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不銹鋼是一類特殊鋼材料,鋼中的Cr含量要超過12%,以保證其特有的耐腐蝕性能。不銹鋼依據不同的耐腐蝕性能和強度要求,按其顯微組織分為奧氏體(C相)、鐵素體(A相)、馬氏體(M相)、雙相(C+A、C+M等)和沉淀硬化(M+沉淀析出相)等多種類型,其中以AISI316L和317L為代表的奧氏體不銹鋼是最常用的外科植入金屬材料,其它類型不銹鋼主要用于制作醫療工具或特殊手術器械。1926年,18%Cr-8%Ni型不銹鋼(AISI304)首先被用作骨科植人材料,隨后在口腔科中也得到應用。到1952年,含有2%Mo的AISI316不銹鋼在臨床上獲得應用,并逐漸取代了304不銹鋼。為了解決不銹鋼的晶間腐蝕問題,上世紀60年代,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力學性能和更優耐腐蝕性能的超低碳不銹鋼AISI316L和AISI317L開始在醫學領域中得到應用。
2醫用不銹鋼的特點
醫用不銹鋼與工業結構用不銹鋼相比,由于要求其在人體內保持優良的耐腐蝕性,以減少金屬離子溶出,避免晶間腐蝕、應力腐蝕等局部腐蝕現象發生,防止造成植入器件失效斷裂,保證植入器械的安全性,因此其化學成分要求相對更加嚴格。醫用不銹鋼特別是植入用不銹鋼,其中的Ni和Cr等合金元素含量均高于普通不銹鋼(通常達到普通不銹鋼的上限要求),S和P等雜質元素含量要低于普通不銹鋼,并明確規定鋼中非金屬夾雜物尺寸要分別小于115級(細系)和1級(粗系),而普通工業用不銹鋼標準中并不對夾雜物提出特別要求。
表1列出了醫用植入不銹鋼與對應普通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對比。為了避免醫用不銹鋼發生晶間腐蝕,還要求其具有更低的C含量,而早期則規定了C含量不高于0108%和0103%兩個級別(質量分數)。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和應用要求的提高,在最近幾年修訂的醫用不銹鋼國內外標準中,全部要求鋼中C含量不高于0103%(如ASTMF138-03,ASTMF139-03、ISO5832-1-2007,GB4234-2003)。
表1醫用植入不銹鋼與對應普通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對比(w/%)

醫用不銹鋼中常用的316L或317L奧氏體不銹鋼在固溶狀態下的強度和硬度均偏低,但可以通過冷加工變形來提高其強度和硬度(見圖1)。因此臨床使用的外科植入用不銹鋼通常處于冷加工狀態(冷加工變形量為20%左右),以滿足植入器械要求的高強度和高硬度,但是冷加工狀態增加了醫用不銹鋼應力腐蝕和腐蝕疲勞破壞的敏感性。

