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6-18 22:55
目的:探討生物等效性研究中性別因素在受試者篩選中的影響,為提高后續試驗中受試者篩選成功率提供參考。
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匯總湘南學院附屬醫院I期臨床試驗研究室2021年7月—2023年7月開展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健康受試者篩選情況信息,統計各項目篩選時受試者在不同環節篩選失敗例次,分析性別因素對受試者篩選的影響。
結果:共納入生物等效性研究32項,涉及受試者2794例,其中男1816例,女978例。男性在生命體征和身體質量指數(BMI)異常方面比例較高,女性在心電圖異常和主動退出方面比例較高。男性合格率低于女性(40.0%vs.45.8%,P<0.05)。主成分分析(PCA)結果表明,男性數據分布較分散,女性數據分布集中,二者可明顯區分。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與女性在實驗室檢查篩敗和BMI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分析顯示男性在血生化、尿常規、凝血功能、輸血4項的篩敗率高于女性,但血常規篩敗率低于女性。
結論:性別是生物等效性研究篩選環節中的重要影響因素,納入適當性別比例的受試者有助于提高入組速度,降低臨床試驗的成本。
關鍵詞:物等效性研究;受試者;性別差異;原因分析
正文
藥物臨床試驗旨在通過對人體(患者或健康受試者)的系統性試驗,探索和驗證藥物的效果及安全性,包括其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1]。生物等效性試驗則通過比較仿制藥與參比制劑在相似條件下的臨床效果,評估它們的臨床等效性。這類試驗通常具有單中心、健康受試者、較少受試者例數、嚴格飲食控制和密集樣本采集等特點。受試者篩選是確保試驗科學性和受試者安全的關鍵,研究健康受試者篩選失敗原因對提高招募速度及入組質量具有重要價值[2]。對生物等效性試驗中健康受試者篩選失敗原因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可提高招募速度并為保證入組質量,對本機構及其他機構臨床試驗研究中健康受試者的篩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性別差異隨著生物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得到重視,藥物研究中對性別差異的關注也日益增加[3]。生物等效性試驗以生物利用度方法為基礎,胃酶、肝酶和轉運體是影響生物利用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性別差異形成的基礎[4]。既往研究多關注受試者篩選失敗的影響因素,較少考慮性別差異。部分機構研究發現女性受試者合格率高于男性,潛在健康問題較少[5]。然后這些研究并沒有闡明以下問題:①男性受試者和女性受試者篩選失敗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②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篩選失敗因素是否具有差異性? 本研究旨在分析湘南學院附屬醫院I期臨床研究中心的生物等效性試驗,通過收集受試者資料和篩選失敗情況,并分析性別因素的影響,以指導后續試驗的針對性措施和成本控制,提升篩選成功率。
1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收集湘南學院附屬醫院Ⅰ臨床試驗研究中心在2021年7月—2023年7月開展的生物等效性試驗中參與臨床試驗篩選的受試者資料。所有的數據資料以遞交倫理審查批準的《臨床試驗總結報告》為準。受試者篩選失敗原因中可能存在交叉或者重復現象,因此在數據分類時,針對每例受試者僅選擇其中一項作為篩選失敗原因。結合我中心實際篩選情況,第一選擇為無創檢查[知情同意、生命體征、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問診、體格檢查等];第2選擇為心電圖檢查;第3選擇為有創檢查(實驗室檢查)。同級別的以《臨床試驗總結報告》中排在最前面的檢查為準。
1.2 納入標準
①藥物劑型為口服制劑,研究周期為2周期以上;②研究類別為生物等效性研究,且研究藥物無性別傾向;③受試者應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篩選號(無篩選號的受試者不納入),且受試者的信息記錄完整。
1.3 研究方法
從機構項目數據庫中按納入標準篩選生物等效性研究項目,收集受試者的性別、民族、年齡和篩選情況等信息,計算不合格情況發生率和構成比,以確定主要的篩選失敗原因,并進一步分析性別在不同民族、年齡及檢查項目中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單因素分析顯示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95%置信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的優勢比(odds ratio,OR)判定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受試者人口學分析
本研究共篩選2794例次,其中男性受試者1816例次,女性受試者978例次,其人口學分析見圖1。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參與臨床試驗的男性受試者例數逐漸下降,18~30歲年齡段最多。女性受試者的數量則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以31~40歲年齡段居多。對比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的例數可以看出,在18~30歲年齡段的男性受試者例數遠多于女性受試者,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受試者的例數逐漸與男性受試者齊平。在民族方面,漢族例數遠多于其他各民族,其次是瑤族、苗族、壯族等。
