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5-07-08 21:54
根據中國藥典通則1101無菌檢查法的最新要求,陽性對照試驗的頻次和必要性需基于質量風險管理的綜合評估。以下從法規調整、風險評估維度及執行策略三個方面展開擴展說明:
一、法規背景與核心調整
2025年版藥典對陽性對照試驗的要求從“每批必做”改為基于風險動態調整,與國際藥典(如USP、EP)接軌。核心變化包括:
取消強制每批陽性對照:允許實驗室通過風險評估減少頻次,但需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
抑菌性產品沖洗量限制:總沖洗量從≤1000ml/膜降至≤500ml/膜,且方法適用性驗證中即使抑菌性未完全消除,也不得增加沖洗量。
二、陽性對照頻次的風險評估維度
1. 產品特性(抑菌性波動及溶解度)
低風險場景:若產品抑菌成分批次間穩定(如已驗證含量標準差<5%)且溶解情況較好,且方法適用性試驗中沖洗量遠低于500ml(如僅需200ml即消除抑菌性),可減少陽性對照頻次。
高風險場景:強力抗生素、中藥注射劑等如果抑菌性含量波動大的產品,或方法適用性試驗需接近500ml沖洗量才能消除抑菌性時,建議每批進行陽性對照。
圖中是一種三代抗生素的不同公司和內部批次的含量波動情況。所以,首先你需要了解你的產品(尤其是微生物以外的檢測結果)。如果溶解情況不好,如果含量波動大,就不用再繼續分析了。
2. 方法適用性驗證結果
驗證中若使用有明確效果(藥理作用)的高效中和劑(如β-內酰胺酶)、低吸附濾膜或優化沖洗參數(降低轉速、加熱沖洗液)后仍抑菌殘留,只能寄希望于500ml的沖洗,就需高頻次陽性對照;反之若操作簡單且抑菌性完全消除,可降低頻次。
補充一點,如果方法適用性試驗年度確認中有過失敗也要高頻,因為失敗說明驗證并不充分。
3. 人員操作與流程復雜度
操作簡易性:如沖洗僅需“少量多次加入→抽干”標準動作,無特殊技巧(如無需首次沖洗需要注意溶液路線上下劇烈晃動等等無法描述內容),且人員培訓合格率≥95%(通俗的說是個人培訓后都會),可減少陽性對照。
高復雜性操作:涉及多次濾膜轉移、中和劑濃度調試或沖洗參數動態調整時,需每批陽性對照以監控操作誤差。
4. 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
高水平實驗室(參考指標例如環境監測達標率100%、數據完整性強、偏差率<1%)可基于歷史數據(如連續12個月陽性對照合格率100%)減少頻次,例如每5批做1次。
管理薄弱實驗室(如頻繁出現假陰性/假陽性)需維持每批陽性對照。
三、陽性對照頻次的執行策略
基于風險動態分級管理,頻次可參考以下框架:
風險等級 |
評估標準 |
陽性對照頻次建議 |
低風險 |
抑菌性穩定 + 沖洗量≤300ml + 操作簡易 + 實驗室管理成熟 |
每10批或每月1次 |
中風險 |
抑菌性輕度波動 + 沖洗量300–400ml + 操作需規范 |
每3批或每周1次 |
高風險 |
抑菌性波動大/新方法驗證/沖洗量≥400ml/操作復雜/實驗室曾出偏差 |
每批必做 |
注:頻次調整需通過風險評估報告和變更控制程序審批,并定期復核(如每半年)。
結論
“抑菌性穩定、操作簡單、管理成熟可減少陽性對照”符合法規精神,但需通過四步落地:
數據積累:分析至少10批產品的抑菌性波動數據和方法適用性沖洗量記錄。
風險評估報告:涵蓋產品特性、方法驗證、人員能力、實驗室歷史數據等維度。
SOP修訂:明確頻次規則及觸發條件(如方法變更后恢復每批對照)。
持續監控:每季度審查陽性對照結果與環境監測數據,頻次調整后首3批需100%陽性對照。
案例:某抗生素企業通過驗證酶解法(青霉素酶)將沖洗量從800ml降至200ml,結合人員操作標準化,將陽性對照從每批改為每5批1次,通過藥監審計。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