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的藥物非臨床研究警告信進行分析,為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LP)監管提供參考。
方法:收集2008年至2022年FDA對非臨床研究發出的警告信,統計警告信數量及問題分布情況,解析和歸納警告信中公布的研究者在非臨床研究中發生的主要問題。
結果:FDA對非臨床研究發布的12封警告信中共有67項問題數,涉及21CFR58條款120項次。其中發生頻率最高的缺陷是質量保證部門人員履職不足、專題負責人履職不足和研究過程中方案的實施及報告撰寫。
結論:FDA對藥物非臨床研究警告信中高頻率問題集中于項目負責人及質量保證部門的履職盡責方面。監管機構應在人員的履職盡責方面重點關注,促進非臨床研究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
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警告信;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研究人員
藥物非臨床研究是為評價藥物安全性,在實驗室條件下用實驗系統進行的實驗,是藥物研發的基礎工作,也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數據,被認為是人體試驗前的最后一道防線[1]。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non-clinical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是藥物非臨床研究的質量管理和保證體系[2]。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于1979年實施了美國聯邦法規21CFR58《GLP規范(草案)》[3],主要適用于FDA產品研究或市場許可而進行的非臨床研究,其產品主要包括人用藥和動物用藥、生物制品、人用醫療器械、電子產品、食品和顏色添加劑以及飼料添加劑。我國《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于2006年正式實施,2017年進行了修訂[4]。
FDA要求開展安全性評價研究的非臨床實驗室符合GLP要求,保證安全性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FDA的GLP檢查包括監督檢查和定向檢查,監督檢查包括定期檢查和常規性檢查,定向檢查包括注冊核查、有因檢查、跟蹤檢查和整改檢查[5]。GLP常規檢查每2年產生一次計劃,其他類型檢查按照需要安排時間。FDA警告信是FDA針對現場檢查中發現的顯著違規行為對檢查對象發出的警戒,同時在FDA網站上對外公布,是監管過程中主要監管措施[6]。本研究針對FDA在現場檢查中針對研究者發布的警告信進行分析,對涉及的法規及條款進行歸納整理分析,以期為我國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提供參考。
資料與方法
數據來源
選擇2008年至2022年FDA網站上針對非臨床研究發出的警告信作為分析數據來源。
分析方法
統計警告信的數量及提出問題的數量,對問題進行分類整理。將警告信提出的問題分別對應21CFR食品和藥品條款和我國GLP法規進行分類,描述性統計各類問題。
結果
2008年至2022年期間,FDA對非臨床研究發布的12封警告信[7]中共有67項問題數,涉及21CFR58條款120項次,見表1。

按照21CFR58的分類,警告信中發生率最高的缺陷是質量保證人員、專題負責人、非臨床研究方案的實施和非臨床研究結果的報告,分別占比21.7%、19.2%、10.8%和10.0%,主要表現在專題負責人及質量保證人員未履行相應的職責,研究未按照方案進行,報告中對數據進行的轉換與計算缺少描述等,見表2。
討論
對2008年至2022年FDA發出警告信進行分析統計,發出的警告信數量及提出問題的數量呈整體下降趨勢,表明非臨床實驗質量在逐年上升。2008年至2018年期間FDA發出的警告信中多次出現標準操作規程不完善不合理的問題,而在2019年及以后未再出現。質量保證人員履職不足、專題負責人未確保研究按照方案進行的問題長期存在,是影響非臨床實驗質量的重要因素。
2021年FDA未發出GLP警告信,根據FDA2021年GLP現場檢查[8]數據統計,現場檢查發現缺陷主要是儀器設備管理、培訓和專題負責人三個方面,涉及最多的條款是21CFR58.130(a),主要體現在未確保儀器設備使用人員掌握儀器所具備的功能;未確保設施所在工作環境條件是否可滿足需要;未確保設施是否運轉正常,是否存在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干擾的因素;儀器使用的培訓未能覆蓋所有儀器使用人員;專題負責人未能確保研究按照方案進行;實驗方案變更未能及時進行記錄;未能及時、準確、完整地記錄原始數據等。警告信所提問題與FDA在核查過程中發現問題的總體情況可能存在一定差異。警告信中所提的問題僅是針對顯著違規行為,若違規者不及時、不充分依據警告信的要求糾正其違規行為,可能會導致FDA向法院提起執行訴訟。因此,對警告信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可針對性地對監管模式進行優化,實現更有效的監管,保證公共用藥安全。對于一般性的違規行為,FDA通常會向違規者發出無標題信,并在FDA網站上公布,但不公布違規者的相關信息[9]。