2.2 受試者篩選失敗因素分析
參與臨床試驗篩選時各環節篩選失敗例數見圖2。可見,無論是男性受試者還是女性受試者,實驗室檢查環節篩選失敗的例數最多,這與已報道的一些研究結果一致[6]。實驗室檢查環節包含血常規、血生化、輸血4項、凝血功能、尿常規等眾多子項目,因而不難理解實驗室檢查篩選失敗例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在無創環節中,男性受試者在生命體征異常和BMI異常占有較大的比例,其次是心電圖異常,女性受試者心電圖異常和主動退出比例較大。
2.3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PCA通過數據降維來描述數據組成結構的相似性,各點分布越集中,說明數據相似度越高。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PCA分析見圖3。可見,男性受試者數據分布非常分散,表明參與臨床試驗的男性受試者群體差異較大。而女性受試者數據分布相對男性而言較為集中,說明各項目女性受試者群體差異較小。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的數據能夠明顯分開,表明性別因素在受試者篩選中起到較大的作用。男性受試者和女性受試者的合格情況和篩選失敗情況見表1。男性受試者和女性受試者的合格率分別為40.0%、45.8%,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68,P=0.03)。這也驗證了性別因素是生物等效性項目篩選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2.4 性別因素差異分析
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的篩選失敗類型,結果顯示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在實驗室檢查篩選失敗及BMI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圖4)。考慮到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的基數不一致,故無法直接比較篩選失敗例數,進而轉為百分率來進行對比,見圖5,可見在2個顯著性差異因素中,男性受試者的百分占比均高于女性受試者。考慮到實驗室檢查主要由血常規、血生化、凝血功能、輸血4項、尿常規等組成,進一步對比這些因素可以發現男性受試者中除血常規篩選失敗率低于女性受試者外,血生化、凝血功能、輸血4項、尿常規的篩選失敗率均高于女性受試者。
圖5 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篩選失敗率對比
Fig. 5 Comparison of screening failure rat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2.5 性別因素影響下的受試者篩選探討
2.5.1 男女比與合格率
綜合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女性受試者的合格率高于男性受試者,但在臨床試驗中女性受試者篩選所產生的檢查費也高于男性受試者。且在試驗過程中,女性受試者一旦發生妊娠事件,也將增加臨床試驗的成本。因此合理的男女比例有利于提高合格率,降低臨床試驗的成本與風險,見圖6。可見,男女比例控制為1.5~2.0時,合格率最高。
2.5.2 男、女性篩選曲線擬合
通過對納入本次研究的篩選例數和合格例數進行曲線模擬,得到男性受試者和女性受試者篩選擬合曲線。男性受試者:Y=X0.737+1.141,R2=0.542;女性受試者:Y=0.368X+2.761,R2=0.604。其中Y表示合格例數,X表示篩選例數。
2.5.3 男女合格比與曲線驗證
選取本次研究外的6個項目進行擬合曲線的驗證,結果見表2,可見,男女合格比主要分布在1.5~2.0,與“2.5.1節”中的結果相符。借助于“2.5.2節”中的擬合曲線預測合格例數,結果顯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預測合格例數與實際合格例數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男=-1.446,P男=0.148;Z女=-0.802,P女=0.423),表明“2.5.2節”中的擬合曲線具有一定實際應用價值。
3討論
18~30歲年齡段參加臨床試驗的男性受試者人數遠多于女性受試者的原因可能與女性受試者的妊娠需求有關。研究顯示,女性在26~30歲的不良妊娠結局風險最小,其中以27歲最低[7]。相比女性受試者,男性受試者18~30歲年齡段生育壓力較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無論是城鎮男性或是農村男性,其初婚概率在30歲以后達到最高值[8]。且該時期身體各機能都較強,認為參加一次臨床試驗對身體造成不了太大的影響,故而在這個年齡段參加試驗的人數遠多于女性。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女性在解決妊娠需求后,參加臨床試驗的人數明顯增多。然而,女性受試者的人數在過了31~40歲這個年齡段后開始下降,其原因可能與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下降有關。一項針對中國人群的橫斷面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重要激素水平會發生變化[9],尤其是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這可能會影響女性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因而參與臨床試驗的人數也有所下降。
