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動脈瘤
FD治療小動脈瘤的有效性與大/巨大動脈瘤類似,使用單一裝置處理多發、小型、彼此鄰近的動脈瘤時更具優勢。FD可誘導載瘤動脈管腔重建,無需將微導管額外超選至小動脈瘤腔內,降低了動脈瘤的醫源性破裂風險。
一項中位隨訪期65個月的多中心隊列研究納入直徑≤7mm的頸內動脈眼段動脈瘤,完全閉塞率為87%,并發癥率與傳統血管內治療相當,無術中破裂發生。該研究中86%的患者使用單個PED治療,17%為多發動脈瘤。
通常認為,前循環小動脈瘤的自然病史為良性。風險程度低于同部位的大動脈瘤。但是,疾病自然進程中的風險必須個體化分析,并與FD治療的圍手術期風險相權衡。
2-破裂動脈瘤
FD的作用是分步起效的,首先是降低動脈瘤壁的血流剪切力,隨后進展至內皮重構,幾個月后動脈瘤最終被完全隔絕于血液循環之外。降低瘤壁的血流剪切力對于預防動脈瘤破裂是否有效目前尚不清楚,但由于需要二聯抗血小板藥物準備,FD在破裂動脈瘤治療中的應用受到限制。盡管如此,迄今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了FD治療破裂動脈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FD治療后24h內需要給予負荷劑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部分中心嘗試對破裂動脈瘤聯合疏松的彈簧圈栓塞,或者直接采用一期彈簧圈栓塞+二期FD治療,以降低最終血管內皮化重構前的動脈瘤再次破裂風險。
破裂動脈瘤尤其是重癥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有創手術,如腦室造瘺術、腦室外引流術、血腫清除術或氣管切開術等,對于這類患者行FD治療時需慎重考慮。
3-血泡樣動脈瘤
而泡樣動脈瘤通常因SAH起病,其瘤壁多由血管外膜層和血栓構成,無內膜和中膜層,無論是采用顯微外科手術還是傳統血管內介入治療都相對困難。由于動脈瘤體積小、基底寬、瘤壁薄脆弱,血管內治療時超選置人微導管極具挑戰,治療效果也有限:而開刀術中解剖顯露瘤體存在極高的破裂風險,更傾向于選擇包裹加固策略。通過FD治療后的內皮化重構可以回避動脈瘤內操作,獲得較高的動脈瘤閉塞率和良好的臨床轉歸。盡管目前尚缺乏更多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支持,且使用時有諸多注意事項,但FD仍不失為一種針對破裂血泃樣動脈瘤的可靠治療方法。
4-假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
與血泡樣動脈瘤類似,傳統的顯微外科和血管內介入技術治療夾層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仍極具挑戰。這些動脈瘤通常表現為節段性病變而非局限性,目前已有的治療策略包括支架植入、夾閉、旁路血管移植和載瘤動脈閉塞等。
夾層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通常累及頸動脈顱外段以及椎動脈的硬膜外/內段。盡管FD治療假性動脈瘤和夾層動脈瘤的臨床結論仍需要大型前瞻性研究支持,但目前的初步研究結果令人樂觀。
5-分叉部動脈瘤
分叉部動脈瘤,尤其是大腦中動脈(MCA)、頸內動脈末端、前交通復合體和基底動脈頂端的病變,對FD的應用提出巨大挑戰。治療中的關鍵點是了解FD覆蓋一側分支血管后對其血流的影響,已有多個報告指出大腦中動脈分叉部一干被覆蓋后血流量會進行性減緩,但患者多耐受良好,無嚴重后遺癥。覆蓋分支血管后腦組織能夠耐受血流受損反映出軟腦膜下側支循環的快速代償和競爭血流機制。
目前研究關于FD治療后動脈瘤的閉塞率不盡相同,完全閉塞率最低僅為33%,最高達97%,可能與隨訪時間不同有關。術后短時間內,被覆蓋分支可允許一部分血流以內瘺的方式進入瘤囊,而沿彎曲血管放置的FD因曲度增加和孔隙直徑增大,內瘺會愈加嚴重。然而長期來看,軟膜下側支吻合的競爭性血流最終會降低被覆蓋分支的血流壓力梯度,從而促進動脈瘤閉塞。一些研究者建議此類病例隨訪期應延長至18個月,因為其動脈瘤閉塞的時間可能會比頸內動脈側壁動脈瘤閉塞的時間更長。
6- 前循環近端和遠端動脈瘤
一項臨床前動物研究表明,盡管高金屬覆蓋率的FD植入會覆蓋穿支動脈開口,但血流仍保持正常。但也有病例顯示FD會導致腦干穿支閉塞,因此認為FD覆蓋可能會導致DSA無法清晰顯示細小穿支動脈閉塞,這也許是后循環病變應用FD后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相對較高的原因。
盡管某些穿支閉塞沒有臨床癥狀,一項MCA動脈瘤經FD治療的病例觀察研究顯示30%的患者術后MRI復查可見M1段穿支供血區無癥狀性缺血灶,但是也有一些穿支閉塞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后果。目前,多數后循環動脈瘤使用FD治療是成功的,研究者們主張,FD應避免用于梭形動脈瘤或基底動脈冗長擴張癥等病變節段較長的患者,因為這類病例治療時橋接FD的操作會增加后循環穿支閉塞風險。
7-循環遠端動脈瘤
由于循環遠端載瘤動脈直徑小,因此植入相對較硬的高金屬覆蓋率支架具有挑戰性。近年來,跟蹤性更好的導管相繼出現,用于釋放FD的微導管可以更接近遠端目標病變。盡管仍需要更大規模的病例研究,但近期多中心回顧性分析顯示接受ED治療的前循環遠端動脈瘤完全閉塞率可高達78%。
