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15-06-23 00:45
實驗室部分化學實驗場所存有各種化學試劑,包括易燃的、有毒的、有腐蝕性的或是易爆炸的化學試劑。實驗過程中容易發生如失火、爆炸、燒傷和中毒等事故。現將這些化學試劑發生的主要原因、預防措施和處理方法分述如下:
1、防火
1.1發生原因:
1.1.1點燃的酒精燈碰翻或酒精噴燈使用不當。
1.1.2可燃物質如汽油、酒精、乙醚等因接觸火焰或處在較高溫度下著火燃燒。
1.1.3能自燃的物質如白磷等由于接觸空氣或長時間氧化作用而燃燒。
1.1.4化學反應引起的燃燒或爆炸。
1.2預防措施:
1.2.1易燃物和強氧化劑分開放置。
1.2.2進行加熱或燃燒實驗時,要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1.2.3使用易揮發的可燃物質,實驗裝置要嚴密不漏氣,嚴禁在燃燒的火焰附近轉移或添加易燃溶劑。
1.2.4易揮發的可燃性廢液只能傾入水槽,并立刻用水沖去。可燃廢物如浸過可燃性液體的濾紙、棉花等,不得倒入廢物箱內,及時在露天燒去。不得把燃著的或帶有火星的火柴梗投入廢物箱。
1.2.5實驗室內嚴禁吸煙。
1.2.6實驗室內經常備有砂桶、滅火器等防火器材。
1.2.7實驗結束離開實驗室前,仔細檢查酒精燈是否熄滅,電源是否關閉。
1.3處理方法:
1.3.1迅速移走一切可燃物,切斷電源,關閉通風器,防止火勢蔓延。
1.3.2如果是酒精等有機溶劑潑灑在桌面上著火燃燒,用濕抹布、砂子蓋滅,或用滅火器撲滅。如果衣服著火,立即用濕布蒙蓋,使之與空氣隔絕而熄滅。衣服的燃燒面積較大,可躺在地上打滾,使火焰不致向上燒著頭部,同時也可使火熄滅。
2、防爆炸
2.1發生原因:
2.1.1儀器裝置錯誤,在加熱過程中形成密閉系統,或操作大意,冷水流入灼熱的容器。
2.1.2氣體通路發生堵塞故障。
2.1.3在密閉容器里加熱易揮發的有機試劑,如乙醚。
2.1.4減壓試驗時使用薄壁玻璃容器,或造成壓力突變。
2.2預防措施:
2.2.1蒸餾時,儀器系統不可完全密閉。使用氣體時,應嚴防氣體發生器或導氣管堵塞。
2.2.2在減壓蒸餾時,不可用平底或薄壁燒瓶,所用橡皮塞也不宜太小,否則易被抽入瓶內或冷凝器內,造成壓力的突然變化而引起爆炸。操作完畢后,應待瓶內液體冷到室溫,小心放入空氣后,再拆除儀器。
2.2.3對在反應過程中估計會有爆炸危險的,則使用防護屏和護目鏡。
3、防中毒
3.1發生原因:
3.1.1接觸了有毒物質或吸入有毒氣體。
3.1.2對有些試劑的性質不夠了解,處理不當。
3.1.3制備有毒氣體的裝置不合理或操作不熟練。
3.2預防措施:
3.2.1購買有毒化學品必須先履行相關的審批手續,具備合適的存放地點,并有專人保管。
3.2.2一切能產生有毒氣體的實驗,必須在通風櫥內(或抽油煙機下進行)。必要時戴上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
3.2.3禁止在實驗室內飲食或利用實驗器具貯存食品,餐具不能帶進實驗室。
3.2.4手上如沾到藥品,應用肥皂和冷水洗除,不宜用熱水洗,也不可用有機溶劑洗手;皮膚上有破傷,不能接觸有毒物質。
3.2.5實驗室經常注意通風,即使在冬季,也適時通風。預防措施:
3.3嘉峪檢測網提醒,萬一發生中毒,一般的急救方法如下:
3.3.1常用的急救方法是給中毒者先服催吐劑,如肥皂水、芥末和水或給以面粉和水、雞蛋白、牛奶和食用油等緩和刺激,然后用手指伸入喉部引起嘔吐。對磷中毒的人不能喝牛奶,可用5~10毫升1%的硫酸銅溶液加入一杯溫水內服,以促使嘔吐,然后送醫院治療。
3.3.2有毒物質落在皮膚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紗布擦掉,除白磷燒傷外,其余的均可以用大量水沖洗。如果皮膚已有破傷或毒物落入眼睛內,經水沖洗后,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4、防燒傷
4.1發生原因:
燒傷是由灼熱的液體、固體、氣體、化學物質或電熱等引起的損傷。為了預防燒傷,實驗時嚴防過熱的物體與身體任何部分接觸。
4.2燒傷的傷勢一般是按燒傷深度不同分為三度,燒傷的急救辦法應根據各度傷勢分別處理。
5、一般傷害的救護措施是:
5.1被強酸腐蝕: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用碳酸鈉或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5.2被濃堿腐蝕: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用醋酸溶液或硼酸溶液沖洗。
6、實驗室急救箱:
實驗室里備有救護藥箱,在實驗室的固定處放置。箱內貯放下列用品:
6.1消毒紗布、消毒繃帶、消毒藥棉、膠布、剪刀、量杯、洗眼杯等。
6.2碘酒(5~10%的碘片加入少量碘化鉀的酒精溶液)、紅汞水(2%)或龍膽紫藥水(供外傷用)。注意:紅汞與碘酒不能合用。
6.3治燙傷的軟膏、云南白藥粉、甘油、醫用酒精、凡士林等。
來源:CNAS-C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