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1-07-21 22:14
如果再制粒過程中遇到以下幾個因素,將該如何?
1. 中藥制劑、浸膏量較大(浸膏干粉占顆粒總量的30%以上)
2. 設備因素。例如:沒有一步制粒設備或者生產能力跟不上趟;只有最老土的搖擺制粒機(當然,配套的還有個更老土的槽型混合機)
3. 小試過程中,手工制粒。
相信,在中國,這樣的情況還是不少的,碰巧,我就跟這種情況打了幾年交道。幾經嘗試,雖然也屢遭失敗,但最終卻苦盡甘來,竟然總結了一套對付此種情況的辦法(雕蟲小技而已),從此以后,若再有來者,只要按此法炮制,包管交差。美其名曰“飽和--置換法”。
首先:將浸膏粉與輔料混合均勻。
其次:用95%的乙醇潤濕物料,攪拌均勻。注意,這一步較為關鍵,要掌握好乙醇的用量。初次摸索時,量宜多不宜少,鄙人最初實驗時,乙醇量多到何種程度?用手握之,竟瀝瀝而下,絕對達到飽和程度!一般情況下,以95%乙醇量占物料的10%左右即可,當然,品種不同,量亦不同,辨證施治。
再次:用約60%的乙醇再潤濕物料,攪拌均勻。注意,這一步更為關鍵。一是60%的乙醇量要掌握好,量太多,軟材就會太粘,制粒時不象顆粒,更象掛面,量太少,制粒挺快,收率太小。混合時間太長,不是太粘,就是粘的恐怕連料都無法弄出來,時間太短,粘性恐又不夠,結果可想而知。
最后,制粒……
按照此法,已從容應付不下5個品種,無一失敗。,只是用量上略有差異耳。軟材粘性如何,取決于所選用的黏合劑(或潤濕劑)的性質與用量。中藥浸膏粉,一般情況,遇水都有較強的粘性,而遇醇則一般粘性非常低。所以,在制軟材時,首先用高濃度的醇先將固體粒子周圍的空間予以飽和,使之與水的接觸點減少到最大限度,然后,再用水將酒精置換出來,使固體粒子部分與水接觸,從而產生一定的粘性。實際生產中選用的卻是60%左右的醇,為何?如果用純水,則在攪拌過程中容易使局部水的濃度過高,粘性自然越強,就越容易結塊。所以,根據實際情況,應選用一定濃度的酒精,減少置換度,所制軟材較為均勻,收率相應提高。
以上拙見,公示于眾,目的有二,一是拋磚引玉,看哪位高手能給予批評,提出改進意見。二是若能給哪位一點啟發,解決一點實際問題,某將不勝欣慰也!
每次都用低濃度酒精中的置換高濃度酒精達到制粒,那為什么不選用適當濃度的酒精,這樣整理資料也方便寫,而在大生產中更容易執行的。
我的一點經驗是,一般高粘度的中藥浸膏制粒直接用95%的酒精就能達到比較好的制粒效果,似乎用不著下一步的置換。不過酒精的量也不適宜多加,會出現整團粘在一起的結果。(我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后來是動用了打粉機才解決的,所以覺得樓主這個建議并不是一定能適合所有的品種。)
來源: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