ICH 指南作為藥品注冊審評審批的參考標準。
跨國醫藥公司在全球醫藥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ICH 指南的持續更新對其影響深遠。首先,跨國醫藥公司通常承擔藥物研發的重要工作。其通常擁有龐大的專家團隊和充足的研發資金,致力于藥物創新,推動全球醫藥領域進步。其次,跨國醫藥公司通常具有較多藥品國際市場準入的現實任務。其通常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與銷售產品,需要考慮藥品國際市場準入順序以及遵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監管要求,從而有效推動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上市銷售。最后, 跨國醫藥公司對于國際合作與協調“ 生態系統”的需求較大。其通常與不同國家和地區醫療機構、學術研究機構等開展多方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醫藥科技的發展。因此,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及時監測ICH 指南的更新動態,為全球患者提供數量與質量并重的醫藥產品與服務。本文基于ICH 發展背景與跨國醫藥公司發展模式,探析ICH 指南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挑戰和應對策略,并探索構建跨國醫藥公司質量管理通用標準,以期為其更好地實施ICH 指南提供參考。
1 ICH 及其指南發展概況
2015 年10 月,ICH 召開大會宣布進行組織改革,根據瑞士法律,成為一個具有法律實體的國際組織。此次會議的召開不僅代表ICH 總結并交付了已探索25 年的全球藥品監管指南,同時也反映出世界各國和地區對藥品研發、注冊、生產等監管環節達成長期協調穩定的愿景。協調監管要求是由歐共體于20 世紀80 年代初期提出的,歐洲各國和地區向藥品市場的聯合邁進證明了協調監管的可行性。1989年,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品監管機構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rug Regulatory Authorities,ICDRA)就實際操作計劃展開了研究。隨后,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藥品制造商協會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s and Associations,IFPMA) 商討了關于國際協調的行業監管聯合倡議, 并構思成立ICH。1990 年,歐洲制藥工業協會聯合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EFPIA)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 各方代表共同討論了ICH 的意義與任務。2015 年,ICH 被確立為獨立的法律實體,旨在形成更加穩定的運行結構,不斷增加國際外聯,向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傳播更多關于藥品監管的信息。
ICH 指南的發展歷程可主要分為4 個階段:① ICH 指南制定初期。其內容主要是圍繞國際藥品注冊技術要求編寫的,包括質量(quality)、安全性(safety)、有效性(efficacy) 和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 等方面。② ICH 指南的修訂與進一步擴展。ICH 指南經過不斷修訂和擴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國際藥品監管的需求。③全球多方利益相關者參與編寫。許多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與全球制藥行業協會逐漸在ICH 指南研討過程中貢獻自身力量。④ ICH 應對新興挑戰。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在醫藥領域的快速發展,ICH不斷應對新興挑戰,如生物標志物、人工智能等在藥品研發和注冊中得到應用。為了應對這些新的挑戰,ICH 不斷修訂和更新其指南,以持續引領國際藥品注冊和監管標準的更新。
2 跨國醫藥公司發展模式概況
跨國醫藥公司通常具有較為復雜的發展模式,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醫藥市場與不斷更新的國際監管要求。
2.1 運營模式
跨國醫藥公司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2 種:研發驅動型和市場驅動型。研發驅動型運營主要是指采用研發驅動模式,將創新作為主要競爭優勢。這些公司通常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龐大的研發團隊,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新藥研發。市場驅動型運營主要是指采用市場驅動模式,注重市場營銷和銷售,將產品推向全球市場。這些公司通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銷售網絡和分銷渠道,以確保產品的廣泛覆蓋和市場份額的增長。
2.2 全球布局
跨國醫藥公司在全球布局時重點考慮總部協調、研發設計與生產基地。總部協調即總部地區規劃,跨國醫藥公司通常在全球范圍內的政治金融中心設立總部,以便管理和協調各地業務,總部負責制定地區戰略、管理運營活動,并與當地政府、行業組織和合作伙伴等溝通交流。研發設計即布局研發中心,跨國醫藥公司通常在全球范圍內的人才聚集地設立研發中心,以便充分利用當地的科研人力資源開展藥物研發和創新活動,研發中心通常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技術平臺,致力于研發新藥物。跨國醫藥公司的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全球范圍內資源豐富之處,以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生產基地通常按照國際標準建設,并受當地監管機構的監管。
2.3 國際化戰略
部分跨國醫藥公司采用標準化戰略,即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使用相同的品牌和產品,并采用統一的營銷和銷售策略。這種戰略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品牌影響力。另有部分跨國醫藥公司采用本地化戰略,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法規和市場需求,定制產品以及營銷和銷售策略。這種戰略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環境,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較多跨國醫藥公司樂于與當地相關組織和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共同開發市場和推廣產品,助其更好地理解當地市場和行業環境,更快實現市場準入和增長。
