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5-03-12 11:36
結構組成
電子內窺鏡由照明傳輸模塊和圖像傳送模塊構成,其縱截面圖見圖1。照明傳輸模塊指從光源裝置輸出的光經由導光束加以傳導,通過頭端部的照明透鏡照射;圖像傳送模塊通過圖像傳感器,從物鏡入射的來自被攝物的光被轉換為電氣信號,圖像處理裝置將電氣信號轉換為影像信號。
圖1 頭端部縱截面圖
圖2 內窺鏡成像流程圖
絕緣要求
GB 9706.218要求電子內窺鏡的應用部分為BF型或CF型應用部分。根據臨床實際使用情況,插入患者體內的內窺鏡結構部分均應按照該要求定義為F型應用部分。
不同于光學鏡結構,電子內窺鏡其CMOS/CCD傳感器與光學組件鄰近放置并位于其后方,傳感器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再將電信號通過傳送電纜傳輸給后方的圖像處理裝置;同時整個電子內窺鏡中的次級電路還需后方主機供電。所以在絕緣設計時,這些在內窺鏡內部的電路往往成為設計薄弱點。
在標準GB 9706.218附錄J中,提供了兩組絕緣示例——示例1和示例2。個人理解兩組絕緣示例,制造商可以選擇其中一組作為參考來進行絕緣設計。
圖3 電子內窺鏡絕緣示例1和示例2
示例1和示例2均包含絕緣路徑9,10。9為供給裝置(設備主機)初次級之間的雙重絕緣;10為F型應用部分基于最大網電源的一重絕緣和基于工作電壓的兩重絕緣。注意路徑9在示例1中是2MOPP,示例2中則是2MOOP,這點微小的差別是什么意思呢?我們接著看后面的路徑分析。
從路徑11開始,兩個絕緣示例有更多不同。路徑11是電子內窺鏡內部電路與外部F型應用部分之間的絕緣,示例2要求實現該絕緣,而示例1中未要求。對于示例1,如果這里的F型應用部分絕緣沒有要求,那么一定是在其他地方要求,不然不符合電氣安全的要求,就像有句話說的好“總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當路徑11未實現絕緣時,也就是應用部分患者連接和內部電路未絕緣時,按照GB 9706.1的邏輯,此時兩部分可以被視作一個整體,該部分整體作為F型應用部分需要滿足GB 9706.1中8.5.2.1的要求,與其他部分全部隔離。示例1中絕緣路徑9,10,12,13便是為了滿足這一要求而必需實現的所有絕緣路徑,替未實現的路徑11“負重前行”。
其實路徑11在這里未實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藝和結構的限制。電子鏡的外徑通常不超過1cm,在這寸土寸金的結構內部需要塞下光學件,光纖,電子傳感器,信號電纜,供電電纜等多個零部件,對結構設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按照路徑11的要求進行絕緣,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靠空氣絕緣(爬電距離空氣間隙),一種是固體絕緣。前者在結構中難以實現,后者則需要科學巧妙的絕緣設計及較高的裝配工藝,但無疑良品率和成本又往往成為瓶頸。其實醫療器械成本較高,開發難度較大,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合規。這里的合規不僅是質量體系層面的合規,也有為滿足標準要求,設計上安全可靠的合規。
接著再看示例2,在實現了路徑11后,路徑12只需滿足次級電路操作者兩重防護,而在示例1中該路徑是按照患者防護,且同時滿足F型應用部分和次級電路的絕緣要求。
同時這也回答了最開始的問題,在示例1中,帶電內窺鏡的結構2作為F型應用部分的一部分,其相關絕緣路徑是對患者的防護,故路徑9與初級應是2MOPP而不是2MOOP;示例2中在經過路徑11的防護后,路徑9次級電路與初級之間防護可視為操作者防護,即2MOOP。
那么具體到實際產品中,針對示例1和示例2核心的一個問題,F型應用部分的隔離設計在哪里實現,應該就不難回答了。示例1中電子內窺鏡內部電路和應用部分可整體設計,隔離可設計在成像系統中。示例2中電子內窺鏡內部電路和應用部分之間進行隔離設計,成像系統和電子內窺鏡內部電路之間可不做隔離設計。
另外,以上要求僅是電子內窺鏡部分的絕緣要求,搭配主機使用時還應整體滿足GB9706.1-2020絕緣要求,如下圖(from GB9706.1-2020附錄J):
漏電流
為實現電磁兼容抗擾度和高頻設備抗擾的要求,通常在圖3的路徑10會選用一個或多個Y電容串接,以將外部干擾盡可能的從設備接地外殼中導走;同時在路徑10和11也存在著分布電容,尤其路徑11。電子內窺鏡內部電路在結構上與患者連接部分耦合較多,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分布電容。這對電子內窺鏡患者漏電流和F型應用部分患者加壓漏電流可能會帶來影響。
參考文獻
[1] GB 9706.218-2021 醫用電氣設備 第2-18部分:內窺鏡設備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專用要求
[2] 電子上消化道內窺鏡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2020年第87號)
來源:長江醫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