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16-11-18 11:30
移液管、移液槍、瓶口移液器這仨到底有啥不同之處?移液管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步驟都是啥?你了解嗎?移液槍的使用步驟有哪些?移液管、移液槍與瓶口移液器的精度要如何比較呢?今天,小析姐就帶你走進這仨儀器!
移液管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步驟
1.使用前:
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標記、準確度等級、刻度標線位置等。
2.吸液:
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將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淺或太深,一般為10~20mm處,太淺會產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內弄臟溶液,太深又會在管外沾附溶液過多。左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該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橫持,并轉動管子使溶液接觸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換內壁的水分,然后將溶液從管的下口放出并棄去,如此用反復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約5mm,立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調節液面:
將移液管向上提升離開液面,用濾紙將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體擦掉,管的末端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內壁上,管身保持垂直,略為放松食指(有時可微微轉動吸管)使管內溶液慢慢從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彎月面底部與標線相切為止,立即用食指壓緊管口。將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
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錐形瓶,應使錐形瓶傾斜30°,移液管保持垂直,管下端緊靠錐形瓶內壁,松開食指,讓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當液面降至排液頭后管尖端接觸瓶內壁約15秒后,再將移液管移去,殘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強使其流出,因較準時已考慮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體積。
備注:
1.移液管購入后都要進行清洗,清洗后進行校準,校準合格后才能使用;
2.看刻度時,應將移液管的刻度與眼睛平行,以最下面的彎月面為準;
3.標示為“吹”的移液管可將排液頭內的殘留液體吹出;
4.有些特殊移液管,如進口的AS級移液管一般標示等待時間(一般為5秒);
該移液管等待時間結束后,將排液頭在容器的內壁上向上滑動約10mm以除去殘留液體。
移液槍的使用步驟都有啥?
在進行分析測試方面的研究時,一般采用移液槍(pipette)量取少量或微量的液體。對于移液槍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其一些細節操作,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現在分幾個方面詳細敘述。在調節量程時,如果要從大體積調為小體積,則按照正常的調節方法,逆時針旋轉旋鈕即可;但如果要從小體積調為大體積時,則可先順時針旋轉刻度旋鈕至超過量程的刻度,再回調至設定體積,這樣可以保證量取的最高精確度。
在該過程中,千萬不要將按鈕旋出量程,否則會卡住內部機械裝置而損壞了移液槍。移液之前,要保證移液器、槍頭和液體處于相同溫度。吸取液體時,移液器保持豎直狀態,將槍頭插入液面下2~3毫米。在吸液之前,可以先吸放幾次液體以潤濕吸液嘴(尤其是要吸取粘稠或密度與水不同的液體時),這時可以采取兩種移液方法:
一是前進移液法:
