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團隊宣布研發出一款直徑僅有1毫米的超細型內窺鏡。這款內窺鏡的直徑比現在使用的內窺鏡細了約7成,可以大幅減輕患者和醫療一線的負擔。

校企聯合研發
這款超細型內窺鏡是由慶應義塾大學的小池康博教授和中村雅也教授和大型工業燃氣企業AIR WATER一起研發而成。根據研發團隊發布的資料顯示,這款內窺鏡長約3-9厘米,可根據檢查部位選擇適合的長度,使用時內窺鏡將會被安裝在內窺鏡用攝像頭上,內部裝有光纖。
無需全身麻醉
目前的預計是這款超細型內窺鏡將在2024年投入使用。屆時,患者在使用這款最新的超細型內窺鏡時將不需要全身麻醉,并且由于這款內窺鏡夠細,不易對檢查部位造成損傷,檢查之后也不需要縫合。據稱只需局部麻醉,患者檢查完可以當天回家。塑料光纖雖細,但不易斷裂,比玻璃制品更易操作,而且適合更加衛生的一次性使用。可應用于半月板損傷等膝關節傷病在手術前后實施的檢查,而且不需要全身麻醉,可以當天回家。

中村教授說:“這款內窺鏡不僅很細很薄,而且拍攝出來的圖像質量非常好,可以看到之前看不到的部分,例如血管和神經。”
傳統內窺鏡不足
據了解,目前的內窺鏡技術在醫學領域中已經廣泛應用。內窺鏡能夠通過口、鼻或直腸等方式進入人體內部,觀察和檢查人體內部器官的狀況,對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傳統的內窺鏡技術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傳統產品的內窺鏡較粗,需要在患者的檢查部位打開較大的孔,而且需要全身麻醉,患者需住院等負擔較大。因此,這款超細型內窺鏡的問世將填補這一技術空白,對醫學領域的發展和患者的治療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關于慶應義塾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一直以來都是日本乃至亞洲醫學領域的重要學術機構之一,其研究團隊不僅在基礎醫學研究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還在實際應用和臨床轉化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例如,該校的醫學院擁有全國最大的醫療體系,其眼科中心、心臟病中心、肝病中心等科室均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學術地位。
此次研發的超細型內窺鏡的成功研發也是日本醫學科技的又一重要突破。作為全球醫學科技領域的重要參與者,日本一直致力于醫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例如,日本目前已經成功開展了多項世界首創的醫學技術,如“單個分子診斷”技術、“活體內窺鏡顯微手術”技術、以及“人工心臟”等。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創新,醫學領域將會迎來更多的突破和創新。慶應義塾大學研發成功的這款超細型內窺鏡,將為醫學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患者的健康和醫學研究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