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研發是一項既復雜又漫長的任務,業界廣為流傳的“雙十定律”便是對其艱巨性的生動描述:研發一款新藥往往需要耗費超過十年的時間與十億美元的成本。這漫長的過程通常涵蓋了多個關鍵環節,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
1. 靶點發現與驗證:確定與特定疾病相關的生物分子作為治療干預的目標。
2. 新化合物實體的發現:設計并合成具有潛在治療效果的新化學物質。
3. 活性化合物的篩選:通過實驗方法測試候選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初步篩選出有前景的化合物。
4. 臨床前研究:包括藥理學、毒理學、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研究,評估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臨床一期試驗:首次人體試驗,評估化合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劑量范圍和藥代動力學特征。
6. 臨床二期試驗:初步療效評估,在目標患者群體中驗證化合物的有效性及初步安全性。
7. 臨床三期試驗:大規模確證性試驗,進一步驗證療效、安全性及最優劑量,收集支持藥品注冊的數據。
8. 新藥申請:提交完整的臨床試驗數據及相關非臨床研究結果,申請藥品上市許可。
9. 上市:獲得監管機構批準后,藥品正式進入市場銷售。
10. 藥物上市后檢測:上市后持續監測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包括不良事件報告、療效隨訪及定期復審。
現在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市面上已有多家國內外公司將AI技術應用在制藥領域解決傳統新藥研發各流程的難題。
一、靶點發現與驗證
1、難題:識別并確認疾病相關的生物靶點,以及評估靶點的“可藥性”。
2、AI解決策略:利用機器學習分析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大數據,預測潛在的藥物靶標;通過結構生物學和計算化學方法模擬靶蛋白三維結構,預測小分子與靶點結合的可能性。
3、應用公司,例如:
(1)晶泰科技(XtalPi):晶泰科技采用人工智能與云計算相結合的方式,對生物大分子結構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通過構建復雜的機器學習模型預測靶點蛋白的功能、穩定性和與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同時,它們結合大規模計算資源進行虛擬篩選,從而高效發現與目標疾病相關的潛在藥物靶點。
(2)百圖生科(BioMap):百圖生科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獲取海量生物學數據,并結合AI算法進行深度學習和分析,揭示疾病狀態下細胞異質性及分子層面的變化,進而識別具有治療潛力的新靶點。
(3)凌科藥業(Lengo Therapeutics):凌科藥業通過整合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種組學數據,構建基于網絡藥理學的AI模型,探索疾病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從而發掘新型藥物靶點。
(4)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Insilico Medicine 開發了一系列AI技術,包括生成對抗網絡(GANs)和強化學習等,用于預測和設計藥物分子,同時也用于挖掘疾病相關的新靶點。它們通過解析基因表達、蛋白質結構和功能數據,以及利用多模態數據集訓練模型,以揭示未被充分研究的藥物靶點。
(5)BenevolentAI:BenevolentAI構建了一個強大的知識圖譜系統,將大量科研文獻、數據庫和其他生物醫學數據進行整合,利用AI進行推理和預測,以發現新的藥物靶點和治療路徑。其平臺可以識別出隱藏在龐大數據背后的復雜生物學關聯,推動靶點驗證和藥物發現進程。
(6)Exscientia:Exscientia利用AI平臺進行端到端藥物設計,這不僅包括化合物生成,還包括對潛在靶點的深度分析。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分析蛋白質結構、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與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信息,該公司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和驗證新的藥物靶點。
二、新化合物實體的發現、篩選
1、難題:
(1)化合物設計與篩選效率低:
1大規模的化合物庫篩選成本高昂且耗時;
2設計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依賴于對靶點結構和作用機制的深入理解,而這往往受限于實驗條件和技術手段。
(2)藥效預測準確性:預測化合物與靶標蛋白間的相互作用和潛在藥效十分復雜,傳統的計算方法難以準確預測。
(3)ADMET性質預測:新化合物不僅需要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還需要具備理想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謝(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和毒性(Toxicity)性質,傳統方法很難提前全面評估。
(4)合成可行性與路線優化:實現實驗室合成新型化合物的路徑可能復雜且產率低下,尋找最優合成路線是一大挑戰。
2、AI解決策略:
