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法規標準
嘉峪檢測網 2024-09-20 17:42
近日,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其實驗性大腦植入芯片 Blindsight,正式獲得 FDA的突破性設備認定 。
該項目用于幫助盲人恢復視覺重見光明。被授予“突破性認證”的醫療設備可以更早地獲得FDA的支持,從而加速其研發和市場審批過程。這些設備通常可以治療或診斷危及生命的疾病。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稱:這種被稱為Blindsight的實驗裝置“將使那些失去雙眼和視神經的人也能看到東西如果視覺皮層完好無損,它甚至可以讓那些天生失明的人第一次看到東西。”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對Blindsight設定的兩個階段目標進行了解釋:
首先,視覺會是低分辨率的,類似像素風。
第二階段,就會像超能力者一樣,能夠在紅外線、紫外線甚至雷達波長下看到東西。
馬斯克表示:如果視覺皮層完好無損,大腦植入芯片Blindsigh,就可讓盲人重獲光明。目前,Blindsight植入物已經在猴子身上發揮了作用。
眼球成像的原理是光線進入眼球,穿過角膜和晶狀體,落在視網膜,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后,再通過視神經傳播到大腦,大腦將這些電信號解析成圖像。而Blindsight通過侵入式的方式植入大腦,通過外部電信號直接刺激視覺皮層,產生電信號。
Blindsigh植入物繞過眼睛和視神經,將信息直接發送給了大腦,因此只要視覺皮層完好無損,哪怕先天失明的人也能“治”好。
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該公司當時希望建立人腦與外部設備的通信通道:通過在大腦內植入超細線,并將這些線程連接到一個定制設計的芯片上,該芯片包含可以讀取神經元組信息的電極。雖然這項技術算起來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而該公司的創新在于使植入物無線化,并增加了植入電極的數量。這類設備目前主要應用在癱瘓患者身上。
不過,馬斯克此前就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標是幫助癱瘓者實現意念打字功能,未來還將可以實現讓癱瘓者行走、讓盲人看見,并最終實現“人機共生體”。他當時就暗示,該設備可能具有恢復視力的能力。他指出,“Blindsight是繼心靈感應之后的下一個產品。”
1、技術仍未成熟,腦機接口產業需靜待商業化機遇
Neuralink的首款產品N1 Link,也是與Blindsight相似的腦機接口產品。此前,馬斯克就多次在社交平臺和各種公開活動中宣傳N1 Link的療效,更表示后續版本將繼續升級實現信號從大腦到神經連接的分流,使癱瘓患者重新行走。只可惜這些宣傳并沒有起到實質作用,兩年過去了Neuralink的商業化依舊是一團迷霧。
Neuralink和整個腦機接口行業的商業化障礙,說起來也不復雜:較高的成本、并不豐富的應用場景也在限制著這項技術的應用。
腦機接口技術壁壘極高,從產業鏈上游的芯片、算法,到中游的接口設備研發、生產都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包括Neuralink在內,所有企業、科研機構的腦機接口技術都仍處在攻堅階段,可以不計回報專注提升技術。但如果想實現商業化,成本效益就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IMARC Groupe的報告也指出,到2027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約為32億美元,甚至不及Neuralink一家公司的估值,但醫療場景的規模占比則高達七成。
不過即便腦機接口技術對腦損傷患者很吸引,醫療機構也有意參與研發,外界仍對這項技術的安全性抱有不少懷疑。而且癱瘓、神經損傷的患者不少,能肩負起高端治療費用的卻不多——這樣一來,安全、成本、應用場景就形成了一個死結,唯有解決所有問題才能確保腦機接口技術的商業化推廣。
2、估值飆升、首次臨床試驗獲批
但和馬斯克旗下另外幾家公司相比,Neuralink在資本市場并不活躍。
2019年,Neuralink推出首個植入式腦機接口設備,該設備可以將1024根電極線植入大腦采集信號,再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傳輸到終端設備。
2020年,Neuralink發布了N1芯片植入計劃,馬斯克在發布會上親自展示了從豬大腦里采集到的信號。之后幾年,Neuralink一直在打磨N1芯片,務求提高安全性。
2021年,Neuralink的試驗終于迎來進展,成功解碼了一只名為“Mind Pond”的猴子的大腦信號,以控制其雙手活動。在此之后,人體臨床試驗也被提上日程。馬斯克強調已向FDA提交大部分文件,預計在未來6個月內開展首次人體試驗。
根據同花順數據,在Neuralink官宣收獲臨床試驗批文后兩個交易日,A股腦機接口板塊累計漲幅達到20%,中科信息、三博腦科等多只個股累計漲幅超過10%。
國內腦機接口產業也在最近幾年取得長足進步,只不過比起美國仍有一段差距。隨著Neuralink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腦機接口技術的普及和商業化應用也將被提上日程。留給本土創業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追趕Neuralink等行業領頭羊,仍是一個無比艱巨的任務。
和美國相比,我國腦機接口行業起步較晚,目前仍在摸索階段,并未跑出太多明星企業。但積極的一面是,有關部門很支持腦機接口產業的發展,資本也充滿熱情。
期待這項被視作“失能人士之光”的技術在中國科學家、工程師攻關下,繼續傳來好消息,為“有溫度的技術”點贊。
來源:醫療器械創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