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深劑是可增加染料在纖維上的著色深度的化合物。通過增深劑的增深作用,提高染料的利用率,降低染料用量,減少廢水處理負擔。根據使用工藝不同,用于浸染、軋染、印花、和后整理。根據增深作用機理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提高纖維表面附著的染料向纖維內部的轉移量和固著力,減少因皂洗(或還原清洗)而去除的染料浮色來達到增加染料在纖維上的量,提高染色深度。
這類增深劑屬溶劑型的膨化劑。組分中含有一個以上極性很強的基團,可在汽蒸過程中降低纖維分子間作用力,使其松弛膨脹,增大與染料的接觸面積,加速染料分子向纖維內部的擴散。還可以減少染料的聚集體,以單分子的形態上染于纖維,起到促染作用,并可縮短汽蒸固著時間,以減少耐熱性能差的纖維如聚丙烯腈纖維遇熱變硬、收縮、發黃等副作用。常用的增深劑有烷基醚型、烷基苯酚醚型、烷基酯型的低分子環氧乙烷縮合物;氰乙基的苯酚、芐醇二甘醇以及氰乙基硫代二甘醇等,可用于分散染料在滌綸織物或陽離子染料在腈綸織物上的印花。特別是分散染料染滌綸的軋染-焙烘工藝,在軋染液中加入增深劑和防泳移劑,可得到良好的上染率,且色澤均勻一致。
2、阻止染料向纖維內部的滲透,使纖維外層得色量比內層高,以達到表面染料濃度高于平均水平,產生深色化的效果。
這類增深劑一般屬于高分子粘稠物,往往還有防泳移的作用,加入軋染液中,不僅能增加織物表面的色澤深度,而且可解決平絨、燈芯絨織物毛尖起露現象。
3、提高染料對纖維的親和力,促進染料在纖維上的吸附和固著,減少殘液中染料的殘留達到增深的目的。
在染液中加入氯化稀土,可提高酸性、分散、陽離子染料浸染上染百分率,還有一定的勻染效果。一般使用的氯化稀土為稀土元素的混合物。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為主體的增深劑,用于滌/腈一浴染色,可防止陰陽離子染料發生沉淀,高溫上染時又能確保染料恢復原來的離子型,并能促進染料在纖維上的吸附和固著,達到勻染增深的目的。該助劑用于腈/棉、腈/棉一浴浸染,可提高給色量,減少兩種纖維的色差,用于汽蒸工藝,短暫的泡沫保證了腈綸毛尖的上色,并具有增加給色和勻染的作用。
4、請輸入文改變纖維表面的性質,以提高染料的上色率和固色率。
如季銨化的反應性固色劑分子中帶有陽離子基團,能與纖維進行交聯,對纖維進行改性,提高染料的上色率,可減少無機鹽的加入量,減少廢水處理負擔,實現無鹽和低鹽染色。
5、利用纖維表面的光學性質,使纖維的表觀深度提高。
這類增深劑一般用于后整理工序,整理方法可將織物在增深劑溶液中浸軋、烘燥、焙烘即成,也可以通過等離子體在纖維表面腐蝕成微凹點再涂上增深劑。加工對象主要是染成黑色的滌綸織物。滌綸因其折射率比其它纖維高,染色后表觀得色量不深。若單用提高染料濃度的措施效果不大,也不經濟,增深整理是在纖維表面涂上一層低折射率的物質(稱增深劑),以減少纖維表面的反射率,增加吸收光的量,達到增深效果。這類物質有:無活性的無機物(如硅膠、二氧化硅微粒、氧化鋁等),氟樹脂、有機硅樹脂、聚氨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等,其折射率均在1.5以下。
增深效果的測定:
1、目測法:用肉眼比較添加和未添加增深劑(或添加兩種不同的增深劑)染色或印花的兩塊織物的深度。
2、色差計測定:用色差計測定織物的明度值L和色度值a、b,比較L值的大小,了解增深效果(L值越小色澤越深);比較a、b的變化,了解對色相的影響。
3、分光測色儀測定:用分光測色儀測定織物表面的反射率,再由最大吸收波長處的反射率(R)計算色深值K/S并計算色深提高率。
K/S=(1-R)2/2R,色深提高率=(K/S)1/(K/S)2×100%
式中:K/S)1未添加增深劑染色或印花織物的色深值;K/S)2添加增深劑染色或印花織物的色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