圖1醫用不銹鋼的力學性能與冷加工變形量的關系
醫用不銹鋼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力學性能、優異的耐體液腐蝕性能,以及良好的加工成型性,已經成為臨床廣泛應用的醫用植入材料和醫療工具材料。醫用不銹鋼被廣泛用來制作各種人工關節和骨折內固定器械,如各種人工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踝關節和指關節,各種規格的截骨連接器、加壓鋼板、鵝頭骨螺釘、脊椎釘、骨牽引鋼絲、人工椎體等,以及顱骨板、人工椎體等。在齒科方面,醫用不銹鋼被廣泛應用于鑲牙、齒科矯形、牙根種植及輔助器件,如各種齒冠、齒橋、固定支架、卡環、基托等,各種規格的嵌件、牙齒矯形弓絲、義齒和頜骨缺損修復等。在心臟外科,使用醫用不銹鋼制作心血管支架等。除用于加工各種外科植入器械外,醫用不銹鋼還用于加工各種各樣的醫療手術器械或工具。
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對質優價廉的醫用不銹鋼絲材、棒材、骨科專用板材、螺釘等半成品的需求量明顯上升,每年都在幾百噸以上。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所需的醫用不銹鋼主要包括304,317L,420J2,3Cr13Mo,6Cr13Mo,00Cr18Ni14Mo3,00Cr18Ni15Mo3等。撫順特鋼公司、上海寶鋼集團不銹鋼分公司等作為國內醫用不銹鋼的主要生產廠家,一直參與國家醫用不銹鋼標準的修訂工作。但是中國醫用材料標準修訂工作一直進展緩慢,基本上是跟隨國際標準,僅做微小調整。目前國內僅有2種醫用植入不銹鋼標準,即GB4234(基本等同于ISO5832-1和ASTMF138)和YY060519-2007(等同于IS05832-9,對應ASTMF1586),醫用不銹鋼的標準化工作遠遠落后于美國(其目前共修訂了6種外科植入用不銹鋼)。因此新型醫用不銹鋼的標準修訂工作也是今后我國醫用不銹鋼研究與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醫用不銹鋼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醫用植入奧氏體不銹鋼盡管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但是在長期的臨床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和不足。首先是醫用不銹鋼的高密度(約718g/cm3)、高強度(300~1000MPa)以及高彈性模量(約200GPa)等特性會因與骨組織的力學性能相差較大而導致其力學相容性不夠匹配,從而引起應力遮擋效應,易導致骨疏松、骨吸收或骨萎縮等現象發生。而骨組織由于缺乏足夠的機械應力刺激,不易在骨折部位形成骨痂,容易發生二次骨折。
其次是醫用不銹鋼在生物環境中的腐蝕或磨蝕問題。醫用不銹鋼在人體內發生的主要腐蝕形式是縫隙腐蝕,其次是晶間腐蝕和點蝕,微動腐蝕和應力腐蝕開裂現象也有報道。總體來說,植入體使用時間越久,腐蝕程度越嚴重。腐蝕可能會對不銹鋼力學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產生強烈的影響,不僅會影響到材料或器件的使用壽命,還可能由于金屬溶出物引起種植體周圍組織的局部壞死和炎癥反應,造成發炎、過敏和致癌等全身反應,影響宿主的健康。
第三是醫用不銹鋼中含有的N,iCr等金屬離子溶出及相應的組織反應等問題。植入用醫用奧氏體不銹鋼中通常含有10%以上的Ni元素,用以穩定不銹鋼的奧氏體結構。大量臨床已經證明,Ni對人體是一種潛在的致敏因子。Ni及其化合物對人體常見的損害是Ni接觸性皮炎,發病率較高,過敏性強者發生濕疹。Ni離子在生物體內富集可能會誘發毒性效應,發生細胞破壞和發炎反應,對生物體有致畸、致癌的危害性。
有統計表明,隨著現代工業的迅速發展,對Ni過敏的人數顯著增多,圖2示出了上世紀幾十年間Ni過敏的增長情況。在植入體內的316L不銹鋼板和螺栓周圍組織中發現,Ni離子濃度在(116~1200)mg/L范圍內,在病人體內由于含Ni金屬植入件腐蝕造成的Ni離子的最大釋放率約為20Lg/kg#d-1[7]。KÊster等人的研究認為[8],不銹鋼支架中N,iCr和Mo等金屬離子釋放引起的過敏反應可能是心血管支架再狹窄的間接原因之一。
最后就是不銹鋼在人體內表現為生物惰性,表面無生物活性,植入人體后與周邊肌體組織的結合不牢固,易于松動,有時會影響植入治療效果。

