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7-20 04:53
一、背景
Flip-Chip封裝在高端芯片中越來越普及,但按照JEDEC標準的bHAST條件(130℃/85%RH 96 h)加速試驗卻頻頻報“漏電/短路”失效,而傳統的THB條件(85 ℃/85%RH 1000 h)卻一切正常。
LSI實驗室用6層板--2-2-2 build-up substrate當做試驗對象,通過試驗設計設計了一組對照試驗,根據長時間的系統實驗,找到了問題根因——銅遷移。
二、JEDEC JESD47和濕度相關的實驗一覽
濕度分帶電(Biased)和不帶電(Unbiased)兩種,這兩種分別考核不同的失效模型和機理。
失效模型和機理簡介
1、Biased(帶電)--“電化學遷移”模型,關鍵詞:電場 + 離子 + 金屬遷移
機理
水汽在樹脂或界面形成連續水膜,成為電解質;
陽極金屬(Cu、Ag、Sn)被電解:Cu → Cu²? + 2e?;
金屬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向陰極遷移;
到達陰極后被還原,形成樹枝狀金屬須(Dendrite);
須狀物橋接兩極,造成瞬時短路或漏電流增加。
典型失效形態
銅須沿Build-Up樹脂內部生長(Flip-Chip 案例);
銀遷移沿 PCB 表面綠油邊緣爬行;
焊球間橋接,導致BGA短路。
驅動因子排序
電場強度 > 濕度 > 溫度 > 金屬活性。
考核目的
模擬產品在工作電壓下長期受潮,評估電路功能性失效風險。
2、Unbiased(不帶電)--“化學腐蝕 / 氧化”模型,關鍵詞:水汽 + 雜質離子 + 無電場
機理
水汽吸附在金屬表面,溶解空氣中的 CO?、Cl?、S²? 等形成弱酸;
金屬發生均勻腐蝕或局部點蝕,生成氧化物或鹽膜;
無電場驅動,離子不會定向遷移,因此不會長出金屬須;
腐蝕產物導致接觸電阻升高、鍵合強度下降,但不會瞬間短路。
典型失效形態
鋁鍵合盤發黑(生成 Al?O? 或 AlCl?);
銅焊盤綠銹(Cu?(OH)?Cl);
錫球表面氧化,后續裝配虛焊。
驅動因子排序
濕度 > 雜質離子濃度 > 溫度。
考核目的
模擬運輸、倉儲或斷電停機時的受潮風險,評估長期可焊性與機械完整性。
一句話總結
Biased 怕“銅樹”——短路的瞬間殺手;
Unbiased 怕“生銹”——性能的慢性毒藥。
三、LSI實驗室驗證設置的實驗條件 vs 結果速查表
結論:溫度 ≥125 ℃ + 高濕度 + 電場 是銅遷移三要素。
失效形貌:實驗失效的樣品可見銅離子遷移形貌
四、物理失效模型(通俗易懂版)
吸濕后 Tg 降低:build-up 樹脂干態 Tg≈150 ℃;吸濕后降到 125 ℃ 以下。
樹脂軟化:溫度 > Tg → 自由體積增大,銅離子“游”得動。
電場驅動:Cu → Cu? + e?,離子沿電場沉積到陰極,形成銅須。
五、對可靠性工程師的 3 點啟示
慎用 ≥125 ℃ 的 bHAST
JEDEC 已提示可能產生“人造失效”,本實驗證實。
如需加速,優先提高濕度而非溫度
110–120 ℃/85 %RH 區間 528 h 仍無失效,時間換安全。
設計端考慮
• 增加銅-銅間距
• 選用低吸濕 build-up 材料或低離子含量樹脂
來源:Top Gun 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