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9-11-29 10:45
今天是我們失效模式影響分析系列的最后一課,首先會跟大家分享FMEA七步法的最后兩步——優化和結果文件化,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回顧FMEA分析的過程。
1.0 優化
首先我們分別從優化的目的和優化的實施來了解的FMEA分析的優化。
1.1 優化的目的
按照慣例,我們先要明確優化的目的。這是我們上一期風險分析給大家看過的FMEA的AP表,AP表確定的是措施優先級。優化的目的就是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確定降低風險的措施并且評估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降低風險就是要降低風險的嚴重度、降低風險發生的頻度或者是提高風險可探測度。
1.2優化的實施
在實施階段,需要做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確定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
分配職責和期限
實施措施
有效性評估
持續改進
確定降低風險的必要措施
我們前面說到,降低風險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嚴重度、頻度和探測度。根據采取措施優先級的原理,優化的順序也是先要消除或減輕嚴重度,其次降低頻度,最后是提高探測度。
減輕嚴重度 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因為嚴重度通常都是定性的,很難從根本上降低事件的性質。但是也不是完全做不到,比如電擊的傷害最大可能是致死,我們可以將網電源的交流電改成蓄電池的直流電,在不影響器械安全和有效的情況下,嚴重度就大大降低了。
降低頻度 我們對設計和過程采取措施大部分是為了降低失效產生的頻度,比如內窺鏡光源可以采用更長壽命的冷光源,來增加光源使用的時間,從而降低光源失效的頻度;易磨損的機械部件采用了更耐磨的材質,增加了部件的使用的次數,從而就減少因這個部件磨損導致器械失效的頻度。
提高探測度 通過完善檢測能力,建立成熟的檢測方法來提高探測度。比如,在環氧乙烷滅菌過程中,加入環氧乙烷滅菌指示卡,可以提高探測度。
因為會涉及資源配備、人員配合等方面因素,制定的措施需要經過評審后再確定。
分配職責和期限
將降低風險的工作分配給團隊不同成員,并且規定完成的期限。
實施措施
措施實施是需要跟蹤執行的,措施的狀態有以下五種:
尚未確定 沒有確定的措施
尚未決策(可選) 措施已經確定,但還沒有決定,正在創建決策文件。
尚未執行(可選) 已對措施做出決定,但尚未執行。
已完成 已完成的狀態是指措施已經被執行,并且措施的有效性已經被證明和記錄,并已經進行了最終的評估。這類似于FMEA的關閉。
不執行 決定不執行某項措施
措施實施的狀態應該記錄,以便跟蹤管理。
有效性評估
當措施完成時,要重新評估頻度和探測度,看實施的措施是否降低頻度或者提升探測度。如果效果沒有達到目標(該目標是要企業自己設定),那就要嘗試采取新的措施,直到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持續改進
我們都知道風險管理是貫穿醫療器械的生命周期,所以對于風險的分析是要持續進行的,那就需要我們持續改進,降低器械的風險。
2.0 結果文件化
FMEA分析的第七步是結果文件化,其實結果文件化并不能算是單獨的步驟,因為在整個FMEA分析過程中,我們都要留下相應的記錄,這也是質量管理體系最基本的要求。新版的FMEA手冊在附錄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表單,有需要的話,大家可以將這些表單轉化成自己企業的記錄文件。
最終FMEA分析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報告,可作為設計開發的輸入存在于設計開發文檔中。
3.0 回顧
經過了七期的內容,跟大家一起了解了FMEA的七步法,我們再簡單回顧一下。FMEA是失效模式影響分析的簡稱,是一種風險分析的一種方法,常用的是DFMEA和PFMEA。DFMEA是從設計角度分析,PFMEA是從過程分析,七步法包括:
• 規劃和準備
• 結構分析
• 功能分析
• 失效分析
• 風險分析
• 優化
• 結果文件化
經過七步法,我們可以一定程度上將器械的風險識別出,并且制定相應的措施降低風險的嚴重度和頻度,提高探測度,最終形成FMEA報告可以作為設計開發的輸入。
4.0 結語
今天微課就到這里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收看,FMEA系列微課的目的是帶大家熟悉這個方法,讓大家對FMEA分析有大致的了解。任何方法還需要大家真正去使用,才會對它有更清楚的認識。
來源:啟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