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僅是重組膠原蛋白的一類,是由DNA重組技術制備的人膠原蛋白特定型別基因編碼的全長或部分氨基酸序列片段,或是含人膠原蛋白功能片段的組合。
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為進一步規范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的管理,組織制定了《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評價指導原則》,也為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生物學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該原則回答了以下5個生物學評價相關問題:
問: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如何開展生物學評價?
答:需參照GB/T 16886.1的要求對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原材料進行必要的生物學評價,尤其通過膠原蛋白材料到醫療器械終產品的加工工藝分析發現,兩者之間的生物學風險相近時。
如預期用于植入產品的原材料,還需評估樣品是否為內源性凝血系統激活物。若醫療器械終產品與膠原蛋白材料的使用方法不一致,需考慮生物學補充研究。
根據GB/T 42062《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描述的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生物學風險評定,識別材料、添加劑、加工助劑和其他潛在可瀝濾物中的危害,接觸劑量等因素,繪制基于風險管理的生物學評價流程圖。
問: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需要考慮哪些生物學終點?
答:按照GB/T 16886.1,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應考慮的生物學風險終點包括:
致敏反應:注射膠原、膠原止血劑等具有潛在生物可降解性材料,或體內植入材料以及材料制備過程中新增了化學成分和制造加工助劑、裝配粘合劑/溶劑殘留物,以及成品中可能存在滅菌殘留物或滅菌過程所致的反應性產物時,需進行遲發型超敏反應試驗。
皮內反應:注射膠原、膠原止血劑等具有潛在生物可降解性材料或體內植入材料以及材料制備過程中新增化學成分和制造加工助劑、裝配粘合劑/溶劑殘留物以及滅菌殘留物或滅菌過程所致的反應性產物可能存在于成品時需進行皮內刺激試驗。
溶血性:血管修復材料、創傷和燒傷修復材料、膠原止血劑、心臟瓣膜等與循環血液接觸的外部接入材料和大部分植入材料以及全部植入血管系統材料需進行溶血試驗。
植入反應:皮下植入(膠原支架、血管修復材料、創傷和燒傷修復材料、膠原止血劑等可降解/可吸收材料或需植入生物材料等需進行皮下組織植入試驗進行評價);肌肉植入;骨植入。
其他生物學終點:細胞毒性、皮膚刺激性、材料介導的致熱性、全身毒性、遺傳毒性。
問:是否需要開展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的包材相容性研究?
答:如產品涉及貯存,需對直接接觸的包裝容器開展相應的包材相容性研究。
對制備工藝中與樣品接觸的容器和一次性使用材料(如貯存袋、過濾膜、層析介質、管路等),需開展風險評估和/或相應的相容性研究。
問:為什么需要開展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的免疫毒理學評價?
答:部分人膠原蛋白核酸序列進行編輯組合而重組的蛋白質產物,特別是長期反復使用時,可能引起人體預測不到的免疫原性。
當擬生產醫療器械免疫原性風險與已上市產品無可比性,且無充分的文獻數據評價其免疫原性,需進行免疫毒理學試驗研究。
通過免疫毒理學試驗,可對炎癥反應、免疫抑制、免疫刺激、超敏反應以及自身免疫進行確證評價,從而評估免疫系統改變導致的潛在人體不良健康作用。
問:如何開展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原材料的免疫毒理學評價?
答:免疫學安全性研究是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資料的主體。但是,用傳統生物試驗方法來評價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往往有困難,并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可參考GB/T 16886.20《醫療器械免疫毒理學試驗原則和方法》選擇性進行功能性或非功能性免疫毒理學試驗,也可通過嚙齒動物試驗方式檢測和評價物質的不良作用。
免疫毒理學可通過流式細胞術(FCM)、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組織病理切片等方法測定,試驗方法可考慮結合生物學試驗、體外T淋巴細胞轉化試驗(YY/T 1465.1《醫療器械免疫原性評價方法 第1部分 體外T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等。
參考文獻:
[1] GB/T 16886.1,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 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2022.
[2]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藥物涂層球囊擴張導管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告2023年第9號[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