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熱點事件
嘉峪檢測網 2022-03-17 02:55
3月12日,國家醫學中心及高水平醫院建設成果——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發布會在京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國家藥監局批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牽頭研發的用于治療室間隔缺損的完全可吸收封堵器上市。
據介紹,正常人的左心室和右心室被室間隔分開,互不相通。如果在胎兒時期室間隔發育不全而遺留孔洞,使左、右心室相通,在心室水平產生由左向右的分流,被稱為室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作為一種常見的先心病,占先心病總數的30%~50%。該病會造成肺動脈高壓,嚴重威脅患者生命。
介入封堵術是治療室間隔缺損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的優點。此前,植入人體的封堵器由金屬制成,永久存留在患者體內可引起磨蝕、過敏、傳導阻滯等各種遠期并發癥。可吸收封堵器可解決上述問題,是全球心血管領域研究的熱點。2010年前后,全球各大醫療器械制造商投入大量資金及技術進行研發。由于可吸收材料在放射線下不顯影,歐美國家研制的可吸收封堵器不得不添加金屬部件,以確保封堵器能在放射線引導下植入體內。然而,這些不可吸收的金屬部件在封堵器被吸收過程中脫落,又會帶來栓塞等一系列新的并發癥。
中國原創的介入方法學為可吸收封堵器的研發帶來了新曙光: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潘湘斌教授原創的超聲引導介入技術完全不依賴放射線;運用該技術,無須金屬標記物即可在人體內清晰探測到可吸收材料。據此,潘湘斌團隊聯合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潛心攻關,采用聚對二氧環己酮和聚左旋乳酸平衡封堵器的降解速度和內皮化速度,制造出了樣品,并進行了大量理化測試。
臨床團隊在動物測試中發現,高分子可吸收材料彈性遠不如金屬材料,形態臃腫,無法有效夾住缺損邊緣,封堵效果差,且容易脫落。此后,該團隊設計了一根特殊的成型線幫助封堵器塑型,解決了上述問題,并于2017年完成了動物實驗。
2018年年初,潘湘斌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完成全球首例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植入術,探索性臨床研究取得成功。隨后,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領銜,聯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南京市兒童醫院等多家單位開展了完全可吸收室間隔缺損封堵器的正式臨床研究。該項目歷時3年,手術成功率達100%。所有患者接受術后24個月的隨訪,無死亡及相關嚴重并發癥發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可吸收封堵器能有效治療室間隔缺損。
隨著該封堵器的上市和臨床應用,在我國原創超聲引導介入技術的支撐下,先心病介入治療邁入“五不手術”的新時代,即“不用開刀,不用放射線,不用造影劑,不用全麻,不會殘留”。據悉,目前這項技術體系已推廣到法、英、俄、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