圖2對Ni過敏青年人數量的增加趨勢
4醫用不銹鋼的研究與發展
4.1醫用無Ni奧氏體不銹鋼
針對Ni元素帶來的危害,近年來許多國家對日用品及醫用金屬材料中的Ni含量制定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相關標準中所允許的最高Ni含量也越來越低。在1994年頒布的歐洲議會94/27/EC標準中[9],要求植入人體內的材料(植入材料、矯形假牙等)中的Ni含量不應超過0105%;而對于長期接觸人體皮膚的金屬材料(首飾、手表、戒指、手鐲等),其Ni含量則以每周滲入皮膚含量不應超過015Lg/cm2為最高限量。針對含Ni醫用金屬材料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專家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禁止或限制各種直接接觸人體的金屬材料(如植入器件、牙科材料、首飾等)中的Ni含量。
鑒于醫用不銹鋼性能優異,制造技術成熟,價格低廉和臨床應用廣泛,為了避免其中Ni元素溶出引起的不良組織反應,近年來,在通過冶金和加工技術繼續提高現有醫用不銹鋼綜合性能的基礎上,研究開發醫用低Ni和無Ni奧氏體不銹鋼已經成為國際上醫用不銹鋼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其原理是利用廉價的N元素(或N和Mn的共同作用)代替不銹鋼中昂貴的Ni元素來穩定不銹鋼的奧氏體組織結構,從而使不銹鋼繼續保持其優異的力學性能、耐腐蝕性能和生物學性能。
從近年來新修訂的國際標準IS05832-9(低Ni+N醫用奧氏體不銹鋼,對應美國標準ASTMF1586)中可見,利用N元素來代替不銹鋼中的部分Ni元素,可顯著提高不銹鋼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這類不銹鋼中的Ni含量較傳統的316L不銹鋼都有明顯降低,而且表現出更為優良的耐模擬體液腐蝕性能,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型不銹鋼植人材料。歐美等國家都制定了相應材料標準,并開發出相應的新型醫用不銹鋼,中國也修訂發布了外科植入用低Ni+N不銹鋼的材料標準YY060519-2007(等同于IS05832-9,對應ASTMF1586)。
從表2給出的美國ASTM標準中的外科植入用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可以看出外科植入用不銹鋼的發展演變過程和趨勢。醫用不銹鋼中的Ni含量逐漸降低到痕量([0105%),而鋼中的N含量從011%逐漸提高到1%。
與Ni元素相比。N元素既經濟又對人體無害,并且加N后能明顯提高不銹鋼的力學性能和耐腐蝕性能。ASTMF2229中推薦的高N無Ni不銹鋼由美國Carpenter公司開發并已經應用在歐美醫療市場上,部分和逐漸替代現有Cr-Ni型奧氏體不銹鋼,用于加工各種骨固定器械及手術器械。從表3給出的美國ASTM標準中的外科植入用不銹鋼的力學性能可以看出,隨著醫用不銹鋼中N含量的增加,不銹鋼的強度大幅度提高,是傳統使用的316L或317L不銹鋼強度的2倍以上,達到醫用Co-Cr合金的強度水平,而不銹鋼的塑性仍保持較高水平。
表2美國ASTM標準中的外科植入用不銹鋼化學成分(w/%)

表3美國ASTM標準中的外科植入用不銹鋼的部分力學性能

鑒于316L或317L等Cr-Ni型醫用不銹鋼中存在的Ni危害和N在鋼中的多種有益作用(提高強韌性和耐蝕性),以及高N鋼在工業中的成功生產和應用,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上開始了醫用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的研究開發工作。1996年Menzel等人[10]分析了高N無Ni奧氏體鋼在醫療領域中應用的可行性,對Fe-18Cr-18Mn-2Mo-1N高N無Ni不銹鋼的組織和性能進行了全面研究。通過降低鋼中的Gr和Mn含量,適當提高Mo含量,開發出Fe-15Cr-(10-15)Mn-4Mo-019N高N無Ni醫用不銹鋼。1999年Thomann等人[11]研究了PANACEAP558高N無Ni不銹鋼(Fe-17Cr-10Mn-3Mo-0149N)在37e模擬體液中的耐磨蝕性能,表明其具有比ISO5832-1和ISO5832-9兩種含Ni醫用不銹鋼更為優異的耐磨損性能,非常適合制作外科植入器械。美國Carpenter公司在1999年發布了其新研發的BioDurm108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Fe-21Cr-22Mn-1Mo-1N),其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已在2002年列入到ASTM標準中(F2229-02)[12-13]。Montanaro等人[14]通過實驗研究表明,P558高N無Ni不銹鋼無細胞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突變性。考慮到Mn元素的毒性和對耐蝕性的不利影響,Kuroda等人采用高溫滲N處理的方法,制備出小尺寸的Fe-24Cr-2Mo-(0162~0192)N高N無Ni無Mn不銹鋼,其在細胞毒性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見圖3)。