3 跨國醫藥公司實施ICH 指南面臨的挑戰
3.1 ICH 指南更新較快
筆者分析ICH 官網發布的《2025 年度ICH 工作計劃》(ICH Association 2025 Annual Work Plan)[2] 發現,ICH 于2024 年初步計劃了2025 年度5 類目工作,其中戰略工作(Strategy)6 項、協調工作(Harmonisation)4 項、運營工作(Operations)22 項、程序工作(Procedures)3 項、溝通交流工作(Communication)4 項。此外,工作計劃包含3 個附件:附件1 為10 個技術工作組預計在2025 年達到步驟4 或實現最終交付,見表1 ;附件2 為7個技術工作組預計在2025 年達到步驟2a/b,見表2 ;附件3 為15 個技術工作組預計在2025 年投入使用,見表3。ICH 指南逐年快速的更新與完善為跨國醫藥公司帶來了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3 個方面。
3.1.1 反應時間壓力
跨國醫藥公司通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了解更新變化的ICH指南,并將其應用到業務實踐中。不論是學習更新的ICH 指南,還是將ICH 指南轉化到實踐中,都需要較長時間,這可能導致項目延遲或者影響產品上市規劃,從而影響企業的收入和市場競爭力。
3.1.2 技術難題壓力
部分ICH 指南的更新涉及技術要求的提升,跨國醫藥公司需要采用新的技術以達到相關要求。ICH 指南對非臨床研究與臨床試驗數據管理具有嚴格的要求,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具備先進的數據采集、統計分析、整理歸納等技術,還需要具備先進的藥物安全評價技術和監測手段。此外,ICH 指南對藥品的生產工藝、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等具有較高的標準,如在穩定性、純度、雜質等方面,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確保藥品生產過程的合規性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3.1.3 成本增加壓力
跨國醫藥公司通常需要不斷投入資源用于員工培訓與教育,以及與監管機構持續溝通等,以適應ICH 指南的快速更新。具體而言,跨國醫藥公司需要為員工提供有關ICH 指南的知識培訓,以確保員工了解和遵循相關要求,該成本可能涉及組織內部培訓課程、組織外部學習活動以及雇傭專業顧問等費用。與監管機構溝通的成本是指跨國醫藥公司在日常運營過程中與監管機構進行持續交流需要付出的成本。
3.2 國際監管要求存在差異
3.2.1 實施進度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機構對于ICH 指南的實施進度具有差異。有的國家和地區能夠快速落實全部ICH 指南,也有國家和地區受各種因素影響只能實施部分ICH 指南[3]。跨國醫藥公司需要靈活調整項目計劃,選擇適合藥品先行進入的國家和地區,并確保及時提交和更新注冊申請。
3.2.2 注冊申請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機構對于符合ICH 指南的藥品注冊申請的要求具有差異[4]。一些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要求提交詳細和全面的數據,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對部分數據的要求較少。跨國醫藥公司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的要求準備申請資料,確保其符合對應市場的規范。
3.2.3 審查標準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機構可能采用不同的審查標準和評價方法對ICH 指南的符合性進行審查。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更加關注藥品的安全性,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可能更加注重藥品的療效和臨床效果。跨國醫藥公司需要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的要求進行不同的臨床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整理。
3.3 跨國醫藥公司內部調整管理困難
3.3.1 內部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調整困難
首先,部分跨國醫藥公司內部存在組織文化差異。跨國醫藥公司可能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設有多個分支機構,每個分支機構具有不同的組織文化和工作方式,不同部門或團隊可能對新的ICH指南持有不同的態度。其次,跨國醫藥公司不同部門或團隊之間可能存在權力和利益沖突。例如,研發部門通常希望加快新藥研發進程,而質量管理部門可能更關注合規性和產品質量,各方可能對適應新的ICH 指南產生不同的意見。最后,部分跨國醫藥公司內部信息溝通和協調困難。不同部門或團隊之間信息溝通和交流困難,可能導致新的ICH 指南的信息難以被有效傳達和理解,影響變革的推進和實施效果。
3.3.2 內部實現標準化困難
跨國醫藥公司在實施ICH 指南時,其內部在實現標準化過程中可能面臨多種挑戰。首先,業務流程多元化。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市場需求存在差異,跨國醫藥公司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流程呈現多樣性,其內部要實現標準化,需要克服不同業務流程之間的差異挑戰。其次,技術平臺不一致。跨國醫藥公司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使用不同的信息技術平臺和軟件系統來支持業務開展,技術平臺不一致可能導致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困難,阻礙標準化的實現[5]。最后,標準化流程需要持續改進。實現標準化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和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標準化過程中的問題,并持續改進標準化流程,以確保其有效性和持續性。
4 跨國醫藥公司應對ICH 指南更新的策略
4.1 加強溝通交流,緊跟前沿動態
