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4-22 01:54
采用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技術制備不同尺寸(?8mm×25mm,?25mm×8mm)TC4合金試樣,研究了2種試樣在粉末堆積方向的顯微組織及硬度變化。結果表明:尺寸?8mm×25mm試樣的顯微組織主要由原始β柱狀晶界處的針狀α集束組織和晶內針狀α相互相交錯形成的網籃狀魏氏組織組成,原始β柱狀晶主軸平行于堆積方向并且貫穿各熔合層,殘余β相彌散分布在α相基體中;尺寸?25mm×8mm試樣頂部組織由針狀α'相組成,中部組織中α'相受熱分解為α相和β相,α相寬度較大,底部組織中條狀α相貫穿原始β晶粒形成集束,殘余β相在α相基體中呈連續網狀分布。具有較大長寬比針狀α相或α'相部位的顯微硬度比具有較小長寬比條狀和片狀α相或α'相的硬度高。
1 試樣制備與試驗方法
試驗材料為球形TC4合金粉末,粉末的粒徑范圍為25~100μm。基板為316L不銹鋼板,成形前將基板預熱至700℃,以提高粉末層黏性,防止粉末潰散。預熱完成后采用真空電子束增材制造設備在真空環境中制備,尺寸分別為?8mm×25mm、?25mm×8mm的2種圓柱體試樣(分別記作試樣1和試樣2),電子束以弓字方式掃描熔化粉末層,掃描完一層粉末后,工作臺旋轉90°,使相鄰兩層掃描線相互垂直。
圖1 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TC4合金的取樣位置示意
沿粉末堆積方向將試樣1均分為頂部、上部、下部、底部4個試樣,在試樣2中心沿軸向(粉末堆積方向)截取直徑為8mm的圓柱體試樣,并將該圓柱體試樣均分為頂部、中部、底部3個試樣,具體取樣位置如圖1所示。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進行物相分析。試樣經打磨、拋光,用Kroll試劑腐蝕8s后,采用超景深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軸向顯微組織進行觀察。采用顯微硬度計對硬度進行測試。
2 試驗結果與討論
2.1物相組成
TC4合金為α+β雙相鈦合金,α-Ti的晶體結構為密排六方結構,β-Ti為體心立方結構,二者具有Burgers關系。由圖2可知,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TC4合金試樣均出現了α-Ti和β-Ti相衍射峰,試樣1底部組織中β-Ti的衍射峰強度較大。電子束選區熔化是一個急熱急冷的過程,熔池先凝固形成β相,隨后在快冷過程中轉變為亞穩態的細針狀α'馬氏體組織,后續受熱循環作用,α'馬氏體分解形成α+β 相。試樣底部經歷了次數較多的熱循環過程,同時在基板的預熱作用下更多的α'相分解為α相和β相,因此β-Ti相衍射峰強度增加。
圖2 不同試樣不同位置的XRD譜
2.2顯微組織
圖3 試樣1不同位置的軸向顯微組織
由圖3可以看出:試樣1軸向顯微組織中原始β柱狀晶貫穿各熔合層,這是因為電子束轟擊合金粉形成熔池,熔池中液相溫度隨著距固液界面距離增大而升高,溫度梯度的方向平行于粉末堆積方向,滿足柱狀晶的生長條件,在凝固過程中固液界面以近平面狀的方式沿粉末堆積方向推進形成定向生長的β柱狀晶;試樣上部、下部與底部組織中原始β柱狀晶界存在集束魏氏組織,由原始β柱狀晶界處析出的針狀α相以相同位向且相互平行地向晶內生長形成,同時部分針狀α相在晶內互相交織,形成網籃狀魏氏組織;試樣1底部貼近基板,基板的保溫作用導致β相的原子具有較大的擴散系數,使得原始β柱狀晶粗化,因此在組織中無法顯示出原始β柱狀晶的晶界,而只能看到柱狀晶內部的網籃狀魏氏組織;試樣1頂部冷卻速率較大,合金發生非平衡凝固形成的β相轉變為細長針狀α'過飽和馬氏體,由于未經歷后續熱循環,α'馬氏體得以保留,且α'相的長寬比較大。