用大拇指將按鈕按下至第一停點,然后慢慢松開按鈕回原點(吸取固定體積的液體)。接著將按鈕按至第一停點排出液體,稍停片刻繼續按按鈕至第二停點吹出殘余的液體。最后松開按鈕。
二是反向移液法:
此法一般用于轉移高粘液體、生物活性液體、易起泡液體或極微量的液體,其原理就是先吸入多于設置量程的液體,轉移液體的時候不用吹出殘余的液體。先按下按鈕至第二停點,慢慢松開按鈕至原點,吸上之后,斜靠一下容器壁將多余液體沿器壁流回容器。接著將按鈕按至第一停點排出設置好量程的液體,繼續保持按住按鈕位于第一停點(千萬別再往下按),取下有殘留液體的槍頭,棄之吸上之后,斜靠一下容器壁將多余液體沿器壁流回容器。使用完畢,可以將其豎直掛在移液槍架上,但要小心別掉下來。當移液器槍頭里有液體時,切勿將移液器水平放置或倒置,以免液體倒流腐蝕活塞彈簧。
當然是在量程范圍內越小越精確。超出了量程不但精確度得不到保證,而且容易損壞移液槍。打個比方,同樣取25μl,100μl的槍肯定比1000的精確。用20μl的槍取25μl雖然可能會比1000的精確,但是一來不如100的精確,二來時間久了會損壞槍 100的槍范圍一般是10~100,取25μl是準確的。20μl的范圍是2~20,超出的部分無法預計。退一萬步說,PCR沒必要精確到這個程度,何況還是犧牲槍的壽命。
移液管、移液槍與瓶口移液器的精度比較
1.移液管:
(胖肚的)比較準確,但是移取體積不能隨意選擇,而且也沒有微量體積的移液管;
2.移液槍:
選擇的范圍比較大,常量到微量的都有,也比較準確,使用很方便,保養和正確使用也很重要;
3.瓶口移液器:
用的是針筒的原理,精度比上兩者要差,一般使用是為了方便快速,而且多是移取大量溶劑時用;
吸量管、移液管校正標準操作規程
適用范圍:
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吸量管、移液管的校正;
校正規程:
將待校正的移液管充分洗凈,用洗耳球吸取蒸餾水至移液管標線之上2~3厘米處,將移液管提離液面,緩慢放出多余的蒸餾水至液面底部與標線相切為止。除去移液管尖外面的水珠,再將水移入已準確稱重(準確至0.01g即可)的50毫升具塞錐形瓶中,使管尖與錐形瓶內壁接觸,收集管尖余滴,停放15秒左右取出移液管,記錄水溫,蓋上錐形瓶玻塞,準確稱出瓶與水的總重量,并記錄兩次稱重之差,即為待校正移液管放出的水重。用實驗溫度時1毫升水的重量(查下表)來除水重,即可算出移液管的實際毫升數(即20℃時的真實容積);
結果處理和周期:
根據上述自校項目的自校數據,查表1,判定其是否符合相應的標準等級。自校周期為三年,校正工作結束,記錄于“儀器、設備自校記錄”中;
表1:容量允差
標稱總容量(mL) |
1 |
2 |
5 |
10 |
15 |
20 |
25 |
50 |
100 |
|
容量允 差(mL) |
A |
±0.007 |
±0.010 |
±0.015 |
±0.020 |
±0.025 |
±0.030 |
±0.05 |
±0.08 |
|
B |
±0.015 |
±0.020 |
±0.030 |
±0.040 |
±0.050 |
±0.060 |
±0.10 |
±0.16 |
例:在21℃時,用移液管移取25.00毫升水,其重量為25.00g,查表知道在21℃時每毫升水的重量為0.99700g。由此可算出20℃時其實際容積為毫升。故此移液管為正誤差25.08-25.00=0.08毫升;
表2:不同溫度下用水充滿20℃時容積為1升的玻璃容器于空氣中以黃銅砝碼稱取的水重。
溫度℃ |
克數g |
溫度℃ |
克數g |
溫度℃ |
克數g |
0 |
998.24 |
14 |
998.04 |
28 |
995.44 |
1 |
998.32 |
15 |
997.93 |
29 |
995.18 |
2 |
998.39 |
16 |
997.80 |
30 |
994.91 |
3 |
998.44 |
17 |
997.65 |
31 |
994.64 |
4 |
998.48 |
18 |
997.51 |
32 |
994.34 |
5 |
998.50 |
19 |
997.34 |
33 |
994.06 |
6 |
998.51 |
20 |
997.18 |
34 |
993.75 |
7 |
998.50 |
21 |
997.00 |
35 |
993.45 |
8 |
998.48 |
22 |
996.80 |
36 |
993.12 |
9 |
998.44 |
23 |
996.60 |
37 |
992.80 |
10 |
998.39 |
24 |
996.38 |
38 |
992.46 |
11 |
998.32 |
25 |
996.17 |
39 |
992.12 |
12 |
998.23 |
26 |
995.93 |
40 |
991.77 |
13 |
998.14 |
27 |
995.69 |
來源:Any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