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近期一項研究表明,聽力損失的人不使用助聽器可能比沒有聽力損失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更高。而使用助聽器可能會將這種風險降低到與沒有聽力損失的人相同的水平。
山東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聽力損失的人不使用助聽器可能比沒有聽力損失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更高。然而,使用助聽器可能會將這種風險降低到與沒有聽力損失的人相同的水平。該研究發表在近期的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journal上。
1、助聽器可降低癡呆癥風險
癡呆癥和聽力損失是老年人的常見疾病。2020年柳葉刀癡呆癥預防、干預和護理委員會表示,聽力損失可能與全球約8%的癡呆癥病例有關,因此,解決聽力障礙問題可能是減輕全球癡呆癥負擔的關鍵途徑。
山東大學通訊作者朱東山教授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聽力損失可能是中年癡呆最有效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助聽器在現實世界中降低癡呆風險的有效性尚不清楚。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表明助聽器可能是一種微創、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緩解聽力損失對癡呆的潛在影響。”
研究人員查看了英國生物庫數據庫中437,704人的數據。通過自我報告的問卷收集有關聽力損失存在和助聽器使用的信息,并使用醫院記錄和死亡登記數據確定癡呆癥的診斷。研究參與者招募時的平均年齡為56歲,平均隨訪時間為12年。
大約四分之三的參與者(325,882/437,704)沒有聽力損失,其余四分之一(111,822)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在聽力損失的人中,11.7%(13,092/111,822)使用助聽器。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研究表明,與聽力正常的參與者相比,沒有使用助聽器的聽力損失的人患全因癡呆癥的風險高42%,而使用助聽器的聽力損失的人患全因癡呆癥的風險沒有增加。
這大約相當于沒有使用助聽器的聽力損失者患癡呆癥的風險為1.7%,相比之下,沒有聽力損失的人或正在經歷聽力損失但使用助聽器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為1.2%。
在英國,近五分之四的聽力損失者不使用助聽器。聽力損失可能在40多歲早期開始,有證據表明,在癡呆癥診斷之前,認知能力逐漸下降可以持續20到25年。我們的發現突顯了當某人開始經歷聽力障礙時,及早引入助聽器的迫切需要。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提高人們對聽力損失及其與癡呆癥的潛在聯系的認識,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助聽器的可及性,以及為初級保健工作者提供更多支持,以篩查聽力障礙,提高認識,并提供諸如安裝助聽器等治療。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包括孤獨、社交孤立和抑郁癥狀在內的其他因素如何影響聽力損失和癡呆癥之間的聯系。研究分析表明,只有不到8%的助聽器使用與降低癡呆癥風險之間的關聯可以通過改善心理社會問題來消除。作者說,這表明助聽器的使用和預防癡呆癥增加之間的聯系很可能主要是由于助聽器的直接影響,而不是被調查的間接原因。
聽力損失可能在40多歲早期開始,有證據表明,在癡呆癥診斷之前,認知能力逐漸下降可以持續20到25年。
2、聽力損失和癡呆之間的聯系
山東大學的研究作者范江博士說:“助聽器使用和降低癡呆癥風險之間的潛在途徑尚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建立因果關系和潛在途徑的存在。”
作者承認這項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自我報告存在偏見的風險,而且由于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聽力損失和癡呆癥之間的聯系可能是由于神經變性或其他共同機制的反向因果關系。此外,盡管考慮了許多輔助因素,但可能存在不可測量的因素,例如使用助聽器的人可能也比不使用助聽器的人更關心自己的健康。最后,大多數英國生物庫的參與者都是白人,只有極少數參與者在獲得口語之前先天耳聾或經歷聽力損失,這可能會將研究結果推廣到其他種族和使用手語聽力有限的人。
倫敦大學學院的吉爾·利文斯頓教授和塞爾吉·科斯塔夫雷達博士在一篇鏈接的評論中寫道(他們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隨著江和他的同事的工作的增加,助聽器是一種有效的工具來降低聽力損失者患癡呆癥的風險的證據是盡可能好的,沒有隨機對照試驗,這實際上可能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是不符合道德的,因為聽力損失的人不應該被阻止使用有效的治療方法。癡呆癥不僅是一種影響個人及其家庭的疾病,而且可能代價高昂。然而,使用助聽器預防癡呆癥已被發現具有成本效益和節省成本。在美國,助聽器已經可以在柜臺上購買,因此更容易獲得。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治療聽力損失是降低癡呆癥風險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這是提高人們對聽力損失的認識和檢測以及助聽器的可接受性和可用性的時候。”
內容來源: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4-aids-higher-dementia-los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