圖3Fe-24Cr-2Mo不銹鋼高溫滲N前后表面上的細胞培養及其與316L不銹鋼對比
Fini等人[17-18]對照加N的Cr-Ni不銹鋼(Fe-21Cr-10N-i4Mn-2Mo-0143N,ISO5832-9),研究了P558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在體外細胞培養及植入綿羊脛骨26周后的形態和組織相容性(見圖4)[17]。研究結果表明,高N無Ni不銹鋼植入綿羊脛骨26周后,骨組織形態學測試結果達到69196%,明顯高于參照的含Ni不銹鋼的55106%,略優于Ti6Al4V合金的67133%,表現出優異的組織相容性,適于作為硬組織植入材料。最近Weissr等人探索將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DINEN114452(接近ASTMF2229-02)用于制作心血管支架,以期利用其更優良的支撐力,開發尺寸更為精細的支架網格。
表4和表5分別給出了近幾年來開發出的部分高N無Ni醫用奧氏體不銹鋼的化學成分及力學性能,可大致分為Fe-Cr-N,Fe-Cr-Mo-N,Fe-Cr-Mn-Mo-N3種體系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均具有與醫用Co基合金相近的高強度和高硬度,但塑性更優。美國Carpenter公司開發的BioDurm108、中科院金屬所開發的BIOSSN4等高N無Ni不銹鋼還表現出更優異的耐蝕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圖4加NCr-Ni不銹鋼(Fe-21Cr-10N-i4Mn-2Mo-0143N)(a)與高N無Ni不銹鋼(Fe-17Cr-10Mn-3Mo-0149N)(b)植入綿羊脛骨26周后的組織切片照片
表4部分高N無Ni醫用不銹鋼的化學成分(w/%)

高N無Ni奧氏體不銹鋼表現出優良的綜合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其生產及加工工藝仍然是限制其應用和發展的重要環境。目前高N不銹鋼的制備方法有熱等靜壓熔煉、加壓感應爐熔煉、粉末冶金、高溫滲N等,而適合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只有加壓電渣重熔技術,但仍存在N分布不均勻等問題。
表5部分醫用高N無Ni不銹鋼的力學性能

近年來,利用高溫固相滲N工藝制備小尺寸高N無Ni醫用不銹鋼的高N鋼制備技術受到重視。Kuroda等人[15-16,21,25]采用高溫固相滲N方法制備出小尺寸的高N無Ni無Mn不銹鋼(Fe-24Cr-1N和Fe-24Cr-2Mo-(0162~0192)N)。此外,Alvarez等人[26-27]通過在一定氫氣壓力下連續區域熔煉Fe-Cr或Fe-Cr-Mo不銹鋼,獲得孔隙率約為50%、孔徑約為150Lm的蓮藕狀多孔不銹鋼,然后在高溫下通過滲N獲得各種孔隙率的高N無Ni不銹鋼多孔材料,能夠有效調整不銹鋼的彈性模量等力學性能。將其植入鼠腿骨12周后表明材料的組織相容性優良,因而有希望應用于骨科修復等領域。但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如果高N無Ni不銹鋼中的N含量達到過飽和時,會有不同形態的N化物沉淀析出,如Cr2N和CrN等[28-29],它們對不銹鋼的性能有不利影響。因此盡管通過高溫滲N工藝可以解決小尺寸高N無Ni不銹鋼的制備問題,但是控制其N含量和防止N化物析出等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研究結果表明,高N無Ni不銹鋼與目前臨床使用的316LCr-Ni型不銹鋼相比,表現出更優異的抗血小板粘附能力(見圖5),以及更長的動態凝血初凝時間(高出25%~60%)。隨著不銹鋼中N含量的增加,其抗凝血性能更優。然而其相關機制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圖5不銹鋼在新鮮人血血漿中浸泡2h后表面上的血小板粘附照片:(a)316L不銹鋼,(b)0146%N高N無Ni不銹鋼,(c)0164%N高氮無鎳不銹鋼,(d)0181%N高N無Ni不銹鋼
對比研究高N無Ni不銹鋼和醫用Co-Cr-Mo合金(Co62-Cr28-Mo6,余為Ni等)的力學性能(見表6)和生物學性能表明,高N無Ni不銹鋼的力學性能與Co-Cr-Mo合金相近,而其耐點蝕性能和血液相容性明顯優于鈷鉻鉬合金,表現出更高的點蝕點位、更長的動態凝血初凝時間(高出約25%)和更佳的抗血小板黏附性能(見圖6)。利用高氮無鎳奧氏體不銹鋼的這些優勢,目前中科院金屬所正在開發無Ni不銹鋼骨固定器械和抗凝血不銹鋼心血管支架等產品,近期已經順利完成了骨固定器械的動物試驗。
表6高N無Ni不銹鋼(0162%N)與Co-Cr-Mo合金的力學性能對比

