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3-01-09 12:12
體外膜氧合(ECMO)循環套包,用于需要開展體外膜氧合的患者。通常將體內血液引出體外,經過氧合器具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在血泵推動下回輸體內,能夠對呼吸和/或循環衰竭患者進行全部或部分心肺支持。套包一次性使用,使用時間通常大于24小時,可以包括膜式氧合器、體外循環管路、泵頭等組件,血液通路常帶有不同的涂層。
套包按照第三類醫療器械管理,屬于《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告2017年第104號)中10輸血、透析和體外循環器械項下06-00心肺轉流器具。
一、體外膜氧合(ECMO)循環套包性能研究實驗要求
1.常見的參考標準及指導原則有:《YY 0604 心肺轉流系統血氣交換器(氧合器)》、《YY 1048心肺轉流系統體外循環管道》、《YY/T 1492 心肺轉流系統表面涂層產品通用要求》、《YY/T 0730心血管外科植入物和人工器官心肺旁路和體外膜肺氧合(ECMO)使用的一次性使用管道套包的要求》、《YY/T 1739 心肺轉流系統離心泵泵頭》、《一次性使用膜式氧合器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心肺轉流系統體外循環管道注冊申報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等。
2.常見性能項目
2.1物理特性常見項目:外觀、尺寸、容量、無滲漏、連接強度、微粒污染、耐溫性能、接頭、預充量、流量、涂層性能(覆蓋度、穩定性等)(如適用)、空氣過濾器濾除率(如適用)等。如包含特殊組件、結構,應規定該組件、結構的尺寸、性能要求。
2.2使用性能常見項目:氧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率、血細胞破壞(游離血紅蛋白、血小板、白細胞等)、熱交換系數(如適用)、離心泵頭性能(如磁場強度、水力性能、軸承壽命)(如適用)。
例如氧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率宜達到如下要求:在最大血流量時,血紅蛋白(120±10)g/L,血氧飽和度65%±5%的血液進入膜式氧合器后,O2的結合量不低于45ml/L。在最大血流量時,血液內二氧化碳分壓小于45mmHg條件下,血液經過氧合器后二氧化碳排出量不低于38ml/L。
2.3化學性能常見項目:還原物質、重金屬、酸堿度、蒸發殘渣、紫外吸光度、色澤、環氧乙烷殘留量(如適用)等。
2.4其他性能常見項目:無菌、細菌內毒素、產品穩定性、有效期等。穩定性建議使用模擬血液的液體,37℃下連續循環推薦最長使用時間后,應符合上述無滲漏、連接強度、耐溫性能、使用性能等要求。
3.產品性能研究
應當確定套包化學/材料表征、物理和/或機械性能指標、明確所采用的標準或方法、采用的原因等。
3.1設計特征
明確氧合器中空纖維膜的物理、化學等性能表征。常見項目包括壁厚、內外徑、拉伸強度、膜內外承受壓力、斷裂伸長率、氮氣通量、溶劑/稀釋劑/非溶劑添加劑殘留等,以及膜結構和膜參數的特性項目(如膜切面結構等),宜包括使用性能的研究。建議開展中空纖維膜的安全性評價。
應列明套包各部件的名稱、材料、結構和功能,明確圖樣(單個部件與總裝圖),內容應足夠詳盡。明確各部件功能與實現功能的工作原理、途徑與技術指標的制定與驗證的研究。研究方法可參考適用的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中條款。帶有涂層的產品,建議先完成涂層特性的驗證,再開始產品相關性能的研究。如產品具有特殊結構、組件、功能等,應提供相應結構特征、參數和性能分析,以及針對性設計和驗證的內容。
套包若在不同年齡段人群均有使用,設計特征應包括對不同體重適用人群生理特點的分析、針對性設計和驗證的內容,以及針對性設計輸出文件。明確產品部件所使用全部材料(包括增塑劑、粘合劑等添加劑)名稱,一般包括:每個材料的通用名稱與準確的化學名稱、選用材料商品名及牌號、使用時材料及添加劑組成比例。有機高分子材料還應明確其結構式、平均分子量(如適用),金屬材料應列出其全部金屬元素名稱、比例及其牌號。
3.2涂層特性研究(如有)
產品帶有涂層時,應明確涂層作用原理和涂層成分,開展性能特性等研究。常見項目包括有效性、覆蓋度、穩定性,以及對被涂覆材料/部件結構、性能的影響等研究。
根據涂層性能,建議開展其對器械表面進行修飾后,對比無涂層或/和不同材質涂層等產品性能的研究。以宣稱改善套包血液相容性的肝素涂層舉例,研究項目可選擇:抑制血液成分(蛋白質和細胞)的沉積、減少血小板活化和吸附、避免過度激活凝血過程、減弱炎癥反應指標如補體系統激活、穩定血液成分(血小板計數、白細胞、紅細胞等)、限制血漿游離血紅蛋白上升、其他適宜反映血液相容性的指標等。
建議采用適宜方法對涂層進行定性、定量研究,觀察或驗證涂層的覆蓋度,例如:對含有肝素涂層的覆蓋度,可選擇通過陽離子染料(如甲苯胺藍)處理后進行驗證。涂層穩定性研究時,可選擇適當液體介質(如血液替代溶液),模擬臨床使用最大額定條件下(流量、溫度、壓力、持續推薦最長使用時間等),觀察涂層脫落或覆蓋度完整性等穩定性能。若涂層可能釋放顆粒進入人體,或其會被人體吸收、代謝,應當分別開展相關生物學風險、相容性的研究。
建議說明涂層使用時副作用、禁忌證和關聯其他物質使用時的相互作用。
3.3套包物理性能、使用性能、化學性能和其他性能的常見研究項目,宜包含并多于技術要求中內容,其中氧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率宜觀察額定最高血液流量、不同氣血比例下的數值。如產品有特殊功能,應有專門的規定和研究文件。
