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其他
嘉峪檢測網 2015-11-18 23:39
摘要:
由于深色桑蠶絲/羊毛混紡產品的桑蠶絲在甲酸/氯化鋅溶液(水浴溫度40℃,溶解時間45min)中不能完全溶解,故提出先使用保險粉剝色,再進行定量化學分析的方法。經過試驗得出,保險粉對羊毛纖維基本沒有損傷,且定量分析結果與產品設計值一致,此方法是可行的。
關鍵詞:保險粉;甲酸/氯化鋅;深色;桑蠶絲;羊毛;混紡
試驗中發現,采用FZ/T 01112—2012蠶絲與羊毛或/和羊絨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鋅法)對桑蠶絲/羊毛混紡產品定量分析時,淺色試樣中的桑蠶絲能完全溶解,而深色試樣中的桑蠶絲不能完全溶解。一方面是染料分子與纖維分子結合,使染色后的纖維耐酸、耐水解穩定性能增加;另一方面是桑蠶絲中的絲膠溶解后變成黏稠狀液體包覆染料,使染料聚集,不易過濾。因此對于深色試樣,去除染料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采用保險粉剝色,其剝色原理是還原破壞染料分子結構中的發色體。
1試驗
1.1原理
用保險粉將已知干燥質量的試樣剝色,用甲酸/氯化鋅溶液將桑蠶絲從剝色后的試樣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稱量,用修正后的質量計算羊毛占試樣干燥質量的質量分數,由差值得出桑蠶絲的質量分數。
1.2試劑
保險粉(分析純);石油醚,餾程為40℃~60℃;檸檬酸鹽緩沖溶液:0.06mol/L,pH值6.0,取12.526g檸檬酸和6.320g氫氧化鈉,溶于水中,定容至1000mL[1];甲酸/氯化鋅溶液:20g無水氯化鋅(質量分數>98%)和68g無水甲酸加水至100g;稀氨水溶液:取氨水20mL(密度為0.880g/mL),用水稀釋至1L。
1.3主要儀器設備
索氏萃取器,pH計,反應器(具密閉塞,約60mL,由硬質玻璃制成管狀),具塞三角燒瓶(容量250mL),恒溫水浴振蕩器(0~100℃)、干燥烘箱[能保持溫度(105±3)℃]、分析天平(精度0.0001g)、玻璃砂芯坩堝、抽濾裝置、干燥器(裝有變色硅膠)
1.4樣品
標準羊毛貼襯織物[ 2 ],深色絲毛產品(由企業提供,桑蠶絲/羊毛設計凈干混紡比分別為10.5%/89.5%、40.0%/60.0%、85.0%/15.0%)。
1.5樣品預處理
按照GB/T 2910.1的規定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將樣品放在索氏萃取器內,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時至少循環6次,待樣品中的石油醚揮發后,把樣品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h,浴比均為1:100,不時攪拌溶液,擠干,抽濾,以除去樣品中多余水分,然后自然干燥樣品。
1.6試驗步驟
1.6.1保險粉剝色
取試樣約1g,置于反應器中,加入預熱到(70±2)℃的檸檬酸鹽緩沖溶液(浴比1:30),將反應器密閉,用力振搖,使所有試樣浸于緩沖溶液中,置于(70±2)℃恒溫水浴內保持30min,使所有試樣充分潤濕后,加入保險粉(試樣與保險粉量比1:4)振蕩30min[3]。
1.6.2甲酸/氯化鋅溶液溶解
取試樣約1g,放入具塞三角燒瓶中,每克試樣加入100mL預熱到40℃的甲酸/氯化鋅溶液,充分振蕩使試樣浸透,此后每隔15min搖動一次,在40℃下保持45min,使蠶絲充分溶解。用甲酸/氯化鋅溶液把燒瓶中殘留物洗到玻璃砂芯坩堝中,用20mL、40℃的甲酸/氯化鋅溶液清洗,再用40℃的水清洗,然后用100mL稀氨水中和并使殘留物浸沒于溶液中10min,再用冷水沖洗至中性,每次清洗靠重力排液后,再用真空抽吸排液,最后烘干、冷卻、稱量和計算[4]。
2結果與分析
2.1計算公式
羊毛纖維修正系數d值計算見公式(1)。
2.2羊毛纖維d值
將羊毛纖維第一組10個試樣經過保險粉處理,第二組10個試樣經過甲酸/氯化鋅處理,d值計算按公式(1),所得結果見表1。
經過剝色處理后,觀察剩余物,顏色明顯變淺,有的甚至只有本白色,雖然不同試樣剝色效果不同,但都有很明顯的變化。從表1可以得出,保險粉處理前后羊毛纖維干重數據沒有太大變化,d值約等于1.00,將溶解剩余物在顯微鏡下觀察,羊毛纖維基本沒有損傷,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光澤,因此經過保險粉、甲酸/氯化鋅處理后羊毛纖維的修正系數d值可以以甲酸/氯化鋅處理后的d值0.9913計算。
2.3深色試樣試驗
將1.4所述比例為10.5%/89.5%的絲毛產品不剝色直接經過甲酸/氯化鋅處理,按公式(2)計算羊毛纖維的凈干含量,將溶解剩余物在顯微鏡下觀察桑蠶絲是否溶凈,測試結果見表2。
將不同比例絲毛產品按照本文方法先剝色后甲酸/氯化鋅處理各進行5組試驗,按公式(2)計算羊毛纖維的凈干含量,將溶解剩余物在顯微鏡下觀察桑蠶絲是否溶凈,測試結果見表3。
從表2可以看出不剝色直接進行甲酸/氯化鋅法試驗得到的羊毛含量明顯高于設計值,且各個值差異較大,可以推斷桑蠶絲沒有溶凈,將剩余物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桑蠶絲確實還有殘留,說明對于深色試樣直接進行甲酸/氯化鋅法試驗不可行。
本文采用了3種在實際工作中常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不同比例的桑蠶絲/羊毛混紡產品,從表3可以得到不同比例試樣的羊毛含量都接近設計值,并且各個值之間差異<1%,經過顯微鏡下觀察桑蠶絲已溶凈,說明經過剝色后再進行甲酸/氯化鋅法試驗可行。
3結論
本文采取的剝色方法是將試樣加入預熱到(70±2)℃的檸檬酸鹽緩沖溶液(浴比1:30),使所有試樣浸于緩沖溶液中,置于(70±2)℃恒溫水浴內保持30min,加入保險粉(試樣與保險粉量比1:4)振蕩30min,試驗表明,該方法能有效地剝色,同時對羊毛纖維基本沒有損傷,符合試驗要求。如果有其他方法能達到此要求,同樣可以采用。
深色的桑蠶絲/羊毛試樣不剝色和剝色后使用甲酸/氯化鋅溶液溶解,試驗結果明顯存在差異,未剝色試樣的桑蠶絲未溶凈,有殘留,而剝色試樣的桑蠶絲溶凈,且定量分析結果與設計值一致。因此對于深色試樣,先進行剝色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GB/T 17592—2011紡織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測定[S].
[2] GB/T 7568.1—2002紡織品色牢度試驗毛標準貼襯織物規格[S].
[3]劉智力,曾蓉,蘭繁,等.深色羊絨纖維褪色方法研究[J].中國纖檢,2011,(9):61-63.
[4] FZ/T 01112—2012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蠶絲與羊毛或/和羊絨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鋅法) [S].
[作者單位:國家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江陰) ]文/錢蕾
來源:中國纖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