通過大量的臨應酬應用研究已經表明,與目前臨床大量使用的醫用316L或317L不銹鋼相比,高N無Ni奧氏體醫用不銹鋼具有更為優異的力學性能、抗耐蝕性能、耐磨性能和抗腐蝕疲勞性能,更優良的生物相容性,較低的材料成本,以及良好的加工成型性。由于其完全不含具有潛在毒副作用的Ni元素,作為人體植入材料具有極大的應用優勢,將會顯著提高醫用金屬植入材料的長期使用安全性。

圖6高N無Ni不銹鋼(0162%N)和Co-Cr-Mo合金(Co62-Cr28-Mo6)在新鮮血漿中浸泡3h后表面上的血小板黏附情況照片:(a)和(b)高N無Ni不銹鋼;(c)和(d)Co-Cr-Mo合金
4.2醫用不銹鋼的表面改性
通過表面改性處理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醫用不銹鋼的耐蝕性和耐磨性,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甚至使表面具有生物活性。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已經開展了較多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骨、齒等硬組織的不銹鋼植入物以及不銹鋼心血管支架的表面改性。目前應用于醫用不銹鋼表面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表面合金化、陶瓷化、功能化等表面涂層處理技術。
在不銹鋼心血管支架表面涂鍍一層聚合物膜或覆蓋一層有抗凝基因的內皮細胞膜均可以改善支架的生物學特性,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提高支架的血液相容性。


