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行業研究
嘉峪檢測網 2017-09-05 21:04
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是為政府實施計量監督提供技術保障,并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服務的重要技術機構。適應新常態,面對新挑戰,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如何持續發展,是我們應認真思考的課題。
一、當前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存在的問題
人員隊伍素質有待提升。計量技術具有多學科、專業性強的特點,對人員素質要求較高。而技術機構受行政體制和引進人才機制的限制,高端管理、技術人員引進難,內部人員儲備不足,引領行業發展和技術帶頭的人才匱乏。一些管理和技術人員,技術吃老本、管理憑經驗,缺乏科學性、系統性。
質量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實踐中仍然存在文件與實際不相符的“兩張皮”現象。文件針對性不強、操作性不易,管理在“口上”,執行流于形式、監督走過場,缺乏系統、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再加上未處理好業務快速發展和質量控制相協調的問題,導致顧此失彼。
服務企業的意識有待增強。部分計量技術機構人員工作依附性強,缺乏競爭意識,“等、靠、要”思想嚴重,滿足于現有計量檢定項目,不主動研發新興產業和市場需要的項目。
計量能力與市場結合有待加強。目前,全球綜合性檢測機構在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的同時,開展了“三全一前”(即產品全壽命周期、全產業鏈、全量傳鏈和前瞻性研究)服務、產品咨詢服務和國際貿易服務等多種業務。而國內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受行政體制約束,市場意識不強,從事檢測服務單一,服務能力不能覆蓋市場需求的全方位。
開放合作力度有待強化。開放合作意識不強,“走出去”不夠,“請進來”也比較少,應變能力、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受到限制;開放的途徑和項目少,合作深度和廣度不夠;區域間計量資源合作共享程度低,檢測設備重復建設、利用率低的問題較為明顯。
二、現階段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發展的思考
1.探索新途徑,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內涵式發展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計量技術機構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必須切實轉變發展觀念,把人才隊伍作為持續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強化質量管理作為競爭取勝的發展主線,把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把檢學研結合作為服務社會的必然要求,提升核心競爭力。
(1)以人才培養推動內涵式發展。計量技術機構發展關鍵在于人。一要提升計量管理、技術人員能力,采取自身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辦法,努力培養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高級專家型人才、在省內具有很強影響力的實用性骨干人才和工作中急需的技術全面的一線檢測人才,形成人才梯隊;二要破除專業技術職務聘任中的論資排輩現象,進一步創新職稱評價機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三要建立科研專項獎勵基金和完善考核獎勵辦法,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大膽探索創新,開發新項目、新技術,激發廣大專業技術人員搞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以加強質控推動內涵式發展。按照《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切實強化管理,建立符合實際、操作性強、易于使用的管理體系,并通過科學有效的質控管理方法指導檢測工作,加強對人員、設備、方法、環境的質控,使實驗室始終處于受控狀態,解決文件與實際脫節的“兩張皮”問題,提高文件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確保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科學有效。
(3)以項目研發推動內涵式發展。計量技術機構應在穩固和完善現有計量檢定和校準服務的基礎上,以區域和產業發展對計量新需求為導向,尋求研究機會和技術改進需求,破解企業計量技術難題,加強實用型、新型和專用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加快計量測試與產品研發、制造、質量提升、全過程工藝控制等全壽命周期的嵌入與融合,做深做實每一個項目,助推區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文化建設推動內涵式發展。計量文化是計量核心價值和精神理念的凝練。要把計量文化建設作為樹立計量形象、加快自身發展的重中之重,推動形成計量文化陣地。努力提高計量檢定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加強計量文化推廣,提高社會對計量行業的正確認識,使計量精神成為社會文化常態和追求。
2.適應新常態,走開放式發展道路
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已成必然趨勢,各區域、各國家、各經濟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逐漸增大。計量技術機構必須要適應新常態,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進一步解放思想,構建起“大計量”工作格局。
(1)思想觀念要開放。思想決定發展思路,觀念決定工作理念。計量技術機構必須破除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及時追蹤國內外先進計量技術的前沿資訊和發展動態,善于探索吸納一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計量技術知識,從傳統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樹立服務市場意識,從按部就班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樹立服務發展意識,從安于現狀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樹立創新、趕超意識。
(2)工作方式要開放。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工作方式,著力從改革中找市場,從市場中找需求,從需求中找項目。圍繞區域經濟和民生重點需求,吸收外面的先進管理思想和理念以及先進技術成果取長補短,特別是項目研發時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加強專業技術交流,不斷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和服務產業的能力。重點加強新興產業、醫療衛生、環境生態、食品安全等領域計量溯源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推動區域計量事業發展。積極獲取國外認證機構的認可實驗室資質,實現國內國際互認。
(3)工作內容要開放。對檢測能力、檢測過程、檢測市場實行開放式管理。在門戶網站等公眾平臺上公開檢測能力和收費標準,提升為公眾服務的便利化水平;利用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讓公眾到現場感受和了解檢驗檢測全過程,面對面聽取公眾對計量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積極應對檢測市場開放趨勢,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計量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以合作共贏的態度積極接納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計量、發展計量。
3.開拓新模式,走合作式發展道路
當前,我國正處于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時期,作為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必須以協同創新理念適應改革,進一步整合計量技術資源,充分激發技術機構的活力,實現合作共贏。
(1)加強縱向合作。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對計量的需求,積極爭取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支持,充分發揮國家計量基標準平臺作用,加強在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的科研項目合作;統籌考慮產業發展規劃和區域平臺布局,聯合區域內現有計量技術機構、專業計量站、地市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資源,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建設統一開放、運轉高效的綜合性平臺和專業性平臺,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計量檢測平臺體系,共同努力推動計量事業發展。
(2)加強橫向合作。貫徹“大質量”工作機制,構建“檢、學、研、用”相結合的計量科技創新和轉化體系。加強與各省院的技術學習交流、計量檢測合作、科研項目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通過建立第二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式,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使計量檢定人員在理論基礎、科研能力和檢測實踐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與發展,培養高端計量專業人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將客戶需求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充分利用計量科技成果和科技資源,主動幫助企業解決在工藝控制、質量檢驗、節能降耗、生產經營中遇到的計量難題,提供相關計量培訓、咨詢服務,提高企業計量工作水平。
(3)加強內外合作。廣泛開展國內國際合作交流,實現檢測能力國內國際互認,擴大檢測項目實驗室認可的范圍,積極參加國際比對,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快與國際先進實驗室接軌步伐,開展與國內、國際檢測機構的合作與互認,力爭實現部分項目與國內、國際主要檢測機構結果互認,最大程度為企業走出去,占領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計量技術機構必須堅持走內涵式、開放式、合作式的發展道路,不斷夯實計量基礎,積蓄發展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加從容地應對改革,穩步推動計量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省計量科學研究院 韓建書 )
來源:質檢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