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6-19 20:19
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是一種電解質補充劑,鉀離子是大多數身體組織的主要細胞內陽離子,鉀離子參與許多基本的生理過程,包括維持細胞內張力、神經沖動的傳遞、心臟、骨骼和平滑肌的收縮以及維持正常的腎功能。
氯化鉀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和預防低鉀血癥。由于鉀為內源性物質,是正常人體必需飲食成分,其生物等效性研究存在較大特殊性,在一致性評價和仿制藥申報工作中,氯化鉀緩釋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申報資料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擬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本文內容僅從學術角度進行科學探討,不作為注冊申報的依據。
參比制劑的選擇
氯化鉀從1950年開始作為藥用。
由Novartis公司開發的氯化鉀緩釋片于1975年4月在FDA獲批上市,商品名SLOW-K,規格為8mEq(相當于0.6g氯化鉀),因非安全有效性原因已撤市,1976年2月在日本獲批,規格為600mg。
Abbvie公司的氯化鉀緩釋片于1980年6月在FDA獲批上市,商品名K-TAB,規格為10mEq(相當于0.75g氯化鉀),隨后上市規格8和20mEq(分別相當于0.6和1.5g氯化鉀)。
Upsher-Smith Labs公司的氯化鉀緩釋片于1986年4月在FDA獲批上市,商品名為KLOR-CON,規格為8和10mEq(分別相當于0.6和0.75g氯化鉀)。適應證:對于用富含鉀食物的飲食管理或利尿劑劑量減少不足夠的患者,用于治療和預防伴有或不伴有代謝性堿中毒的低鉀血癥;用法用量:治療低鉀血癥劑量為40~100mEq/d,分劑服用,限制劑量為40mEq/劑;預防低鉀血癥典型劑量為20mEq/d。目前未見該品種在我國進口上市。
目前,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7年7月21日[總局《關于發布仿制藥參比制劑目錄(第八批)的通告》(2017年第116號)],公布了8(相當于0.6g氯化鉀)和10mEq(相當于0.75g氯化鉀)規格氯化鉀緩釋片仿制藥研究的參比制劑,申報資料應當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參比制劑來源。
試驗設計
鉀是正常的飲食成分,在穩態條件下,從胃腸道吸收的鉀的量約等于從尿中排泄的量。通常鉀的飲食攝入為50~100mEq/d。
氯化鉀生物等效性試驗研究周期長,干擾因素多,生物樣品收集特殊,若因試驗設計不合理而不能充分證明生物等效性,則既造成人力物力浪費,亦影響申報的速度。
氯化鉀緩釋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一般采用隨機、開放、空腹單次給藥、雙交叉體內研究,在正常健康男性和非孕女性的一般人群中開展生物等效性研究,試驗包括平衡期、基線期和給藥期。具體試驗設計要點如下。
納入/排除標準
建議進行生物等效性試驗,受試者數量應足夠多。參加的受試者年齡在20~40歲,并且體重為理想體重的±10%范圍內。
受試者從試驗開始前7d不得進行劇烈的體育活動,直至出院。受試者從試驗開始前48h不得飲用含酒精的飲料,直至試驗完成。
有下列情況的受試者不可參加試驗:
①通過體檢和/或臨床實驗室檢查,發現有明顯的嚴重的腎、胃腸道、心血管、肝臟、神經、腎上腺垂體功能障礙。
②目前或在試驗開始前6個月內,使用任何形式的煙草。
③在試驗開始前30d內,使用任何已知的酶誘導劑或抑制劑。
④具有毒品或酒精濫用史。
⑤對受試藥物或類似化合物有過敏史。
⑥在試驗開始前2周內,使用任何處方或非處方藥(OTC)。
食宿標準
受試者應有統一的飲食標準,包括具體的鉀、鈉、熱量及液體的攝入量。液體的攝入量應保持在3000~5000mL/d,以保證整個研究期間有足夠的尿液排泄。
正常的液體攝入量為1300~2500mL/d,該試驗標準高于正常的液體攝入量。
嚴格控制鉀、鈉、熱量和液體的實際攝入量是試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最后報告中應有關于膳食組成的詳細資料。
受試者的居住環境條件應當可控,盡可能為室內。應避免過多體育活動出汗而導致鉀流失。受試者應在規定的時間飲食,盡量按標準攝入推薦量,避免不必要的體力活動。此外,應詢問受試者是否有任何長期的腹瀉或出汗過多,以防由此導致結果無效。給藥后,對受試者每天進行大便潛血檢查。
尿液和血液樣本的采集
每次尿樣收集應詳細記錄體積,分別保留樣品測試管和備份管并冷凍儲存。應測定肌酐清除率以確保受試者尿量足夠。可合并每個受試者24h以內的尿樣(測試和備份以外的)以進行尿肌酐測定。
同時應測定血肌酐:在每天大致相同時間采集血液樣本進行血肌酐測定。通常血液樣本的采集可設置在尿液采集時間點的中點。
試驗設計
建議該試驗設計為2個分周期,每個分周期為8d,共16個白天和17個夜晚,在d7和d15分別給藥。建議每個8d分周期的試驗步驟應相同。建議時間表如下。
飲食平衡期(d1~4和d9~12):
①建議整個研究期間執行統一的飲食標準。具體飲食標準如下所述,以提供每日攝入的鉀、鈉和熱量。鉀:50~60mEq;鈉:160~180mEq;熱量:2500~3500。
②按如下所述標準飲用液體:上午7點開始飲用500mL常溫水;之后12h內,每小時飲用200mL。在晚上19點到次日上午7點,受試者可根據醫囑,飲用額外定量的液體。
③在飲食平衡期間無需收集尿樣。
基線期(d5~6和d13~14):
①基線期執行研究統一制定的飲食標準和飲用液體標準,并與平衡期相同。
②每天應收集每個受試者的尿樣,建立受試者個體的鉀排泄基線水平。
