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4-08-06 09:07
先來兩句嘮叨
*重結晶條件篩選(第一次做,非重現)過程,一定要注意實驗現象,溶解過程、降溫過程,一定要全程跟蹤、記錄實驗現象。
*第一次實驗,升溫要梯度(給點保溫時間,實驗室升溫快,容易錯過溶解度信息),看看大約多少度溶解,降溫要梯度,看看多少度析出或者爆析。
經驗分享
*兩個重結晶實驗
*選擇了兩種不同種類溶劑,分別是A和B(兩種沸點接近)。
實驗A的過程和現象
*先加樣品,再加溶劑A,開啟攪拌,設置外溫
*隨著內溫的梯度升溫,體系攪拌一直很松散,而且越來越稀,關停攪拌,未溶解樣品會沉降。
*當低于沸點5度時(小編一般不喜歡做到回流溫度),停止升溫,此時體系固體大部分溶解,保溫10min,混濁狀態沒有改變,補加溶劑A,直到完全溶劑
*溶解后溶液顏色不是很深。
*5度區間梯度降溫(外油浴設置溫度),體系逐漸渾濁,固體增多,整個結晶過程平緩。
*過濾和干燥,干重和濕重相差不大。
實驗B的過程和現象
*先加樣品,再加溶劑B,開啟攪拌,設置外溫
*隨著內溫的梯度升高,體系攪拌越來越稠,有點打漿變稠的感覺,加快攪拌樣品濺的到處都是,低于沸點5度時,停止升溫,此時體系固體大部分沒有溶解,補加溶劑B,很快溶解。
*溶解后溶液顏色很深。
*5度區間梯度降溫(外油浴設置溫度),有爆析現象,磁力攪拌失效,用溫度計攪動一下,攪拌可以,再升溫到固體接近完全溶解,再2度區間設置外浴,眼睛盯著,雖沒有完全暴析,析出也很快。
*過濾和干燥,干重和濕重相差有點大。
實驗A和實驗B的結晶結果
*樣品狀態如下(左邊實驗B,右邊實驗A)
*除雜效果,溶劑A不如實驗B
實驗小結(不一定符合理論,只是實驗小結)
*關于溶液顏色問題,小編也是第一次特別關注,不同溶劑溶解后顏色會有區別。從顏色角度提前預判結晶效果也許是偶然,也許是規律。
*升溫溶解過程是溶解度定性過程,也是有利于預判結晶的。對于樣品突然溶解的體系,降溫過程很可能有爆析,注意觀察,一旦爆析,回溫加晶種。
*溶劑不同,結晶過程不同(過飽和度問題),除雜效果和結晶過程有關(包裹因素;相同溶劑的除雜效果和結晶過程好壞直接相關),但是除雜效果和溶劑種類關系更大(溶解度因素)。
來源:原料藥合成工藝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