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檢測案例
嘉峪檢測網 2024-12-19 09:06
一、胸主大支架研發的最新突破
(一)定制式支架的發展
個性化定制滿足特殊需求
心脈醫療在定制式醫療器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例如Castor分支型支架(定制)產品,它是基于已上市產品Castor分支型主動脈覆膜支架及輸送系統,根據患者血管解剖學結構進行個性化定制開窗的產品。這種定制式支架可以適用于治療近端破口在無名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LSA)遠端20mm之間或夾層逆撕超過LSA的胸主動脈夾層,還可用于治療主動脈弓動脈瘤。通過定制,能夠解決一些超出標準產品適用范圍的復雜病變,如患者主動脈弓部病變累及范圍超過了左鎖骨下動脈或是弓上分支血管開口存在變異的情況。
定制全流程的實現
該定制產品由臨床醫生提出定制需求,覆膜支架由心脈醫療工程師根據患者主動脈弓部病變區域的主動脈和累及的分支動脈形態進行個性化定制而成,并根據患者血管解剖學結構在分支動脈開口位置相應的支架位置進行精準開窗。定制支架產品經醫生確認,患者知情并同意后開展手術,這一全流程的實現為復雜主動脈弓病變患者提供了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二)新型手術技術與支架的結合
覆膜支架體外開槽技術
在胸主動脈瘤的治療中,覆膜支架體外開槽技術是一項重大突破。例如某醫院心胸血管外科為疑難胸主動脈瘤患者成功實施了覆膜支架體外開槽手術,對于一些特殊的胸主動脈瘤患者,如瘤體為偏心行擴張,位置恰巧位于左鎖骨下動脈對側,主動脈弓前壁也有擴張等情況,如果采用傳統的分支支架可能會有殘余漏,達不到瘤體的滿意覆蓋,而覆膜支架體外開槽技術能夠確保治療效果,并且相對費用節省,同時也為那些原本不得不采用開胸手術才能獲救的患者,提供了接受介入微創治療的機會,減輕了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
(三)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
生物可吸收材料的探索
雖然目前在心臟支架領域,如上海微創集團研發的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火鹮”(Firesorb)取得了成功,但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胸主大支架方面的應用也有探索的潛力。生物可吸收支架能夠在短期內支撐病變血管、長期完全降解,如果能將相關技術應用到外周胸主大支架研發中,可能會帶來新的突破。例如在保證支撐力的前提下降低支架壁厚、減少支架載藥量等技術,可能為外周胸主大支架研發提供新的思路,同時解決殘留藥物、長期體內留存金屬等問題。
新的制造技術
在制造技術方面,如彭大冬研發過程中采用的精密超高分子量醫用植入級管材的擠出成型技術、超薄高結晶度強韌管材吹塑成型技術、冷激光精密切割技術等,實現了可吸收支架全鏈條核心工序。這些制造技術如果應用到外周胸主大支架的研發中,可能有助于提高支架的質量和性能,例如提高支架的強度、改善支架的柔韌性等。
二、成功的胸主大支架研發案例分析
(一)心脈醫療的Hector胸主動脈多分支覆膜支架系統
研發背景與目標
隨著主動脈疾病治療需求的不斷提高,對于能夠處理多分支血管病變的胸主動脈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心脈醫療著眼于解決這一臨床需求,研發了Hector胸主動脈多分支覆膜支架系統。其目標是為了在治療胸主動脈多分支病變時,能夠更好地重建血管結構,提高手術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技術創新點
該支架系統在技術上具有多方面的創新。首先,在結構設計上能夠適應胸主動脈多分支的復雜解剖結構,確保對各個分支血管的有效支撐和血流的正常供應。其次,在材料選擇和制造工藝上,可能采用了先進的材料和高精度的制造技術,以保證支架的穩定性、柔順性和長期的安全性。這種創新使得支架在植入過程中能夠更精準地定位和釋放,減少手術操作的難度和風險。
臨床應用成果與意義
Hector胸主多分支支架在瑞士成功完成首例臨床應用,這一成果標志著該支架系統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從臨床意義上看,它為海外胸主動脈多分支病變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選擇,也為心脈醫療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一案例也為其他企業在研發類似多分支支架產品時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推動整個外周胸主大支架研發領域向更復雜、更精準的方向發展。
(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主動脈創新一體式三分支支架系統
研發背景與目標
針對主動脈弓部夾層及其他主動脈疾病的病變特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舒暢教授帶領團隊著眼于研發一種既能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又不影響大腦供血,從而降低腦缺血發生的支架系統。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主動脈弓部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特別是對于一些復雜的主動脈弓部病變,提供一種更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方案。
