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顆粒劑項目,填充劑基本是蔗糖,占到85%左右,最開始用30%乙醇制粒,粘合劑用量10-12%,顆粒松散,但含量正常,不存在偏低的問題。
然后變更工藝,改用水制粒,發現按原有用量10%,會過濕,于是減少至5-6%(曾經看到過園里有帖子說蔗糖量大的時候,純水加入后,水分應該控制在7-8%左右),ok,制粒,濕整粒(濕整粒的目數對最終顆粒的大小影響比較大),干燥,干整粒,最后成品含量檢測只有93-95%。
開始找原因,先排除分析檢測過程的影響,超聲、濾膜吸附、離心,ok,沒問題,工藝方面從投料折算、制粒前的預混、攪拌混合、設備粘附、上層取樣、全量轉移、手動混合上中下層取樣,ok,混合沒問題;加粘合劑,制粒,濕整粒、排除由于流化干燥細粉被吹走,用烘箱干燥,整粒,表層取樣檢測含量偏低93-94%,取部分顆粒篩分大顆粒小顆粒檢測,含量差別不大,還是偏低。
分析原因,各工序物料稱重,物料也平衡,原料不揮發,斷定量肯定還在,只是沒被取到,取到的都是顆粒,而顆粒中含有原料較少,懷疑粘合劑潤濕不均勻,有部分原料沒參與到濕法制粒中,現在加入的粘合劑量相比變更前差不多少了一半,所以有理由支持這一觀點,于是在不增加粘合劑的前提下,修改粘合劑的加入方式,用噴霧的方式加入,讓粘合劑更加均勻的粘附物料,同時延長制粒的時間,讓粘合劑充分的潤濕分布。ok,成品含量99%。
其實回頭想想,也不是什么讓人想不到的原因,之前粘合劑用量大,所以潤濕能均勻,現在用量少了,就存在潤濕不均勻的風險,而這個的前提下,成品的取樣也不具代表性,不參與制粒的物料也無法通過簡單的幾份樣品取到。在這個原因下,除了改變粘合劑的加入方式,延長濕制粒的時間也是可行的。
粘合劑量少也是有原因,30%乙醇水和單獨水溶液對蔗糖的發粘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什么有些項目說用高粘度的乙醇制粒出來細粉比較多,單獨水制粒對于蔗糖來說用量就得減少了(蔗糖用量大時,原料對制粒的影響就比較少了)。
一直認為濕法制粒不存在含量均勻度的問題,其實還是有可能的,這就是個例子,其實就是粘合劑的一點點改變,細節很重要,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產生差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