③尿液收集間隔時間應在0~1,1~2,2~4,4~6,6~8,8~12,12~16和16~24h。
④尿液收集應在上午7點時開始。在d5和d13,受試者可不收集尿樣。在d6和d14,在上午7點開始收集,并完成16~24h樣品。
⑤在d6和d14,收集血液樣本,測定肌酐清除率。
給藥期(d7和d15):
①空腹狀態下生物等效性試驗:空腹1夜(8h)后,上午7點,用500mL常溫水送服受試或參比80mEq。
②用藥后,受試者應保持直立(直立,站立或緩慢行走)至少3h。
③執行研究統一制定的飲食標準和飲用液體標準,并與平衡期、基線期相同。
④尿液采集時間應與第5,16,13,14d相同。
⑤應收集血樣,測定肌酐清除率。
⑥用藥后收集檢測大便樣本。
用藥后(d8和d16):
執行研究統一制定的飲食標準和飲用液體標準,并與平衡期、基線期、給藥期相同。
出院(d17):受試者在上午7點,收集完最后的尿液樣后,可以出院。
方法學驗證和生物樣品分析
本品BE研究中的待測物為尿中鉀。
申報資料中采用的測試方法可見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或火焰原子發射光譜法等。應當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現行版《生物樣品定量分析方法驗證指導原則》等文件,開展方法學驗證,全面考察殘留、選擇性、標準曲線、準確度和精密度、最低定量下限、提取回收率、基質效應、稀釋可靠性、穩定性。
應當注意生物基質或者替代基質的合理使用。目前部分申報資料替代基質描述不清楚、使用混亂,影響生物樣品定量分析結果,進而可能影響最終藥動學結果及生物等效性結果。
申報資料應當按照《總局關于發布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申報資料要求(試行)的通告》(2016年第80號)及《總局關于發布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申報資料要求(試行)的通告》(2016年第120號)要求,提供完整的方法學驗證及生物樣品相關資料。
藥動學結果分析
應對尿藥濃度數據進行藥動學參數的估算分析,提供受試者服藥后不同時間段的個體尿藥濃度列表、尿液體積列表、鉀離子排泄量列表、尿鉀量-時間數據、排泄速率-時間數據和尿藥排泄速率-時間變化曲線圖等數據。提供未經基線校正和經基線校正的受試者給予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后主要藥動學參數。
生物等效性結果分析
藥物的凈效應可由用藥期間鉀排泄量扣除鉀基線排泄量(在基線期)獲得。基線數據應為2d基線期得到的2次讀數的平均值,并且為特定受試者和特定周期(如受試者#12,其周期Ⅱ基線排泄量只能用來調整其在周期Ⅱ期間藥物的日口服劑量)。
每個受試者的尿鉀濃度數據應包括以下信息:①每個收集期的排泄量(Ae)。②從0~24h的累積尿排泄量(Ae0~24h)。③從0~48h的累積尿排泄量(Ae0~48h)。④尿排泄的最大速率(Rmax)。⑤最大尿排泄的時間(Tmax)。⑥在每個收集間隔的排泄率(R)。⑦各收集間隔的中點(t)。
所有數據應通過基線數據和非基線數據校準處理。統計分析(P=0.05)應通過對基線數據的ANOVA(方差分析)處理,通過對累積尿排泄(Ae0~24h)和尿排泄數據的最大速率(Rmax)的自然對數處理后可獲得90%置信區間。通過雙單側檢驗方法確定90%置信區間。
食物中K+,Na+量以及所含的熱量等均會影響到體內的K+平衡,嚴格控制鉀、鈉、熱量和液體的實際攝入量是試驗的關鍵因素。應當合理設計試驗,確保基線期與給藥期飲食一致,符合相關要求,并在申報資料中報告膳食組成的詳細資料。
對Ae(0~24h),Ae(0~48h),Rmax經對數轉換后進行方差分析(ANOVA)。計算主要指標的幾何均值比率(受試制劑/參比制劑)的90%置信區間。應當提供經基線調整后的相關結果以及未經基線校正的相關結果。
申報資料中常見僅提供經基線校正的生物等效性結果,應提供基線期相關原始數據,并同時提供經基線校正和未經基線校正的結果,以便全面評估試驗質量及制劑生物等效性。
申報資料中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對生物等效性集(bioequivalenceset,BES)的確定不合理。如某試驗中某受試者完成第1周期后脫落,申報資料未將此受試者納入BES集進行生物等效性評估。
根據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8年10月29日發布的《生物等效性研究的統計學指導原則》,生物等效性集(BES)為通常包括至少1個周期且具有至少1個可評價藥動學參數的統計分析集。在前述案例中應當將該受試者第1周期數據納入BES集并進行生物等效性評估。
安全性
制劑安全性是生物等效性研究考察的重要方面,申報資料中應包含受試者的病史、體檢報告以及所有不良事件記錄。
由于鉀對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以及氯化鉀緩釋片制劑的特殊性,在研究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相關安全性。應當設定不良事件嚴重程度的判斷依據和標準,提供詳細的不良事件列表并對制劑相關性進行合理判斷。
目前部分申報資料信息的采集不夠全面,對制劑相關性的判斷不合理,如某試驗中,對于同為服藥后2d的同一癥狀,分別判斷與制劑無關和與制劑有關。
綜上所述,在氯化鉀緩釋片的一致性評價和仿制藥申報中,應當充分認識氯化鉀緩釋片生物等效性研究中的特殊之處,科學、合理地設計試驗,關注試驗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對試驗結果進行科學、充分的分析,并按照相關要求提供充分的資料。
來源:《中國新藥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