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華內鏡自主研發的UHD-GT300ETS系列的分體式胃鏡,正式獲得NMPA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國內首個分體式胃鏡的獲證產品。
?
對傳統內鏡來說,清洗消毒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是內鏡結構的特殊性決定的。相比其他與人體直接接觸的器械,內鏡中有多個狹長的開放通道,容易有微生物殘留,從而在重復使用中產生交叉感染。
那么,一次性內鏡會成為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雖然杜絕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但一次性內鏡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即用即棄的特性決定了一次性內鏡必須嚴格控制材料成本,這就會使一次性內鏡在用料、配件數、良品率方面都遠不如傳統內鏡,操作方法也略有不同,增加醫生的培訓成本。
分體內鏡,有效平衡性能與安全
復用式內鏡和一次性內鏡各有優劣勢,并且它們的缺點都是關乎患者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方案能在保證操作性的情況下,大大提高內鏡的滅菌程度?
澳華內鏡的UHD-GT300ETS系列的分體式胃鏡填補了國內市場長久以來的空白。
澳華開創性地將鏡體的操作部與插入管分開,分為包括導光插頭與手輪的手輪插頭部,以及包括手柄操作部、插入部和頭端部的分體插入部。手輪插頭部內沒有管路,所有管路均分布在分體插入部內,這樣細菌就難以通過管路污染到手輪插頭部,大大縮短了污染的距離。
手術完成后,可以將內鏡拆開成兩部分單獨清洗,因為細菌的污染范圍變小了,可以重點對污染范圍進行滅菌處理,這樣能極大提高洗消效率。
操縱手柄部分則與傳統內鏡完全相同,保證了操作部百余個零部件的完整度,并且可以重復使用。醫生不用改變操作習慣,再花時間適應新的內鏡,這無疑為內鏡醫生的培訓降低了難度,也保證了設備更新期間的診療效率。
分體內鏡還有一鏡多用的功能,分體插入部可根據醫院需求進行內鏡的替換。同時,分體內鏡完美適配AQ-300 4K超高清系統,胃鏡擁有3.7mm超大鉗道,讓醫生在視覺的診斷上和上手操作都能更加得心應手。
技術積累引領創新,助力內鏡行業發展
既然分體消化鏡是一種解決交叉感染問題的優質方案,為什么直到現在才在市面上出現?
實際上,分體技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存在一個潛在的前提基礎。要做好分體內鏡,保持其在操作部的原有優勢,就要求企業在操縱手柄的制作上有深厚的技術積累。
如果本身操作部就制作得不夠精細,難以做出靈活順滑的操縱手感。在此基礎上,要將手柄上的精細操作傳導到鏡體的前端部,且保證完全不變形,這對鏡體分體的連接處也有一定技術要求。
對澳華來說,過去在軟鏡領域深耕多年,積累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經驗,讓其有實力做好分體內鏡的研發生產工作。通過努力將好的創新點落地,也是行業樂于看到的變化。
首創性的內鏡結構研發,對行業究竟有何意義
將分體式結構應用在胃鏡上,這是澳華在國內的首創,即使從理論上看,它綜合了現狀兩種方案的優點,不過,真正的效果如何,還需要到市場中去進一步檢驗。
但是,內鏡結構的創新意義并不局限于此,包括內鏡在內,國產醫療器械行業正在推陳出新、高速發展,其動力正來源于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希望在現狀下做出最優的解決方案。
遵循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傳統內鏡交叉感染的問題暴露后,一次性內鏡被發明出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其性能上的劣勢,又成為了待解決的新問題,這就啟發了分體內鏡的誕生。
澳華內鏡
澳華內鏡是一家從事電子內鏡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
通過圍繞內鏡診療領域進行的系統性產品布局,目前產品已包含4K超高清內鏡系統、光學放大內鏡、消化內鏡、鼻咽喉鏡及支氣管鏡等,可覆蓋消化科、耳鼻喉科、呼吸科、急診科、ICU等臨床科室。在長期的技術創新之下,公司已突破了內鏡光學成像、圖像處理、鏡體設計、電氣控制等領域的多項關鍵技術,不斷推進精準診療與前沿科研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