(1)虛擬篩選與精準設計:1利用AI算法(如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可以從海量化合物數據庫中快速識別和挑選出潛在活性化合物,顯著提高篩選效率;2結合蛋白質結構預測和分子對接技術,AI可輔助設計出針對特定靶標的高選擇性和親和力的小分子藥物。
(2)藥效和ADMET性質預測: AI模型可以通過訓練學習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結構-活性關系數據,從而預測新化合物的藥效及其ADMET特性,減少無效合成和動物實驗。
(3)化合物合成規劃:AI驅動的retrosynthesis(逆合成分析)工具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找到最佳合成路徑,降低成本和時間。
3、應用公司,例如:
(1)Daewoong Pharmaceutical:利用DAVID和AIVS構建了一套名為Daisy的AI驅動的新藥開發系統。該系統能夠消化數以億計的化合物數據,通過AI算法預測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藥物性質,輔助研究人員快速識別和設計新的藥物分子。
(2)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塔夫茨大學聯合研究項目:開發了一種基于大型語言模型的AI算法,能夠在一天內篩選超過一億種化合物,大大提高了藥物篩選速度。這種算法通過對化合物結構和生物活性數據的學習,能夠預測化合物作為藥物的可能性,并且有效縮小實驗篩選范圍。
(3)成都先導:應用AI技術進行DNA化合物庫的篩選工作,通過AI算法高效檢索化合物空間,從而更快地找到具有潛在藥效的化合物。AI技術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方法,用于預測化合物與靶點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和效果。
三、臨床前研究與藥效評估
1、難題:
(1)體內藥效預測:體外實驗結果與體內藥效之間存在差異,預測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實際療效較為困難;
(2)毒理學評估:傳統毒理學測試耗時長、成本高,且難以全面預測化合物的所有潛在毒性。
2、AI解決策略:
(1)生理藥動學(PBPK)建模:利用AI和模擬技術構建PBPK模型,預測化合物在不同生理條件下的體內分布、代謝情況及藥效動力學,增強體內藥效預測準確性;
(2)毒性預測模型:基于大量毒性數據訓練AI模型,預測化合物的遺傳毒性、肝毒性、心臟毒性等多種毒理效應,輔助早期風險評估和候選化合物優化。
3、應用公司,例如:
(1)Certara:Certara的Iquitar平臺結合了AI和PBPK模型,自動提取文獻和數據庫中的藥代動力學參數,減少人工錄入和估算誤差。AI算法能夠對大量數據進行快速篩選、整理和分析,用于優化PBPK模型中的生理參數、酶動力學參數和轉運體參數,進而更精確地預測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狀態下的藥物暴露水平;
(2)Insilico Medicine:除了在藥物設計階段應用AI,Insilico Medicine還可能利用AI優化PBPK模型參數,預測候選藥物在不同生理條件下的體內處置過程。此外,結合AI的毒性預測能力,可以提前評估候選藥物的安全性閾值,防止后期臨床試驗中出現不可預見的毒性問題
(3)藥明康德:采用AI技術對PBPK模型中的關鍵參數進行優化,并結合遺傳變異、年齡、性別等因素預測個體間差異。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現有PBPK模型的參數進行校正和優化,使得模型能夠更準確地預測人體內藥物濃度動態變化,并用于藥物劑量優化、藥物相互作用評估及特殊人群用藥研究。
四、臨床試驗設計與執行
1、難題
(1)患者分層與精準用藥:識別對特定藥物響應最佳的患者群體,實現精準醫療。
(2)試驗效率與成功率:優化臨床試驗設計以提高患者招募速度、減少無效試驗、提升試驗成功率
2、AI解決策略:
(1)生物標志物發現與患者分群:利用機器學習分析基因表達、蛋白質組學、表觀遺傳學等數據,發現與藥物響應相關的生物標志物,指導患者分層和精準用藥。
(2)臨床試驗模擬與優化:運用AI和統計模型模擬不同試驗設計的預期結果,包括樣本量需求、預期療效、潛在風險等,指導最優試驗方案的選擇。
(3)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利用AI分析臨床試驗中實時收集的數據,監測療效信號、安全事件,及時調整試驗設計或干預措施,提高試驗效率。
3、應用公司,例如:
(1)Owkin:Owkin等公司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歷史臨床試驗數據、電子健康記錄以及分子生物學數據,建立預測模型來優化臨床試驗設計。例如,AI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患者群體最有可能從某種療法中受益,從而在設計階段就針對性地選擇患者入組標準,提高試驗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2)PTriNetX:TriNetX等平臺運用AI算法分析全球范圍內的真實世界數據,尋找符合條件的患者,并進行精準匹配。通過AI預測模型,可以加快患者招募速度,減少因招募困難導致的試驗延遲,同時提高患者與試驗需求的契合度;
(3)阿里健康:利用AI輔助診斷和預測模型,結合醫療影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在海量病例數據中篩選出符合臨床試驗入選標準的患者,從而改善傳統篩查方式的低效和偏差。
綜上所述,AI技術在臨床試驗設計與執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提高試驗效率、精準度和安全性,縮短藥物上市周期,降低研發成本。具體應用機制包括但不限于優化患者選擇、動態調整試驗方案、實時監測數據質量與安全、增強數據分析能力和預測準確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