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fā)
嘉峪檢測網 2024-10-09 08:48
摘要:
本文結臺精鑄件結構優(yōu)化設計實際經驗.分析了六種不同類型“筋”對產品結構優(yōu)劣影響,提煉了適用于精鑄結構的“筋”布置方式,對于精鑄件產品優(yōu)化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前言
近年來,產品設計師利用各種工藝手法,成功實現了部分精鑄件輕量化二次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因設計手法缺乏系統(tǒng)的總結以及設計人員設計水平的參差不齊,產品結構往往存在一定的遺憾。
在常見的受力鑄件中.筋骨是力傳遞的主要通道,70%以上的載荷由筋來承受,筋的布置成為鑄件輕量化設計的關鍵,決定著零件的強度;鑄件的工業(yè)美取決其外形,而筋是構成鑄件外形的主要組成部分,筋的布置亦成為衡量其是否體現工業(yè)美學的標準。因此,筋的布局,直接影響著零件的強度與美感,決定著產品競爭力。
如何使鑄件筋骨突出、剛柔并濟?如何利用最有限的筋骨承載最大限度的載荷?這是鑄件結構設計師永遠研究的課題。
2、筋的類型與布置方式
傳統(tǒng)的筋主要為直筋,一般不推薦采用;鑄件輕量化設計廣泛采用“S”型、“U”型、
交叉型、梯形、環(huán)形筋。
1)直筋
所謂直筋,定義為以直線連接為主,壁厚均勻,生硬呆扳的筋,類似三角筋“△”、矩形筋“□”等。
該種筋三維造型簡單、二維圖紙?zhí)幚肀憬荩瑸閲鴥缺姸嗉夹g工程師首選類型,如圖1和圖2。然而,因存在如下弊端,鑄件輕量化設計一般不建議采用。
弊端一:筋的過渡不自然,導致鑄件伸縮受阻,澆注、熱處理、校正過程應力集中易出現裂紋;
弊端二:材辯分布過于均勻,未考慮力流傳遞,違背輕量化精益設計原則;
弊端三:結構生硬,缺乏工業(yè)美學元素。
2)“s”型筋
“S”型筋外形近似大“S”,根據零件結構的不同,構成形式略有不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由三段大圓弧構成;另一類由兩端大圓弧,中閘直線段均成。該類型筋一般布置形式為:
a)用于單板或單柱間強化連接,如圖3,某壓縮機支架、翻轉支架。兩側筋近似大“S”,為近三角筋的演變升級,過渡平滑、自然。建議三角加強筋采用該種方式布局!
圖3:“S”型筋
b)用于大平面強化與分割,如圖4,為某商用車前橋板簧支架。底面筋成“S”型,分割大平面,強化底面且防止大平面鼓包、凹陷等鑄造缺陷。大平面上筋的布置可以考慮選擇該方案!
圖4:平面“S”型筋
3)“U"型筋
“U”型筋外形近似“U”型,通常由三段圓弧構成,中間圓弧為大圓弧(直徑一般為兩端的3倍以上),為“矩形筋”的演變升級,通常用于兩柱或兩板間連接。如圖5,為某乘用車壓縮機支架,用于兩圓柱間連接;如圖6,為某商用車翻轉支架.用于兩板間連接。
4)交叉筋
交義筋是指互相交叉的筋,常見的類型有“十字型”、“T型”、“L型”等。該類型筋通常用于腹板或大平面強化,其布局要系統(tǒng)考慮力流的傳遞、鑄造熱節(jié)的處理以及外形的美觀等。
a)十字交叉型,如圖7,為某商用車油缸上支架。
圖7:十字交叉型
A區(qū)為傳統(tǒng)的十字型筋,筋的交接處形成熱節(jié),將導致嚴重的縮孔、縮松;B區(qū)以工藝孔的形式避免筋的直接相交,在保證零件強度的同時有限減小熱節(jié),確保了零件內在質量臺格。
b)T字交叉型,如圖8,為某商用車雙前橋板簧支架
圖8:T字交叉型
A、B、C、D區(qū)域四處筋相交,形成“T字”型。若簡單連接(如左上圖),則相交處出現四個熱節(jié),易產生縮孔、縮松;為減小熱節(jié)、消除鑄造缺陷,相交處往往通過圓弧過渡連接,使之壁厚均勻。
c)“L”型交叉筋
根據零件的結構,該類筋經過兩端大圓弧處理,往往演變成“S”型筋,現不再贅述。
5)梯形筋
梯形筋是指外形近似梯形的筋,其功用一一剔除多余材料、消除鑄造熱節(jié),通常設置于零件拐角相交處。如圖9,為某客車板簧支架,在筋與板的相交處出現大的熱節(jié),易出現縮孔、縮松;通過開工藝孔形成梯形筋,在保證零件強度的前提下用料最少,且有效消除熱節(jié)。
圖9:梯型筋
6)環(huán)形筋
環(huán)形筋指結構近似環(huán)形的筋,主要用于工藝孔、工藝槽翻邊加固,見圖10與圖11
3、結論
輕量化“筋”的布置打破了傳統(tǒng)的設計模式,為精鑄件精益設計提供借鑒,通過百余案例實踐,得出如下結論:
(1)“筋”的布置應考慮力流的分布,在力流傳遞路徑上,其截面是可變的、非等厚的;
(2)“筋”的布置應遵循壁厚均勻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小熱節(jié),避免縮孔、縮松的產生;
(3)“筋”的布置應優(yōu)先采用“弧形”筋,提高產品退讓性,避免熱處理、校正裂紋的產生;
(4)“筋”的布置應兼?zhèn)涔I(yè)美學,筋骨突出、剛柔井濟。
來源:東風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