GLP認證[10]是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依照申請組織對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機構進行GLP情況的檢查、評定的過程。與FDA基于風險,針對項目的檢查不同,我國重點是對實驗機構進行檢查。機構只有通過認證檢查后,才可以開展相關研究。2022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審核查驗中心(CFDI)發布的《2021年度藥品檢查工作報告》[11]顯示,2021年GLP認證檢查任務38個,不通過的任務1個。GLP認證檢查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質量保證部門履職能力不足;機構負責人資質不符合要求;實驗動物設施設計與管理不到位;室驗環節未能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計算機賬戶權限分級設置不合理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23年1月19日發布《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12],進一步規范GLP認證和監督管理工作。
本研究歸納分析2008年至2022年FDA針對GLP警告信,發現質量保證人員履職不足發生頻次最高,占比21.7%,這同樣是CFDI在2021年GLP檢查中發現的主要問題。質量保證部門是GLP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通過質量保證人員的檢查,確保整個實驗儀器設施、人員資質及培訓、實驗方法、操作、記錄等均嚴格遵守GLP規范。FDA與我國法規均對質量保證部門提出對非臨床研究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匯報給專題負責人的要求。質量保證部門應當確保足夠的時間間隔檢查每項非臨床研究,并檢查每次實驗的書面記錄和正確簽名記錄,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準確、完整、可追溯。質量保證部門的檢查貫穿于整個實驗,從方案的審查、實驗的進行、報告審核,還有人員、儀器、標準操作規程(SOP)、原始記錄等,若對每一項的所有環節與內容進行檢查,可能會由于時間或環境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深入的檢查,缺乏對高風險點的關注。各實驗機構應當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檢查方式,并根據情況變化做出及時調整。FDA在2022年給Toxikon Corporation/ Labcorp Bedford LLC的警告信[13]中指出,質量保證部門未能審核研究報告,無法確保該報告準確描述了實驗方法,無法確保實驗結果準確反映出實驗的原始數據。實驗重要指標數據血漿體積計算錯誤產生計算誤差,導致隨后的腎血漿流量、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均產生計算誤差,且未能糾正1h時間點時尿量計算問題。2021年10月6日質量保證部門審查后,并未發現此問題。2021年10月14日的修訂報告未能糾正所有偏差問題。
警告信中提出報告中缺少使用的基本計算和公式。Toxikon Corporation/Labcorp Bedford LLC與FDA均無法保證最終研究報告中的內容是準確的,質量保證工作的失職使整個研究的有效性受到質疑。警告信中出現頻率第二的問題是專題負責人,同時也是2021年FDA現場檢查總結報告中的高發問題,此處的專題負責人與我國的專題負責人職責不完全相同。FDA的專題負責人除了對研究的執行負責,還要審查批準實驗方案及總結報告。而我國的實驗方案及總結方案由機構負責人批準,專題負責人在研究中應當確保研究遵循研究方案,確保所有實驗數據均準確記錄并進行驗證,確保在研究期間或研究結束時將原始數據、文件、方案、樣本和最終報告存檔,確保遵守所有GLP規定。FDA在2020年給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警告信[14]中指出其未能遵守研究方案進行研究,無法確保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此外,未能保留和記錄原始數據和樣本會妨礙對研究結果的審查、分析和驗證。確保完整和準確的研究數據,FDA才能在臨床試驗開始之前充分評估該研究的總體安全性和風險。專題負責人除了需要有勝任資格,還應加強對研究工作人員的培訓與考核。2021年FDA發出的檢查報告中也頻繁提及:所有研究工作人員都應在研究開始前進行GLP培訓,規避相關問題的發生。
非臨床研究方案的實施和非臨床研究結果的報告也是FDA警告信中提及較多的問題。FDA在2022年給Valley Biosystems的警告信[15]中提出所有實驗數據,包括測試系統意外響應的觀察結果,均需要準確記錄并驗證;出現可能會影響非臨床研究質量的情況時應謹慎對待,采取糾正措施并記錄在案;修訂相關SOP,防止此類偏差在未來GLP研究中再次出現,并需提交新的或修訂的標準操作規程的相關培訓文件。
綜上,FDA對于非臨床研究警告信中提及頻率最高的問題集中于質量保證部門、專題負責人的履職盡責和非臨床研究方案的實施及報告。一個可靠的質量保證部門是GLP研究成功不可或缺的,最終報告中細微的誤差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巨大影響;專題負責人的規范操作直接影響到研究的質量;實驗過程應嚴格按照方案實施。GLP體系的建立,有助于把控研究的每一個環節,降低誤差,確保結果的真實與準確。本研究提示,監管機構應在落實責任、規范操作、加強培訓幾個方面重點關注專題負責人及質量保證部門,確保實驗數據的真實可靠,避免發生嚴重違規行為,促進非臨床研究質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