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實驗管理
嘉峪檢測網 2025-04-29 08:20
1. 前言
在液相色譜分析中,基線是指當色譜柱中僅有流動相通過時,檢測器所產生的響應信號的曲線。當流動相穩定、儀器無干擾時,理想的基線應該是一條近乎直線的信號(允許0.5 mAU以內的微小波動)?;€平穩反映了儀器系統的穩定性,是判斷儀器是否正常運行的重要指標。
基線不平會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可靠性。當基線漂移的幅度超過目標物的信號強度時,微小峰可能會被基線波動掩蓋,導致漏檢或誤判。
同時,傾斜的基線會導致色譜峰積分不準確,尤其是在梯度洗脫中可能會將基線漂移誤判為雜質峰,造成定量分析偏差。
此外,基線異常往往需會導致實驗結果數據不可靠,需要不斷重新進樣分析,這不僅增加了溶劑消耗和時間成本,長期未解決基線問題還可能加速色譜柱劣化或損傷檢測器組件,進一步增加實驗成本。
下面我們總結了一些造成基線漂移可能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2. 基線漂移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1、檢測器故障
(1)檢測器光源老化(氘燈問題)
當檢測器用的“燈泡”(氘燈)使用時間過長時,會光源能量下降。
這就很有可能會導致基線出現噪音大、有明顯雜音(類似電視雪花),或規律性上下波動。我們可以嘗試檢查燈泡亮度,若亮度降到新燈的70%以下,那則需更換一個新燈。
(2)檢測池臟了或有氣泡
檢測池內部殘留樣品、污染物或氣泡,導致光路受阻或光吸收異常?;€不穩定,出現噪音、漂移或異常峰。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嘗試使用適當的溶劑(例如甲醇、異丙醇、乙腈等)沖洗檢測池。對于頑固污染物,可以使用弱酸(例如 硝酸)清洗,但要注意不要使用鹽酸。
(3)檢測波長沒選對
有時候,基線漂移是因為檢測器沒有設置在其最佳工作波長上。調整檢測器至適合樣品的最大吸收波長處可以改善這一情況。
紫外檢測器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測量樣品對紫外光的吸收來檢測物質。但流動相中的溶劑本身也會吸收紫外光,其吸收強度隨波長變化的臨界點稱為紫外截止波長。
設定的檢測如果波長太靠近流動相溶劑的吸光區域(比如乙腈在190 nm附近會吸光),溶劑會吸收大量紫外光。
因此我們在設置波長時,需比溶劑的吸光起始波長=至少高20 nm。例如,乙腈的吸光起始波長是190 nm,檢測波長應設為210 nm以上。
2、溫度波動
柱溫或流動相溫度的微小變化都會影響到檢測器的靈敏度,從而引起基線波動。
特別是在使用示差檢測器、電導檢測器以及較低靈敏度的紫外檢測器時尤其明顯——因為溫度變化會改變溶劑的物理性質或光路穩定性,就像用一把刻度會熱脹冷縮的尺子測量物體,溫度一變,“測量工具”自身就不準了。
因此,實驗中需通過恒溫柱溫箱控制色譜柱溫度,流動相可用預熱裝置或熱交換器提前平衡至設定溫度,確保整個流路溫度波動小于±0.5℃,從而消除溫漂對基線的干擾。
3、流動相問題
當基線出現鋸齒狀波動或持續漂移時,我們可以考慮是不是流動相的問題。
未充分脫氣的流動相(尤其乙腈等易揮發溶劑)會產生微小氣泡,導致檢測信號高頻抖動。此外,梯度洗脫初期若未用初始比例流動相充分平衡系統,溶劑比例的驟變可能也會造成檢測器響應劇烈波動。
因此,我們在配制好流動相后,需對其進行超聲脫氣15-30分鐘以去除氣泡;梯度程序啟動前先用初始比例流動相平衡系統至少10分鐘,使流路達到穩定狀態。
4、色譜柱問題
當色譜柱出現問題時,通常會表現為基線持續單向漂移(如持續上升或下降)且柱壓異常升高等。
(1)新色譜柱未活化
如果我們使用的是新色譜柱,那可以考慮是不是新色譜柱未活化。新色譜柱未活化(固定相未充分潤濕)會導致流動相無法均勻通過填料,引發基線漂移。
我們在使用新柱前可以用適當的溶劑(如甲醇)以較低流速(0.2 mL/min)沖洗色譜柱一段時間,確保填料被充分浸潤。
(2)污染物堵塞柱頭
未過濾的樣品殘留可能堵塞柱頭,阻礙流動相流動,進而推高柱壓。因此,所有樣品必須經0.22 μm濾膜過濾,有條件的話可以加裝保護柱攔截污染物。
(3)流動相pH過高,導致色譜柱填料流失
對于大多數硅膠基質的反相色譜柱,適用的pH范圍通常是2~8之間。
如果流動相的pH值超出了這個范圍,則有可能會導致鍵合相水解或硅膠溶解,使得固定相結構遭到破壞、逐漸流失。進而引發基線漂移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的一些有關基線漂移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3. 參考資料
【1】https://wiki.antpedia.com/article-2326581-210
【2】https://www.biomart.cn/news/16/3084880_0.htm
【3】https://lab.jgvogel.cn/c/2020-05-27/1008741.shtml
來源:實驗老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