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0-10-29 14:19
我們知道,豆腐的強度是很低的,做好的豆腐都要用一塊板托著,以防它散架。賣豆腐時,切一塊,要用手輕輕托起再放在袋中或盒里。用馬尾拴住豆腐,為什么提不起來呢?馬尾很細,豆腐的強度又很低,豆腐的自重在馬尾上形成的壓力就足以把豆腐壓垮,所以提馬尾的時候,馬尾就把豆腐“割”斷了。
從物理和力學的角度看,一種比較通常的解釋是,馬尾接觸豆腐的局部,單位面積上的壓力過大,所以豆腐被壓壞了。豆腐所能夠承受的單位面積的壓力大約是每平方厘米40克,即壓強大約是3.92仟帕。這個壓強大約相當于高度為40厘米的豆腐在底層所受的壓強,也就是說,如果你做的豆腐,厚度超過了大約40厘米,那么由自重就能夠把豆腐壓垮。
現在我們假設你要用馬尾拴的豆腐是一個每邊10厘米的立方體。我們知道豆腐的比重大約比水的比重略大,我們不妨假設它的比重就是水的比重,那么這塊豆腐的重量是1千克。我們還知道馬尾的直徑大約是0.25毫米=0.025厘米。于是這根馬尾與這一塊豆腐在豆腐的底部接觸面積為0.25*100mm²=0.25cm²。于是要提起這塊豆腐,在它與馬尾接觸處的壓強是1kg/0.25cm²=392千帕。它是豆腐破壞強度的100倍!所以馬尾是當然提不起豆腐的。
不過,話也不能說絕對了。上面說的每邊10厘米的豆腐,用馬尾自然是提不起來。如果把豆腐塊縮小,這時豆腐塊的自重和邊長的三次方成比例縮小,而豆腐塊底部與馬尾的接觸面積與邊長本身成比例地縮小,自重縮小得快,所以當豆腐塊小到一定的尺寸,馬尾就能夠把豆腐提起來了。計算表明,當豆腐塊每邊只有1厘米長時,馬尾是可以把它提起來。超過1厘米見方的豆腐塊馬尾就提不起來了。1立方厘米,這哪里能叫做豆腐塊,只能稱作豆腐“豆”。一般人瞧不上這種“豆腐豆”,所以人們就一般地說馬尾提不起豆腐。
用在一個方向上所能承受的單位面積上的力來表征材料強度,是從意大利學者伽利略 (1564-1642年) 開始的。到現在仍在工程中使用,因為這種辦法很簡單,人們稱為第一強度理論。例如從材料手冊中我們可以查到,普通的碳素鋼的強度是370·460兆帕。這個強度大約是豆腐強度的10萬倍。混凝土的強度受拉伸和受壓縮不同,拉伸是1.6兆帕,壓縮是14兆帕。其實豆腐的強度受拉伸和受壓縮也是很不相同的,上面所說的豆腐的強度是對受壓而言的,對受拉情形強度還會減小若干倍。
不過事情還不是就像上面說的那么簡單,還是以豆腐的強度為例。我們常吃的豆腐,有北豆腐和南豆腐兩種。前面所說的豆腐的強度,是對北豆腐而言的,而南豆腐由于更嫩,強度更低,一般即使是用木板托著也不能保持形狀。所以賣南豆腐一般把它裝在盒里,或者像早先把它泡在水桶里。現在我們就來考慮南豆腐的強度,考慮被泡在50厘米深的水桶底部的那塊豆腐。它所受的水的壓強為每平方厘米50克,這已經超出了北豆腐所能承受的壓強了,可是它為什么竟然不壞?這說明上面所說的強度只適用于一個方向上受力的情形。
材料泡在水中,所受的是三個方向的壓強,上面的討論也就不適用了。其實在做豆腐時,總是要把形成的豆腐腦包在布包中,收緊布包,給豆腐以三個方向的壓強,這個壓強相當大,壓得時間短一點,水分失去得少,就是南豆腐,壓得時間長一點,水分就失去得多,就是北豆腐,如果壓得時間更長,壓強也特別大,使水分失去得更多,就會得到豆腐干。這說明三面均勻受壓不但不會把豆腐壓垮,反而會使豆腐更密實、強度更高。
為了解決幾個方向同時受力條件下的強度判據問題,最早是由法國學者庫侖 (1736-1806年) 提出,由最大和最小的兩個方向壓強的差來判斷是否破壞。這個強度的判別辦法也稱為第三強度理論。用這個強度理論去計算上面我們說的,泡在桶底的南豆腐,我們知道它的側面所受的壓強是那里的水的壓強,而在下面所受的壓強是水壓強,外加豆腐比重超過水的部分所形成的壓強。側面與底面壓強之差,僅是豆腐比重超過水的部分所形成的壓強。由于豆腐的比重比水只大不到水的比重的十分之一,這個數是相當小的,所以在水中的豆腐塊即使很大也不會被自重壓垮。這也就是聰明的賣南豆腐的人想出的,把豆腐放在水中的道理。
關于材料在什么條件下破壞的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但是又十分復雜的問題。除了上面說的兩種判據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判據。在不同的條件下,對不同的材料,需要使用不同的判據。它至今仍然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文最早刊登于《力學與實踐》,2003 Vol.25 No.1 P.74-74,后來收入科普文集《拉家常說力學》中。
來源:武際可科學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