圖4 試樣1頂部的SEM形貌
由圖4可以看出,試樣1頂部針狀α'馬氏體晶界處析出細小的β相,以不同位向相互交錯的細長桿狀和點狀β相在晶界處密集分布。試樣1上部和下部組織中存在于α相界和其針間的殘余β相受熱以及釩、鐵等β穩定元
素的影響而長大,導致α相界破碎,α相的長度縮短。試樣1底部經歷多次熱循環作用,同時在基板的保溫作用下,冷卻速率較低,部分針狀α相在長度方向上相互融合,長寬比較大。
圖5 試樣2不同位置的軸向顯微組織
由圖5可以看出,試樣2無法觀察到原始β柱狀晶,底部組織趨于晶粒狀。試樣頂部面積較大且直接與真空環境接觸,冷卻速率較大,合金發生非平衡凝固,因此頂部組織為大量致密細小的針狀α'馬氏體。由于試樣2高度小,基板的保溫作用導致試樣的縱向溫度梯度不足以驅動β相形成定向生長的柱狀晶,液相中的固液界面趨于以胞狀組織的形態推進。試樣中部的冷卻速率較小,針狀α'馬氏體受熱分解為α相和β相,相鄰α相融合變寬,且互相平行以集束形態分布。在多次熱循環以及基板的保溫作用下,試樣底部的溫度梯度較小,α相晶核只能在原始β晶界上形成,隨后晶核以相同的位向往晶內生長,并在原始β晶粒內逐漸形成長條狀α相,組織呈β/α/β三明治結構,長條狀的α相貫穿原始β晶粒形成α相集束,且不同晶粒中集束的取向不同。
圖6 試樣2底部的SEM形貌
由圖6可以看出,試樣2底部組織的α相片層間存在長桿狀殘余β相,且β相呈連續網狀分布。
2.3硬 度
圖7 不同試樣沿堆積方向的顯微硬度分布
由圖7可以看出:試樣1頂部和底部的顯微硬度較大,最大硬度出現在頂部,為406.7HV,試樣1的平均硬度為354.33HV;試樣2的顯微硬度隨著距基板距離的增大而升高,平均硬度為333.92HV,略低于試樣1。α'相或α相的形態和尺寸對鈦合金的顯微硬度有一定的影響;在施加應力條件下,α'相或α相間發生滑移,在滑移過程中,當α'相或α相的長寬比及其長度較大時,與相鄰α'相或α相之間滑移的路徑更大,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多,滑移阻力更大,從而導致顯微硬度更高。試樣1頂部針狀α'相和底部針狀α相的長寬比大于上部與下部α相,因此頂部和底部的硬度高于上部與下部。從試樣2頂部到底部,α'/α相由針狀變為條狀和片狀,其寬度逐漸增加,導致相尺寸及其間距變大,塑性增大,因此該試樣在粉末堆積方向的顯微硬度逐漸降低;試樣2底部組織趨于晶粒態,形成α相集束,其塑性變形能力較好,因此最低顯微硬度出現在底部。
3 結 論
(1) 電子束選區熔化成形尺寸?8mm×25mmTC4合金試樣的顯微組織主要由原β柱狀晶界處的針狀α集束組織和柱狀晶內的針狀α相互交錯形成的網籃狀魏氏組織組成,原始β柱狀晶主軸平行于堆積方向并且貫穿各熔合層,殘余β相彌散分布在α相基體中。
(2) 尺寸為?25mm×8mm試樣的頂部組織由大量致密細小的針狀α'相組成,中部組織中針狀α'相分解為α相和β相,α相寬度較大,底部組織中條狀α相貫穿β晶粒形成集束,且不同晶粒中集束的取向不同;殘余β相在α相基體中呈連續網狀薄層分布。
(3) 尺寸為?8mm×25mm試樣的平均硬度為354.33HV,具有較大長寬比針狀α'相的頂部和α相的底部的顯微硬度大于具有較小長寬比針狀α相的上部與下部顯微硬度;尺寸?25mm×8 mm試樣的平均硬度為333.92HV,從頂部到底部α相由針狀變為條狀和片狀,長寬比減小,顯微硬度降低。
來源:機械工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