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OC 的啟發
Suppliers(供應方):提供資源或條件的人和組織
Inputs(輸入):完成流程所需要的材料、數據或信息
Process(過程):把輸入轉化為結果的活動和方法
Outputs(輸出):最終的成果或交付件
Customers(客戶):接收并使用成果的人
借助 SIPOC,可以把業務流梳理清楚,清楚看出關鍵環節與風險點,從而找到改進機會。
這篇文章聚焦于其中的 IPO(三要素),并結合研發經歷展開思考。
I = Inputs(輸入):起點、依據和條件
P = Process(過程):執行的步驟和方法
O = Outputs(輸出):最終的成果與交付
作者認為 IPO 不僅是工具,更是一種目標導向的系統思維方式。
Inputs(輸入):決定方向的起點
研發工作的基礎就是輸入,它決定了項目能走到哪一步。
常見的輸入包括:
臨床需求:醫生、患者和醫院的實際痛點
法規要求:NMPA、FDA、CE 等監管要求
技術信息:專利、文檔、競品資料
資源保障:團隊、人力、經費和設備
用戶反饋:來自市場或臨床的使用體驗
實操中,可以:
1.在立項時整理一份“輸入清單”,搞清楚手里有什么,還缺什么;
2.借助需求矩陣做優先級排序;
3.通過階段性評審,驗證輸入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Process(過程):研發推進的路徑
醫械研發通常分為:
概念設計
需求分析
原型開發
驗證與確認
注冊申請
上市量產
理論上,研發交付到驗證完成就可以收尾,但實際情況是:注冊、量產環節同樣需要研發團隊的支持。
舉個例子,在驗證階段:
輸入:設計需求、測試方案
過程:執行測試并記錄數據
輸出:測試報告與結論
落地做法包括:
完善標準化的開發控制流程;
用流程圖或甘特圖可視化項目;
引入敏捷開發思維,迭代中兼顧效率與合規;
在關鍵環節設置 TR 審查點,確保過程不跑偏。
Outputs(輸出):衡量成果的標尺
輸出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整套可交付成果:
技術產出:成品、算法
文檔資料:DMR、DHF 等
合規證據:監管批準文件
市場支持:推廣物料
如何更好地管理?
明確每一階段的產出要求;
制定交付清單,便于追蹤歸檔;
結合里程碑管理,把成果和節點掛鉤。
IPO 的協同價值
醫械研發是一個跨部門協作的鏈條:研發、注冊、臨床、質量、生產、市場缺一不可。
IPO 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梁”:
研發的輸出是生產的輸入;
注冊需要的依據來自研發;
市場反饋又會變成下一代研發的輸入。
同時,它還能與項目管理工具結合:
每個輸入/過程/輸出都能當作任務節點;
輸出成果就是里程碑;
輸入缺失或過程受阻時,可以提前識別風險。
IPO 與 PDCA 的結合
Plan:定義輸入與輸出,規劃過程
Do:執行過程
Check:檢視成果是否達標
Act:根據反饋調整和優化
兩者相輔相成,能讓研發團隊不斷循環改進。
總結
“能做”只是基礎,“做得更好”才是研發的目標。IPO 的價值就在于:
明確起點 → 知道從哪里來
梳理路徑 → 明白怎么走
確定終點 → 清楚要去哪
這就是作者對 IPO 的一些理解。歡迎同行們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