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生產品管
嘉峪檢測網 2017-09-06 18:49
在此不寫BOM的基本定義和解釋,就直接上我對BOM在生產管理中作用的看法。
廣義的生產管理有兩條信息流,訂單的信息流和技術資料的信息流,訂單就不多說,銷售從客戶那里接到訂單,生產管理(生產計劃/PMC)部門消化依靠技術資料訂單信息,并制定庫存計劃、采購計劃、生產計劃、出貨計劃等指令。所以沒有技術資料是無法完成生產以及生產管理的。
當然,光有技術資料而沒有銷售訂單,對于企業也是不行的,所以只有兩條信息流都起作用的時候,企業的運作才能得到保證。
教課書上對于技術資料的定義應該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是指按照一定標準和格式成文的資料,包括BOM、圖紙、工藝資料、檢測參數和標準等,甚至一些品質體系的資料,比如PPAP、APQP、FMEA之類的資料都可以看做從技術部門需要移交的技術資料。
但是對于生產管理而言,技術資料只需要BOM和工藝線路就足夠支撐起一個不錯的生產計劃,如果僅僅只有BOM,也可以支撐起一個合格的生產計劃。如果BOM質量高,在沒有工藝線路的情況下就可以支撐起不錯的生產計劃。
一般來說,BOM表是解決物料種類和數量的問題;工藝線路是生產的工藝順序,它解決的是物料使用時間先后順序的問題。就是這三個問題:要用什么物料?用多少?在什么時候用?
如果合理的編制BOM,可以將在什么時候用物料這個信息編入BOM而不依賴工藝線路。這個主要是依賴BOM的分層和適當的給半成品命名編號來做到。這里我舉一個例子。
比如:A產品由C、D、E、F、G組成。如果BOM僅僅分為一層物料,那么生產計劃必須在C、D、E、F、G缺一不可的條件下安排生產。但是我們知道如果C、D組成了組件B,那么第一層物料就是A由B、E、F、G組成,第二層B物料由C、D組成。這么一來,在僅僅只有C、D物料的情況下,生產計劃就可以安排B組件先行生產。
這里我們不討論精益生產,因為有人會說,在物料不齊套的情況下先生產B組件,這個既增加庫存,又不利于并行生產......總之這不精益。品質成本交貨期的取舍是艱難的,但是信息越是足夠,可以做出決策的可能就更多,獲得較優解的可能就越大。
但是也不是BOM分得越細越好,比如一個五金件,按照工藝線路需要經歷9臺沖壓設備的依此加工,這就不值得將這個五金件分為9層,因為除了這個五金件最初的形態和最后的形態,中間加工的形態是僅僅存在很短時間的。什么物料或是半成品需要在BOM體現,我認為無非是真實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還有邏輯上可以發生物料交接的時候。比如購買回來的物料,發貨給客戶的成品,廠內需要一個車間轉移給另一個車間的在制品,有出入庫動作的物料、半成品和成品,具備這些特點的,肯定需要在BOM體現。
比較需要費腦思考的是本車間內部,一個生產線可以向另一個生產線移交的半成品,例如輔線和主線之間,他們移交的半成品是否需要在BOM體現。對于標準化程度高的工廠,我是建議體現的。但是標準化程度不高,則要仔細分析,因為你按道理不能一個20個零件組成的組件,車間只裝19個零件就移交,但是實操中真可以移交,最后一個零件由下一個工序來代勞。這在車間訂單緊急、人手緊急、物料緊急的情況下真干得出來。有時18個零件、17個零件也會生產,你不能做一個萬能版本的BOM,那就只能不給這個組件在BOM上體現。
所以BOM的精細度體現了企業管理的精細度,粗精細度的管理,粗精細度的BOM,留足給下面人治發揮的空間;但是細精細度的管理應該是細精細度的BOM,保證生產管理人員獲得足夠的情報。
很多企業比較教條,認為BOM作為技術部門的標準型文件,只有技術部門有發行的權力。這一點在管理實踐上我是保留意見的。我以前鼓勵車間的主管制作本車間的“BOM”來管理自己的車間。比如前面的例子,因為現實的困難,車間生產的隨意性較大,公司層面的BOM就不能寫得太細致,那么實際上就是授權車間自己細致管理自己的BOM。當車間內部分別存有組裝了20個零件的組件,19個的組件,18個的組件以后,而且是用在相同的產品,我會鼓勵車間分別編制內部的這三種組件的車間內部BOM,并且建立臺賬,這樣,車間才可以隨時知道自己車間各種不同的組件有多少,也可以知道以組件形態存在的零件是多少,而且這個帳是共享的。這樣既幫助自己車間搞好生產管理,也幫助公司生產計劃做好生產管理。
高度精確的BOM,高度集權的PMC,標準化生產工廠;粗糙的BOM,向下分權的PMC,自主權較大的車間。而自主權較大的車間,類似一個小型的工廠,自然就對“自己工廠”的BOM有需求了。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技術部門做的BOM的精細度不能滿足生產計劃的需求,這時生產計劃應該提出要求讓他們提高精細度,技術部門因為人手、時間等原因短時間無法提高,生產計劃就應該在技術部門BOM的基礎上自己來做一份可以適應生產的BOM,這一點理由等同于車間自己做。從責權來說,生產計劃只要不宣稱這個BOM是公司層面的資料,而是用來直到生產計劃和物料控制的,就沒有人說你越權。
所以一份詳盡的BOM對于每間工廠都是需要的,要么全部都是技術部門做了,要么就是技術部做了一部分,生產計劃或是車間做了補充完善的一部分。
最后說一下我以前在一間管理水平一般的企業做PMC的實踐,技術部門的BOM精細度不夠,短期內難以提升,于是我對在技術部門發行的BOM基礎上進行完善,另發行一份指引生產管理的BOM。車間、倉庫、采購以我的BOM為準,技術部BOM按照公司發文的制度照常接收,但一般不用。鼓勵車間對車間存有組件編制車間內部BOM,以了解和控制車間內部組件和零件數量。
至于BOM的技巧層面的使用,諸如編碼原則、命名原則、虛擬物料、通用組件設置技巧、替代物料等就不介紹,這方面的資料還是很多的,而且并無所謂絕對標答。我就寫一點書上沒有的。
作者:周詩勇,曾服務于佳能集團,從事外制部品技術、工業工程、生產革新推進等崗位;后曾服務于香港童福集團,歷任工業工程主任,PMC經理,CEO助理等職務;亦曾服務于江蘇裕成電子,任分管生產運營之副總 。
來源:周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