在藥物臨床試驗過程中,實驗室檢查指標種類繁多,是導致受試者篩選失敗的主要原因,占比達16.63%~54.42%[10]。而在無創環節中,男性受試者在生命體征異常和BMI異常占有較大的比例,其次是心電圖異常,女性受試者則心電圖異常和主動退出方面比例較大。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高血壓報告》中指出高血壓的患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在30~49歲成年人中,女性高血壓患病率較男性低(19%vs.24%)[11]。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膳食鈉攝入過量、酗酒、吸煙、缺乏運動和空氣污染。相關研究顯示,即使是低至中等水平的長期飲酒,也會導致高血壓的發病率升高[12]。吸煙和血壓之間的關系復雜,關于煙草對慢性高血壓影響的科學證據尚不足,但吸煙和暴露于二手煙可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而產生強烈的高血壓效應,戒煙可能對高血壓患者有益[13]。與男性相比,健康女性的自主神經壓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較低,心率變異性較低。雌激素一方面可以作用于血管、腎臟和心肌細胞,通過減少鈣途徑直接調節血壓;另一方面可調控強效縮血管物質(如血管緊張素Ⅱ、內皮素1和兒茶酚胺)的表達,并控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和內皮素途徑間接調節血壓[14]。
本研究發現,男性受試者的合格率低于女性受試者(40.0% vs. 45.8%),與國內外其他機構研究情況一致[5,15]。我國各地高校體檢情況顯示男生體檢合格率普遍低于女生,反映了男性潛在健康問題的概率高于女性[16]。PCA結果顯示男性受試者數據分布較散,表明男性受試者群體內部差異較大,且能與女性受試者明顯分開,反映出男性與女性存在群體差異。進一步研究發現實驗室檢查篩選失敗是導致男性受試者與女性受試者在篩選上存在差異的主要環節。王琎等[6]進行了生物等效性試驗中常見實驗室檢查篩選失敗原因分析,發現在實驗室檢查篩選環節中轉氨酶、尿酸升高是男性受試者篩選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女性受試者則為血小板升高、貧血。在本研究中也發現了男性受試者的血生化、尿常規等篩選失敗率高于女性受試者,而血常規篩選失敗率低于女性受試者。女性受試者屬于易患缺鐵性貧血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育齡期女性,存在月經失血等因素,容易造成血小板升高、貧血等問題[17]。
受試者篩選是臨床試驗中重要的限速環節,對試驗進度的影響起著關鍵的作用。篩選出符合入選標準的健康受試者,并建立統一且相近的人體藥物代謝環境,是保障生物等效性試驗科學性和志愿者安全的重要措施[18]。根據前期統計數據,受試者篩選體檢的費用占到了整個臨床試驗費用的15%~25%。過度招募不僅增加試驗成本,還會造成健康受試者資源浪費。因此合理的控制受試者篩選數量,有利于降低臨床試驗的經濟成本。男女生理差異較大,因此有學者指出在藥物臨床試驗過程中,性別差異本身即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19]。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以藥動學參數為終點評價指標的化學藥物仿制藥人體生物等效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2016版)指出,如果研究藥物擬用于2種性別的人群,一般情況下,研究入選的受試者應有適當的性別比例[20]。本研究發現,當男女比例控制在1.5~2.0時,合格率較高。對納入本研究的篩選人數和合格人數進行曲線估算,通過驗證發現擬合曲線具有一定實際應用價值。
根據2023年度藥物臨床試驗登記平臺統計,在公示的臨床試驗中,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試驗占比達46.02%,表明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試驗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我國未來制藥行業的發展,提供與原研藥藥學等效和臨床等效的優質仿制藥是維持公司競爭力和持久發展的核心。本研究基于生物等效性研究探討了性別因素在受試者篩選中的影響,為更高效篩選合格受試者提供數據支持,對本機構或其他機構未來開展生物等效性試驗中受試者篩選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4不足與改進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性別因素在受試者篩選中的影響。由于地域原因,以及受試者篩選系統的影響,參與不同臨床試驗項目的受試者可能存在交叉重復現象,導致研究可能產生一定的偏倚。但本研究的重點旨在觀察性別因素在受試者篩選中的影響,因而重復參與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可能對研究結果影響不大。在今后研究中,筆者將嚴控入選標準,建立查重系統,減少研究偏倚。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