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凝膠微針的藥物釋放行為是其實現精準治療的核心指標——既要實現藥物在靶部位的有效累積,又需通過可控釋放維持治療濃度,避免毒副作用。本期,EFL團隊結合8篇用戶案例,梳理水凝膠微針藥物釋放行為的關鍵表征方法,附具體文獻圖表及實驗結果,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案例1:《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I輔助挖掘的TSA藥物通過AlgMA微針的可控釋放用于糖尿病傷口愈合
實驗方法:研究者采用Franz擴散池模型模擬皮膚環境,以熒光標記的FITC-TSA 作為藥物示蹤劑,將 AlgMA微針(載 TSA)置于含80%水的戊二醛交聯明膠膜上,模擬皮膚屏障。通過監測不同時間點接收池中的熒光強度,計算藥物釋放量,繪制釋放曲線。
實驗結果:AlgMA微針展現出緩慢釋放特性,1小時內釋放約8%,24小時釋放不足75%,完全釋放需近72小時;而未改性的Alg微針1小時釋放超40%,24小時幾乎完全釋放(99%)。這表明AlgMA的交聯網絡結構有效延緩了藥物釋放,滿足糖尿病傷口長期治療需求。 DOI: 10.1021/acsami.2c08994
案例2:《Small》:雙層潤滑微針(HA-DCF@PDMPC)的多級緩釋行為表征
實驗方法:采用 Franz transdermal 擴散池,將含雙氯芬酸(DCF)的不同微針(HA/DCF MNs、HA-DCF MNs、HA-DCF@PDMPC MNs)穿刺大鼠皮膚,受體池為含0.5% Tween 20的 PBS(pH 7.4)。通過UV-vis分光光度計在特征波長檢測DCF濃度,計算累積釋放率。
實驗結果:HA/DCF MNs(物理混合)24 小時累積釋放達81.75%,釋放過快;HA-DCF MNs(共價結合)24小時釋放72%,緩釋效果提升;HA-DCF@PDMPC MNs(含潤滑涂層)84 小時累積釋放僅52%,因涂層阻礙和酯鍵水解雙重作用實現多級緩釋,更適配骨關節炎的長期抗炎需求。 DOI: 10.1002/smll.202307281
案例3:《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OF-姜黃素復合微針的藥物釋放動力學
實驗方法:以熒光染料替代藥物分子嵌入SilMA微針針尖,將微針浸泡于 PBS(pH 7.0)中,在不同時間點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針尖熒光強度變化,結合圖像分析軟件量化熒光衰減速率,間接反映藥物釋放趨勢。
實驗結果:熒光強度隨浸泡時間逐漸降低,1天時熒光明顯減弱,7天時僅殘留少量熒光,10天時幾乎完全消失,表明藥物從SilMA微針中持續釋放。
DOI: 10.1002/adfm.202315067
案例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GelMA微針負載3D-MSC 外泌體的長效釋放評估
實驗方法:采用小動物成像系統,對 PKH67 熒光標記的3D-MSC 外泌體(3D-Exo)進行追蹤。將載 3D-Exo的GelMA微針置于PBS中,每日監測熒光強度變化,直至無熒光信號,記錄釋放持續時間。
實驗結果:微針釋放的外泌體熒光信號可維持近1周,前3天釋放量逐漸增加,第4天達峰值后緩慢下降,表明GelMA的網絡結構為外泌體提供了保護,實現長效釋放,滿足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長期修復需求。
DOI:10.1016/j.ijbiomac.2024.133336
案例5:《Nano Letters》:光熱響應共軛聚合物微針(CPNM/F@MN)的按需釋放行為
實驗方法:以米諾環素為模型藥物,將微針置于41℃水中(模擬NIR照射后的體溫環境),通過UV-vis分光光度計檢測395nm處的吸光度,計算不同時間的藥物釋放量。同時設置無 NIR 照射組作為對照。
實驗結果:NIR 照射下(808nm,0.5 W/cm²),微針1小時釋放約25%,2小時釋放40%,因 DPPC(相變溫度 41℃)在高溫下坍塌促進藥物釋放;無NIR組釋放速率顯著降低,表明該系統可通過光熱刺激實現藥物按需釋放,精準清除糖尿病傷口的生物膜。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6284
案例 6:《Nature Communications》:多孔GelMA微針的細胞外囊泡(EVs)持續釋放特性
實驗方法:為評估多孔結構的微針貼片釋放MSC - EV(間充質干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的能力,將由多孔GelMA或常規GelMA 制成且植入了MSC的微針貼片,放置在Transwell 的上腔室。通過檢測樣品光密度(OD),來分析不同類型貼片對MSC分泌組釋放情況的差異。
實驗結果:從光密度圖譜可知,由多孔GelMA制成的微針貼片釋放MSC分泌組的效率更高,推測原因是其較大的孔徑對MSC分泌組具有更強的滲透性。而釋放趨勢差異圖中,裝載MSC - EV的微針貼片,其MSC - EV的釋放在前4天內迅速下降;相比之下,接種了MSC的微針貼片,其MSC - EV的釋放較為穩定,在2周時還略有增加。這表明多孔微針貼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讓間充質干細胞存活,從而成功構建了一種可持續且高效遞送MSC - EV的裝置。
DOI: 10.1038/s41467-023-39745-2
案例7:《Small Structures》:光熱水凝膠微針(TPH@MN)的牛磺酸釋放行為
實驗方法:研究者采用體外釋放實驗,將TPH@MN分別置于 pH 6.0的酸性PBS溶液中,其中一組施加808 nm近紅外光(1.0 W/cm²)照射,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時間點溶液中牛磺酸的濃度,計算累積釋放率并繪制釋放曲線。
實驗結果:在酸性環境中,TPH@MN 組24小時內牛磺酸相對釋放率約為60%;而 TPH@MN+NIR 組在光熱作用下,24小時內釋放率可達80%。光熱效應通過促進HAMA水凝膠網絡的溶脹和降解,顯著加速了牛磺酸的釋放,實現了響應性藥物釋放調控,適配軟組織損傷部位的酸性微環境和按需治療需求。
DOI: 10.1002/sstr.202470023
案例8:《ACS Nano》:負載aT-Exo的PVA水凝膠微針的藥物釋放行為
實驗方法:利用活體小動物成像系統,將CM-DID標記的aT-Exo分別通過 PVA 微針(MNs 組)、結膜下注射(Conj組)和滴眼(Drop組)三種方式給藥,監測不同時間點眼部的熒光信號強度,評估 aT-Exo 的體內釋放和滯留情況。
實驗結果:體內成像顯示,MNs組在給藥后2天仍能檢測到較強的熒光信號,而Conj組和 Drop 組熒光信號在1天內顯著衰減,表明PVA水凝膠微針實現了aT-Exo的長效釋放。
DOI: 10.1021/acsnano.4c00423
EFL Tips:
測試方法:常用Franz擴散池(模擬皮膚屏障)、Transwell系統(模擬組織微環境)、熒光追蹤(可視化釋放過程)、UV-vis/BCA 試劑盒(量化釋放量)等。
關鍵指標:需關注累積釋放率、釋放速率、釋放持續時間,匹配疾病治療周期(如糖尿病傷口需7-14天,骨關節炎需數周)。
影響因素:材料交聯度(如AlgMA vs Alg)、涂層修飾(如PDMPC 潤滑層)、刺激響應性(如NIR觸發)等會顯著調控釋放行為,可針對性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