8-未成年患者動脈瘤
與成人動脈瘤相比,兒童動脈瘤較為罕見和復雜,通常與結締組織病有關。兒童患者中后循環動脈瘤更常見,通常體積巨大,呈梭形外觀。因為多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自然病史尚不明確,已有兒童患者使用FD成功治療的案例;然而,發育期兒童應用FD的長期耐受性尚未得到證實。即便如此,大多數已發表的病例報告均顯示隨訪期內動脈瘤完全閉塞。其他相關問題還包括二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敏感性差異較大,兒童患者抗血小板治療的負荷用量和維持用量尚未明確等。
二、血流導向裝置相關并發癥
雖然FD治療已被證明總體上安全有效,但也并非是一個萬全之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并發癥風險。輕微的會出現暫時性頭痛,嚴重的會出血甚至死亡。
1-出血性并發癥
FD相關的出血性并發癥包括治療期間的醫源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遲發性同側顱內出血和治療后急性動脈瘤破裂。同側遲發性顱內出血的機制尚不清楚,與動脈瘤或患者自身特征的相關性并未得到驗證,多個大型研究顯示其發生率約為2%。現有的假說包括凝血或血小板功能過度抑制、瘤壁穩定性改變、微缺血伴出血轉化和血流動力學改變等。當然其發生也可能是多因素所致,涉及上述部分或全部因素。Chitale等在2014年報道了少數情況下發生的動脈瘤急性破裂,由于發生在二聯抗血小板治療期間,所以屬于相當嚴重的并發癥。與同側遲發性顱內出血一樣,動脈瘤急性破裂的原因也不清楚。目前主要的理論假說是動脈瘤內血流狀態的急性改變,導致瘤內新生血栓形成,并引發病理性自溶級聯反應,造成動脈瘤壁不穩定而破裂,個體生物學差異和動脈瘤形態等因素可增加該并發癥發生的風險。
2-缺血性并發癥
FD相關缺血性并發癥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血栓栓塞和狹窄相關性缺血。抗血小板治療是規避血栓栓塞并發癥的關鍵。許多中心在使用FD前進行VerifyNow檢測。依替巴肽是一種常用的、被證明能夠迅速阻斷或逆轉急性血栓栓塞發展的藥物。
盡管絕大多數缺血性并發癥發生在治療急性期(手術過程中或術后24h內),但支架內狹窄及其相關的栓塞或缺血事件也可能延遲發生。
3-其他并發癥
值得關注的是,許多患者尤其是大動脈瘤或治療后對比劑明顯滯留者會抱怨頭痛。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嚴重影響未破裂動脈瘤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完全閉塞前也可能會引起短暫的顱神經癥狀,這可能與動脈瘤生長或治療急性期內血流改變所引起的神經刺激有關。最后,FD治療中也可能出現許多微梗死,雖無癥狀,但高分辨FLAIR MRI檢測發現其發生率多達34%。
三、血流導向裝置治療失敗的原因
一些隨機和注冊研究已證實FD治療后可獲得較高的動脈瘤閉塞率。然而,仍有部分亞型的動脈瘤。治療存在困難。因此,篩選FD治療后閉塞率較低的動脈瘤亞型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其他替代技術提高治療水平。
1-既往支架植入患者的治療
接受FD治療的患者可能有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失敗的經歷,此時可能發生了支架錯位和內瘺。對于此類患者再接受FD治療仍缺乏足夠的經驗,專家更傾向于外科治療或更積極的多個FD聯合重塑血流。
2-存在分支血管的治療
近期有針對存在分支血管的動脈瘤進行研究,特別是FD治療失敗的動脈瘤。一項多中心、近700例PED治療動脈瘤的相關研究,其中15例治療失敗的病例確定與動脈瘤累及末梢分支血管有關。末梢分支血管被定義為具有側支結構的最小分支單位,包括累及動脈瘤的胚胎型后交通動脈、眼動脈及其他血管。也有研究者從幾何學的角度探討了類似概念,發現頸部有分支血管發出的動脈瘤在血管內介入治療后閉塞存在一定困難,動脈瘤頂部發出高流量分支血管與動脈瘤閉塞率較低密切相關。類似概念也用于可能影響治療效果的正常血管保護,例如治療MCA動脈瘤時如何保護受累的大腦前動脈A1段或其他小穿支血管。
3-支架內瘺
到目前為止討論的因素多與動脈瘤本身特點相關,而支架內瘺和錯位則屬于技術相關問題,可以通過更理想的認知和適當的操作避免。近端和遠端內瘺都會影響動脈瘤最終的閉塞,通過在瘤頸部適當“推密”FD,可以預防新的供血通路形成導致動脈瘤復發;而這種新的供血通路通常在新生內膜生長越過支架覆蓋的瘤頸部分后形成,并在造影時表現為延遲顯影。
4-動脈瘤覆蓋不足
大型動脈瘤,尤其是巨大梭形動脈瘤的治療在技術上仍極具挑戰性。給予動脈瘤頸足夠長度的支架覆蓋,對于保證良好的治療結局和預防器械短縮等并發癥極為重要。即使在多個FD聯合應用的病例中,也可能因孔隙密度不足導致血流導向作用減弱,動脈瘤內仍存在血流灌注的情況。因此,手術需要在應用足夠合適的裝置獲得良好的血流導向效果和避免血栓栓塞和支架內狹窄之間取得充分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