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5-11 14:59
近年來,敏感性皮膚的發生率逐漸增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倍受關注的全球健康問題。隨著皮膚病學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敏感性皮膚的定義、發生機制、診斷及防治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因此,我們組織全國專家在《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2017版)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新進展及專家意見,就敏感性皮膚的定義、發病機制、臨床評估與分型,以及防治等方面制定相關的指南。
1、 定義
敏感性皮膚定義為皮膚受到外界微小刺激后,出現陣發性或周期性灼熱、陣發性發紅、刺痛、瘙癢及緊繃感,伴或不伴持續性紅斑的一種綜合征。敏感性皮膚最容易發生在面部。
2、 流行病學
敏感性皮膚在全球廣泛存在。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敏感性皮膚在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發生率不等。中國女性敏感性皮膚發生率36.10%,但各地敏感性皮膚發生率差異較大。
3、 影響因素
3.1 個體因素 敏感性皮膚的發生與年齡、皮膚類型、性別密切相關。敏感性皮膚更常見于年輕人,干性皮膚人群發生敏感性皮膚的風險更高,女性較男性更易出現敏感性皮膚,且嚴重程度也高于男性。
3.2 環境因素 敏感性皮膚還與灰塵、氣候引起的溫度和干濕程度的變化、空氣污染物、空調等環境因素相關。
3.3 其他 頻繁換用化妝品或同時選用多種品牌的化妝品、過度清潔面部、反復使用消毒產品、外用刺激性藥物、局部長期大量外用糖皮質激素、某些激光及化學剝脫治療后皮膚屏障未得到及時修復等均可引發敏感性皮膚。
3.4 其他疾病 敏感性皮膚可以是某些炎癥性皮膚病所伴隨的皮膚表現。面部僅有敏感癥狀的人群常被誤診為一些面部炎癥性皮膚病。需注意敏感性皮膚是一種累及皮膚屏障-神經血管反應-固有免疫炎癥的綜合征,而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等屬于炎癥性皮膚病。
4、 發生機制
目前研究認為,敏感性皮膚的發生是累及皮膚屏障-神經血管反應-固有免疫炎癥的復雜過程,此外,皮膚微生態紊亂也參與其中。
4.1 皮膚屏障功能受損 當皮膚屏障功能受損時,表皮滲透性增加,外界化學物質、抗原物質、微生物更易侵入皮膚,引起炎癥反應,同時對真皮神經和血管的保護作用減弱,進而促使敏感性皮膚的發生。
4.2神經血管反應性增高 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酸亞型1受體(TRPV-1)廣泛表達于皮膚傷害性感覺神經末梢以及角質形成細胞和肥大細胞上。TRPV-1引起肥大細胞分泌內皮素(ET),ET-1誘導TNF-α和IL-6的分泌,并促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產生,使血管反應性增高,引發血管擴張。
4.3 免疫炎癥反應 研究表明,TRPV-1誘導肥大細胞脫顆粒的同時促進神經遞質釋放,引發神經源性炎癥的發生。ET-1還可促進感覺神經末梢附近的角質形成細胞、肥大細胞釋放IL-23和IL-31,并激活抗原提呈細胞和T淋巴細胞,IL-1、IL-8、TNF以及前列腺素PGE2和PGF2釋放,從而引發皮膚免疫炎癥反應。
4.4 微生態紊亂 研究發現,敏感性皮膚真菌及細菌菌落在系統發育上比健康人群更具有多樣性。
5、 評估辦法
目前敏感性皮膚的評估主要有主觀、半主觀以及客觀評估。
5.1 主觀評估 常采用敏感性皮膚自我評估量表對其進行主觀評估。近年來用于敏感性皮膚自我評估的主要量表如下:①敏感評分量表;②微小刺激與敏感性皮膚主要癥狀的評估量表;③Boss(burden of sensitive skin questionnaire)量表。
5.2 半主觀評估 刺激試驗作為一種半主觀的方法目前已經被廣泛用于敏感性皮膚的判定,常用的有乳酸刺痛試驗,辣椒素試驗等。
5.3客觀評估 應用無創性皮膚檢測技術可客觀評估敏感性皮膚的皮膚生理功能、紅斑及毛細血管情況。常用定量指標如下:①經表皮水分流失;②紅斑指數;③皮膚敏感度檢測;④皮膚鏡;⑤皮膚共聚焦顯微鏡;⑥電流感覺閾值。
6、 臨床表現
6.1 臨床表現 敏感性皮膚臨床上主要以主觀癥狀,如:灼熱、陣發性發紅、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為主,也可出現持續性紅斑。
6.2 分型 可依據乳酸試驗、辣椒素試驗及是否合并其他皮膚病對敏感性皮膚進行分型。
7、 診斷
敏感性皮膚的診斷需滿足主要條件,同時滿足至少一條次要條件。
7.1主要條件 皮膚受到外界微小刺激時易出現灼熱、陣發性發紅和/或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癥狀,伴或不伴持續性紅斑。
7.2次要條件 敏感量表評估,SS-7得分>5分或SS-10得分>13分或SS-14得分>18分;乳酸刺痛試驗評分≥3分;辣椒素試驗≥3分。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及腫脹性紅斑狼瘡等面部皮膚病伴有敏感性皮膚的癥狀,此時可診斷為繼發性敏感性皮膚。
7.3 分型依據 可根據6.2分型對不同類型敏感性皮膚進行分型。
8、 治療
以控制或消除癥狀、預防復發、提高皮膚耐受性為目的,以加強健康教育,促進皮膚屏障修復、降低神經血管高反應性,減輕炎癥反應為治療原則。
8.1 健康教育 敏感性皮膚極易反復發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8.2 合理護膚 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是防治敏感性皮膚的基本措施,要遵循適度清潔、舒緩保濕、嚴格防曬的原則。
8.3 藥物治療 敏感性皮膚存在神經血管高反應性,有灼熱、陣發性發紅的患者可口服卡維地洛,但需注意監測血壓;對于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顯著者可選擇抗炎、抗組胺類藥物治療;對于伴有焦慮、抑郁狀態者可酌情使用抗焦慮和抑郁類藥物。合并有其他面部皮膚病的敏感性皮膚應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基礎上加強皮膚護理。
8.4 物理治療 ①冷噴、冷膜及冷超;②低能量激光/光療法;③強脈沖光及高能量激光。
9、 注意事項
敏感性皮膚的臨床診療時,首先需詳細詢問患者的主觀癥狀有哪些,觀察是否伴有紅斑,然后需完善乳酸刺痛及辣椒素試驗,必要時還可完善敏感評分量表,以評估嚴重程度以及進行臨床分型,依據不同主觀癥狀及臨床分型選擇合適的藥物及物理治療,在物理治療后需注意保護皮膚屏障。外用功效性護膚品是改善敏感性皮膚的重要措施,加強敏感性皮膚不同層次受損的修復,以達到精準治療效果。
來源:中國皮膚科學工作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