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18-03-23 16:12
背景介紹:
當前汽車供應鏈中同時供應美系和德系的供應商越來越多,或者說本來就很多,上游客戶對供應商FMEA要求也變得多樣化,但基本是圍繞 AIAG FMEA 和 VDA FMEA 手冊標準
雖然原理及方法論幾乎相似,但是實踐細節還是有很多差異點,而且以美系和德系為代表的培訓咨詢公司引導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很多工程師感覺不管怎么做FMEA都很難得到客戶和三方審核員的認可,其內在原因各家有各家故事,但外在原因多為相似,如報告格式及評分標準的差異給實際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和資源浪費,分析輔助工具的運用差異,風險優化過程的差異等。到底是整合還是不整合?能整合還是不能整合?都不是那個下游供應商說了算,所以只能按照各自客戶要求來做。
基于這些“痛苦”之上AIAG 和 VDA 兩大汽車工業組織決定整合標準,當然他們是希望FMEA真正的發揮防范未然和防止問題重復發生的作用,降低供應鏈中的風險。經過3年的努力,終于出了初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草案版。
主要變化:
1) 統一過程方法(六步法)
2) 統一報告格式
3) 統一S,O,D 打分標準
4) 取消RPN,AP將作為優先行動順序
5) 強調措施驗證過程
6) 強調分析過程目視化
7) 統一評估檢查表
8) 基于對左右腦分工原則產生新的分析方法---- 分步驟分析 Step Analysis Method
9) 新增FMEA-MSR
今日話題:
主要和大家分享新版FMEA(草案)----失效原因分析過程,個人認為手冊中展示的案例分析過程有不足之處,仍舊需要進一步改進,不然將會造成更大實施困惑。以下所分享的分析過程已被AIAG 收錄到【Master Commenting List】。廢話不多講了,下面直接上一個PFMEA分析案例:
草案版描述的是搖窗馬達組裝案例:
分析研究對象是:OP30 將燒結軸承安裝到定子殼中,產品結構及安裝過程如下圖所示:
手冊中關于失效原因分析的描述有兩個方面的要求:
1) Function of Process Work Elements a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 / 作業要素和過程特性功能失效的原因
2) Failure Mode / 失效模式產生的原因
但是最后卻在Failure Tree /失效樹和Spreadsheet /電子表中呈現作業要素和過程特性功能的“失效模式”和“失效原因” 合并記錄的方法,如:Machine stops before reaching final position (too less force)
而且【too less force /壓力太小】能作為根本原因來對待嗎? 如果我們期望失效分析作為風險分析的鋪墊或基礎,就必須深究失效的根本原因,否則是很難找到設計上的對策的,也就是說預防和或控制措施可能偏離根本原因。
比如手冊中案例闡述壓力太小的預防措施是增加壓力傳感器,如果是壓力設定時就發生錯誤(壓力設定過小),例如應設定壓力在1.6~1.8 Mpa,實際設定為1.2~1.4Mpa,這個設定說明傳感器響應范圍應該是小于1.2Mpa,或大于1.4Mpa。如果壓力穩定在1.2~1.4Mpa 傳感器不會做出異常響應的,也就是說,如果設定壓力太小,傳感器是不會告訴你異常的,貌似預防對策無效了!這也說明了對【壓力太小】需要做進一步的原因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原有的方法教給了我們什么: 失效模式--> 失效機理/ 失效原因, AIAG FMEA 手冊強調根本原因對控制方法建立的重要性,以下是按照AIAG FMEA方法對失效原因分析的過程,包含控制方法。
大家會發現壓力太小還可以深挖下去(本案例分析只是引導大家將壓力太小鎖定到設備管理層次,并沒有就設備管理層次進一步分析,目的是區分人,機,料,法,環分類歸屬和職責歸屬,如果就設備管理層次進一步分析,壓力太小的原因可能是氣缸漏氣-->氣缸漏氣的原因可能是密封變形或磨損等。但是壓力太小也有可能不是設備管理層次的問題,是操作員或設定人員設定的壓力偏小,這樣做可以使職責清晰,當然設備管理人員應該就氣缸漏氣展開深層次的原因分析,這樣有利于生成更為精準的維護方法和計劃),分析示例如下:
將上面的分析結果導入AIAG FMEA報告過程,應該就是下面的形式,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
出來的樣子如下,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細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下圖中所有的預防措施是針對失效原因的,而探測措施是針對失效原因和失效模式的。這樣針對根本原因的措施才能企業真正的Know-how。
雖然新版FMEA在方法論描述上沒有違背原有的軌跡,但是使用的道具(失效樹下圖)或Spreadsheet 電子表(正文第二張圖)局限性導致了根本原因分析不足。
【提示】大家不必糾結于手冊中案例不完整,多看一下分析思路的差異
最后我們來對比一下新舊版本的差異:
到底哪一種分析方法更清晰,更易理解,更貼近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 希望大家對照日常工作好好回想一下,也許會有新的感悟。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新版DFMEA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來源:T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