跨國醫藥公司應與藥品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保持密切溝通交流,以確保及時獲取ICH 指南更新變化的重要信息,使其運營符合最新的ICH 指南要求。一方面,跨國醫藥公司應加強與不同國家和地區藥品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建立開放、透明的溝通渠道,定期進行會議交流,及時向監管機構報告項目進展信息,積極回應監管機構提出的問題和疑慮,與監管機構形成長期穩定的溝通交流關系,通過參與政府部門組織的會議和研討等活動,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內部合規水平[6]。另一方面,跨國醫藥公司應積極與行業協會和倡導團體溝通交流,如IFPMA、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BIO)、EFPIA 等,分享相關經驗和資源,共同推動ICH 指南的制定和實施。
4.2 優化內部組織結構
跨國醫藥公司可建立專門的團隊或部門跟蹤ICH 指南合規工作,并及時調整工作流程以滿足需要。該團隊或部門可以是一個典型的跨職能工作組,例如,其成員可以包含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藥物警戒等部門的代表。此舉不僅可以兼顧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也考慮到公司內部各方利益,有利于ICH 指南的實施。此外,該團隊或部門可負責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解決跨部門合作中的問題和矛盾,確保信息暢通,并識別現存的瓶頸問題,采取優化措施,建立健全質量控制和風險管理系統,確保所有業務活動符合質量標準和合規要求。
4.3 制定內部標準化流程
跨國醫藥公司可制定和實施內部標準化流程和操作規范,并不斷改進,以確保持續遵循ICH指南要求,提高業務運作的效率和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首先,全面分析和評估當前的業務流程和操作規范,確定與ICH 指南要求相符的部分,并認定其為標準化流程,重點關注有待調整或持續更新的環節。其次,確保已被認定的標準化流程的質量管控工作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包括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文件模板、記錄格式等[7]。最后,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不斷優化和完善標準化流程和操作規范,以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和指南更新的要求。
5 對于跨國醫藥公司構建質量管理通用標準的思考
跨國醫藥公司需要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重點關注并堅持實施ICH 指南,筆者探索構建跨國醫藥公司的質量管理通用標準,以期為跨國醫藥公司進行常態化運營的合理監管提供參考。
5.1 嚴格執行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
跨國醫藥公司應遵守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以符合ICH 指南的相關要求。精心設計研究方案,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合理選擇動物模型和研究方法,避免潛在的偏差。尋找并應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以提高研究效率和準確性。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系統,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潛在的規律和趨勢。
5.2 優化藥物臨床試驗設計與執行
跨國醫藥公司可通過開展多中心臨床試驗、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等,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8]。同時,采用先進的臨床試驗技術和方法,如生物標志物分析、適應性設計等,提高臨床試驗效率和成本效益[9]。
5.3 加強藥品生產與流通質量管理
跨國醫藥公司應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包括標準化的質量控制流程、質量文檔管理系統、質量審核和評估機制等。具體而言,建立標準化的質量控制流程,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包裝和分銷等環節的質量控制和監督;制定可追溯的質量文檔管理系統,包括電子文檔管理系統、數據采集和分析平臺、物聯網平臺等,實現數據的實時監測和管理[10] ;實施質量審核和評估機制,定期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內部審核和外部認證,以確保符合ICH指南和相關法規要求。
5.4 健全藥物警戒體系
跨國醫藥公司應建立完善的藥物安全評價與監測體系,包括臨床試驗前、臨床試驗過程中和上市后的藥物安全監測和報告機制。通過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應對藥物安全問題,保障患者的安全與權益。加強藥物風險評估與控制,通過分析產品生命周期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建立風險評估和管理控制體系,及時識別潛在的質量風險,并采取措施加以預防和控制[11]。
6 討論與小結
本文主要探析了跨國醫藥公司在實施ICH 指南時面臨的挑戰,包括ICH 指南更新較快、國際監管要求存在差異、跨國醫藥公司內部調整管理困難等。針對這些挑戰,筆者提出了相關對策思考,如加強多方溝通以掌握ICH 更新的前沿動態、優化內部組織結構并建立標準化流程等,以期幫助跨國醫藥公司更好地應對ICH 指南的更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合規水平。同時,本文為跨國醫藥公司建立質量管理通用標準提供了參考,以期幫助跨國醫藥公司更好地實施ICH 指南。需要說明的是,由于ICH 指南研究范圍廣泛且內容深入,跨國醫藥公司受國際藥品監管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本文的分析不足以涵蓋全部要點,有待進一步完善。未來,隨著全球藥品監管趨于標準化與統一化,跨國醫藥公司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自身管理體系和運營策略,加強合作伙伴關系和溝通交流,推動數字化轉型,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適應國際藥品監管環境的變化,保持競爭優勢,應對新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