圖7 鍍有類金剛石膜的不銹鋼支架與原始支架在人體血漿中的金屬離子溶出比較: ( a) 1 d 后的金屬離子, ( b) 4 d后的金屬離子
圖7示出了在不銹鋼心血管支架表面鍍上一層類金剛石膜后的金屬離子溶出差別[38],可以看出,帶膜支架的金屬離子溶出量大幅度下降。另外,在不銹鋼心血管支架表面涂覆帶藥涂層已經實現了臨床應用。
離子注入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在提高金屬材料的表面硬度及其耐磨性,其在提高醫用金屬材料的耐蝕性、生物相容性等方面也在逐漸得到應用。對醫用不銹鋼進行離子注入可以改善其力學性能,如硬度、耐磨性、抗疲勞性等,這對提高醫用不銹鋼的臨床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壽命都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高醫用316L不銹鋼的耐磨性,通常采用氮離子注入方法,當表層注入適當厚度的氮離子改性層后,就會明顯提高人工股關節關節頭的耐磨性,并顯著提高其在模擬體液中的耐蝕性能[39]。采用熱噴涂、燒結、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物理氣相沉積(PVD)等表面技術可以在不銹鋼表面制備出不同類型涂層。通過在不銹鋼基體表面制備生物惰性或活性涂層,可提高不銹鋼植入物的耐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其中研究較多的有類金鋼石薄膜、氮化鉭薄膜、碳化硅薄膜、羥基磷灰石涂層、高聚物涂層、纖維涂層、仿生涂層和生物玻璃陶瓷涂層等。將氧化鋁、氧化鋯和氮化鈦等生物隋性材料作為不銹鋼表面的涂層材料,可防止不銹鋼基體中有害離子的溶出并抑制基體的腐蝕,使其比不銹鋼基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前,與人體骨組織、軟組織結合良好的金屬植入體用陶瓷涂層材料,如羥基磷灰石、生物玻璃陶瓷等,已經應用于臨床。
4.3抗菌不銹鋼
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鋼鐵企業率先在國際上研究開發出具有抗菌功能的不銹鋼。日本川崎制鐵株式會社[40]首先公布開發出含Ag抗菌不銹鋼R304-AB,R430-AB,R430LN-AB,其對大腸桿菌的殺菌率均在99%以上,表現出優異的抗菌性能。日本日新制鋼公司[41]開發出具有良好制造加工性能和抗菌性能的3種系列含Cu抗菌不銹鋼NSSAM,lNSSAM,NSS3,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等常見細菌都有很強的殺滅作用。作為一類結構/功能一體化新材料,抗菌不銹鋼在衛生防病領域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于本世紀初在國內率先研究開發出含Cu系列抗菌不銹鋼,已相繼開發出鐵素體、奧氏體和馬氏體等多種類型抗菌不銹鋼[42-44]。這些抗菌不銹鋼不僅具有強烈的廣譜抗菌性(見表7),而且其力學性能、耐蝕性能和加工性能均與普通不銹鋼相當。國內目前還有寶鋼、太鋼、浙江天寶、西安交通大學等多家單位研究開發出抗菌不銹鋼。

表7抗菌不銹鋼的廣譜抗菌性
在臨床醫療過程中,植入醫療器械在使用前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一系列滅菌消毒過程,但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降低病人受到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作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醫療器械引發的細菌感染也成為21世紀醫學領域內亟待解決的問題。據統計,美國骨科植入物相關感染的年發病率約為413%。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的5院內感染防治實用手冊6中有關數據,每天全世界有超過1400萬人正在遭受院內感染的痛苦,其中60%的細菌感染與使用的醫療器械有關。圖8給出的骨科植入器械相關感染中常見細菌比例表明[45],金
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骨科植入器械感染的主要細菌,分別占到34%和32%,其它球菌占到13%。而引起口腔正畸器械細菌感染的主要是變形鏈球菌(致齲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牙周致病菌)等厭氧菌[46]。

圖8骨科植入器械相關感染中的常見細菌比例
植入物類醫療器械導致的相關感染,通常需要長期依賴抗生素甚至多次手術才能治愈,給病患的精神和身體都帶來極大痛苦。研究開發具有抗細菌感染功能的生物醫用材料,使其具有長期自動滅菌功能,進而減少感染環節,降低感染幾率,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利用抗菌不銹鋼的獨特殺菌性能,目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正在研究開發具有抗細菌感染功能的新型不銹鋼醫療器械。
5結語
我國不銹鋼醫療器械的市場潛力巨大,但相關產業的基礎仍然相對薄弱,產品技術及質量總體上處于國際中游水平。尤其是在不銹鋼醫療器械產品的設計、制造和綜合配套能力上,還不能完全提供滿足臨床需要的各種產品,需要得到更大的技術推動作用。我國醫用不銹鋼材料及相關醫療器械產業今后將直接面臨著國內外市場的巨大機遇和挑戰,應該向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斷發展。
我國在高氮無鎳醫用奧氏體不銹鋼、抗菌不銹鋼以及相關表面改性技術等新型醫用不銹鋼及技術研究方面與國際發展水平相當,隨著對無鎳不銹鋼的抗凝血機制、抗菌不銹鋼的抗細菌感染機制、醫用不銹鋼的表面活性化、新型醫用不銹鋼的生物安全性和力學相容性等相關基礎性研究的不斷深入進行,必將會進一步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醫用不銹鋼的臨床應用及新型不銹鋼醫療器械的設計和制造,產生新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作者:楊 柯, 任伊賓(中科院金屬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