技術創新點
該一體式三分支支架系統具有獨特的凹槽網蓋的結構,這一結構是其核心創新點。這種獨特的結構設計使得支架在起到良好支撐作用的同時,能夠避免對大腦供血的影響,有效降低腦缺血的發生風險。此外,在支架的材料選擇、制作工藝等方面也必然有相應的考量,以保證支架整體的性能和安全性,使其能夠適應主動脈弓部的復雜環境。
臨床應用成果與意義
該支架系統在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中的成功應用,進一步證實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這一成果對于國內主動脈弓部病變患者來說意義重大,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更適合國內患者病情特點的治療選擇。同時,也展示了國內在主動脈支架研發方面的實力,推動了國內主動脈疾病微創治療技術的發展,為后續更多創新型支架的研發提供了經驗和信心。
三、胸主大支架研發的未來趨勢
(一)個性化定制的進一步發展
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定制
隨著醫療大數據的積累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外周胸主大支架的定制可能會更加精準和智能化。通過收集大量的患者血管影像數據、臨床數據等,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分析,能夠更準確地預測患者的血管病變情況和對支架的需求。例如,可以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血管形態等多因素綜合分析,為患者定制出最適合的支架。這種定制不僅局限于支架的尺寸和開窗位置等簡單參數,還可能涉及到支架的材料選擇、結構優化等更深入的層面,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醫療。
多學科協作下的定制
未來的定制式支架研發將更加依賴多學科協作。除了醫生、工程師之外,材料科學家、生物學家等多學科專家將共同參與到定制式支架的研發過程中。材料科學家可以根據患者的特殊需求研發新型的生物相容性更好、力學性能更優的材料;生物學家可以從細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支架與人體組織的相互作用,為支架的設計提供生物學依據。例如在處理一些特殊的血管病變時,如血管壁有特殊的細胞類型或者分子表達異常,多學科協作能夠研發出針對性的定制式支架。
(二)生物可吸收材料的廣泛應用
優化生物可吸收支架性能
目前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來外周胸主大支架研發也將朝著生物可吸收的方向發展。研發人員將致力于優化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性能,例如進一步提高其支撐力,使其能夠在血管修復的關鍵時期提供足夠的支撐。同時,改善支架的降解速度和降解產物的安全性,確保在降解過程中不會對血管和周圍組織產生不良影響。例如通過調整支架的材料組成、結構設計等方式來實現這些目標。
多功能生物可吸收支架
除了單純的支撐功能,未來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能會具備更多的功能。例如可以在支架上搭載藥物,實現藥物的緩慢釋放,在抑制血管再狹窄的同時促進血管的修復。或者將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在支架表面,引導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和修復,提高血管的愈合質量。這種多功能的生物可吸收支架將為外周胸主大支架的治療效果帶來更大的提升。
(三)智能化和微創化的融合
智能支架的研發
智能化是未來外周胸主大支架研發的一個重要趨勢。智能支架可以內置傳感器,實時監測血管內的壓力、血流速度、血管壁的應力等參數。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發送到外部設備,醫生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及時了解患者的血管狀況,預測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內漏、再狹窄等,并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例如,當傳感器檢測到血管內壓力異常升高時,可能提示支架存在內漏風險,醫生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進行干預。
微創化技術的進一步優化
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時,微創化技術也將不斷優化。目前外周胸主大支架的微創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仍有改進的空間。例如進一步減小輸送系統的尺寸,降低手術對血管入路的要求;優化手術操作流程,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中的輻射暴露等。通過這些微創化技術的優化,可以提高患者的手術體驗,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
來源:醫械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