3.4觀察時間點的設置:套包的使用會持續一定的時間。因此,對以下性能項目的觀察時間應不短于產品推薦最長使用時間。
涉及項目至少包括:無滲漏、連接強度、耐溫性能、流量、使用性能、涂層性能、血液側壓力降(如適用)等。研究的檢測時間點設置應合理,例如建議至少為產品使用0-6小時、推薦使用最長時間點后的6小時,可適當設置中間觀察時間點。除血液項目在觀察時間點采用血液進行循環外,其他時間和非血液觀察項目,可使用適當液體介質(如血液替代溶液)進行循環。
上述項目在各檢測時間點宜保持穩定。建議全程觀察滲漏及液體流量的穩定性,在產品各連接處均不應發現滲漏或故障。
4.毒性殘留物研究
套包可能會包含增塑劑、特殊原材料的化學添加物、粘合劑、單體等物質,會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遷移進入人體,這些物質具有潛在毒性或應限量使用。為保證產品使用的安全性,至少應開展模擬實際使用情況下,毒性物質遷移量檢測和安全性分析。
建議選擇臨床使用風險最高,適當考慮單位器械與液體接觸組件面積最大的型號作為典型型號,采用適宜浸提溶液(如血液替代溶劑),模擬臨床最嚴格使用條件(額定最大流量、推薦使用的最低流量或20%額定最大流量時,37℃,循環推薦最長使用時間等),在最初24小時,以24小時及其倍數時間為間隔,適當設置若干中間觀察點,直至最終時間點時,分別對浸提溶液進行上述物質的風險評估。開展人體血液接觸這些物質的毒性分析、安全限值和來源文件,并針對不同人群生理特點分別進行安全性評價。
5.生物學特性研究套包與循環血液的累計接觸時間通常大于24小時,建議參考GB/T 16886.1標準要求,對包含全部原材料的典型性型號開展生物學評價,包括所有與循環血液接觸的組件。生物學評價還應當包括:生物學評價的策略、依據和方法。明確產品原材料、直接接觸的包裝材料等相關信息,以及完成生物學評價所需的其他研究。
6.生物源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如套包含有動物源性材料或生物活性物質等成分,如產品涂層中帶有動物源性材料成分。建議參考《動物源性醫療器械產品注冊申報資料指導原則》等文件要求,開展相關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涉及同種異體來源物質的,至少還應參考《同種異體植入性醫療器械病毒滅活工藝驗證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等文件要求,開展相關病毒滅活工藝驗證等研究。
7.滅菌研究
明確套包滅菌方法的選擇理由,明確滅菌工藝和無菌保證水平,并開展滅菌確認。滅菌過程還應開展以下方面的確認:產品與滅菌方法的適應性、包裝與滅菌工藝適應性、滅菌有效期驗證、毒性物質殘留量研究。
8.動物試驗研究
該部分要求請參考對應指導原則文件。
9.原材料控制
套包組件的原材料不得人為添加已列入相關法規及指令禁止的、或未經毒理學評估的物質(如熒光增白劑、增塑劑、著色劑等),常規使用過程中不得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
原材料(含外購組件)應具有穩定的供貨渠道,以及符合的相應標準。明確套包所有組件使用的全部組成材料的化學名稱、商品名/材料代號、組成比例、供應商名稱、符合的標準等基本信息。應明確每種原材料,包括增塑劑、特殊原材料的化學添加物、粘合劑等。建議開展與人體/進入人體的液體接觸的各組件原材料安全性評價。明確生產企業原材料驗收標準和報告。
10.穩定性和包裝研究
應當開展貨架有效期和包裝研究,證明在貨架有效期內,在規定的運輸貯存條件下,產品可保持性能功能滿足使用要求。
有效期驗證項目通常包括技術要求中與有效期密切相關條款(例如氧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率、血細胞破壞、無菌、無泄漏、涂層相關性能、產品穩定性等),以及包裝完整性,涉及生物相容性可能改變的,還需進行生物學評價。可采用加速老化或實時老化的研究。實時老化研究應從產品定型后即開始進行。加速老化研究的具體要求可參考YY/T 0681.1《無菌醫療器械包裝試驗方法第1部分:加速老化試驗指南》等標準。如產品含有不耐高溫的成分(如生物活性物質等),建議不采用加速老化方式,僅通過實時老化驗證來確認有效期。運輸穩定性應證明在生產企業規定的運輸條件下,運輸過程中的環境條件不會對醫療器械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和清潔度,造成不利影響。
開展包裝驗證,常見項目如:包裝材料的物理化學特性;包裝材料與產品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成型和密封過程的適應性;包裝材料所能提供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屏障保護;包裝材料與使用者使用時的要求(如無菌開啟)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標簽系統的適應性;包裝材料與貯存運輸過程的適應性等。
11.證明套包無法重復使用的支持性研究及證明產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
二、體外膜氧合(ECMO)循環套包主要風險
套包常見的危險源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來源變化、生產加工過程添加劑等的殘留、中空纖維膜功能降低阻礙氣血交換、血液中夾雜空氣、機械損壞引起大量失血、套包受到微生物污染、涂層失效、生物安全性危害、選擇型號與患者不匹配、未遵循規定使用套包、包裝破損等因素。
來源:嘉峪檢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