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全國各地涌現了眾多大大小小的從事細胞藥物的企業。如果從企業的宣發資料上看,每家企業都雄心勃勃,但如果分析每家企業從設立到第一個臨床試驗批件(IND)的獲取時間看,差距就比較明顯了,快的企業2-3年,慢的企業7-8年,甚至不少企業從未獲取過批件。
企業設立的時候每家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差距逐漸顯現,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呢?撇開企業運營方面的問題,很多企業還是在項目研發上出現了問題。
以下就項目研發容易出現“雷”的環節及解決思路提出筆者的思考與見解。
第一顆雷:初心不清楚、意志不堅韌
企業設立時的核心發起人很多是科學家,他們作為技術創始人,是否有足夠的初心和韌性來做成一款藥物,實現商業上的成功,值得觀察。
可以觀察以下維度:
1、科學家是否全職加入公司
在筆者看來,科學家是否愿意辭去公職全身心創業,是考察其初心的重要觀察點之一。
2、是否全身心投入項目研發
科學家在企業的出勤率是另外一個觀察點。很多科學家業務事務繁忙,在企業露面的時間很有限,經常是派出自己手下的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在企業里主導項目的研發,用教學的模式開展項目研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項目的推進是致命的缺陷。
藥物研發要想成功,豐富的研發經驗和工業界的履歷是必不可少的,初出茅廬的學生,很難有足夠的把持度,出現不可承受的交學費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學生畢業時未必愿意留在企業繼續發展,人員的頻繁流動,也是項目很大的隱患。
3、創始人名下的公司眾多
一個人一生能創立一家商業上成功的公司就不易了。
科學家的公司很多個,但在市場上卻不見成功的產品,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現在有很多的渠道可以查詢科學家在企業的角色,諸如企業信用查詢系統等,均可考察科學家的專注程度。
總之,專注于技術創新和轉化的科學家是難能可貴的,而創業的初心及韌性將決定企業的高度和持久性,很多細胞藥物企業不成功,與創始科學家的初心和韌性出了問題密切相關,值得大家重視。
第二顆雷:立項論證不嚴謹不扎實
企業在研項目是否經過嚴謹扎實充分的論證,是決定項目最終是否能夠成功的基礎。
同樣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察:
1、在研項目是否有充足的理論基礎,藥物機理和疾病治療是否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2、在研項目是否是科學家潛心研究的成果?
即使科學家再德高望重、業內大咖,如果在研項目與科學家的研究領域并無直接因果關系,那項目實施的成功率也是存疑的。
3、在研項目是否論證技術難度及技術掌控度?
細胞藥物,在細胞增殖、分化、調控等方面的技術掌控度通常是薄弱的,需要充分和謹慎地論證及下結論。
4、在研項目是否有足夠的有能力及有經驗的技術團隊來實施?
在研項目在立項伊始,就應該有從事技術研發的骨干團隊,通常骨干團隊應包括熟悉機理方面的科學家、工藝及質量負責人、非臨床負責人及臨床應用專家、合規性專家等。
骨干團隊完全或主要從社會面招聘,從人才到位的時間、崗位匹配度、專業性、經驗等,都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此這般,項目出現顯著的延后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5、在研項目合理的研發周期及所需的研發費用是否經過理性評估?
合理的研發周期及研發費用估算,應該多聽取科學界和工業界的聲音。
很多初創企業在資本方的“淫威”下,被迫承諾了不太切合實際的研發周期和研發費用,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6、在研項目是否經過臨床應用價值評估和藥物經濟學評估?
臨床應用價值評估,現在已經是藥物立項中最重要的評估點了,而藥物經濟價值評估,將決定未來商業成功的可能性。
企業立項一個項目,應該非常慎重。只有經過充分評估,在機理清晰、臨床需求未被滿足,藥物有效或優效、具備資金、技術、研發團隊的基礎上,并愿意給予合理的研發周期,這樣的項目才算是具備比較完善的立項條件。
這里說的研發支撐體系,包括人員團隊、廠房設施、儀器設備、物料(包括合規、采供、倉儲等)、研發運營管理等。
也許有讀者會說,這不就是GMP嗎!
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
說它對,因為它確實是GMP的核心內容。
說它不對,是因為企業在研發階段,國家藥品監管部門并沒有要求強制進行GMP認證,企業沒有建立GMP體系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筆者說的是,企業不需要GMP認證(國家藥品監管部門也不受理),但企業建立良好的研發支撐體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細胞藥物研發企業的研發支撐體系怎么樣呢?常見的有三種情形:
1、視而不見型
因為國家沒有要求,所以企業不建設或建設水平很低的研發支撐體系,整個研發停留在普通實驗室水平,研發質量達不到藥物注冊申報的要求。
2、形而上學型
企業貌似參照GMP的內容建立了研發支撐體系,但條款規章停留在紙面掛在墻上,不注重實際運行,追求表面光鮮,研發質量卻并沒有同步提升。
3、過猶未及型
企業為了體現重視GMP,甚至組建了龐大的質量體系,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過于教條主義,把研發項目當藥品生產性質來管理,忽視了研發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造成研發人員無所適從,結果是項目進展緩慢和運營成本高企。
這些現象的本質,都是對研發支撐體系的誤讀,在細胞藥物研發階段,對支撐體系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是確保研發結果的可信。過于強調合規性而導致研發推進緩慢或寸步難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建立適度的、與項目進展相匹配的研發支撐體系,是項目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應引起企業的重視。
一個細胞新藥項目,核心的創新點通常只有少數幾點,而研發過程中大量充斥著的是業內常規的實驗。對于一個新藥研發項目或初創企業來說,如何確保將這些常規操作做好,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
為什么常規實驗也沒那么容易做好呢?通常有以下一些情形:
在項目管理方面,不夠重視常規實驗,經常沒有實驗方案、實驗記錄不全面,數據完整性堪憂;
在儀器設備方面,儀器沒有按規定校準計量、維護保養,設備狀態不可控;
在物料方面,只關注品名,品名對就拿來使用,物料狀態不可控;
在環境保障方面,缺乏對實驗環境的靜態動態的監測檢測,環境狀態不可控;
在操作層面,實驗人員沒有經過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培訓,操作存在隨意性大,實驗結果重現性差等現象。
在筆者的認知里,要想把研發工作做好,首先還是應該把能做的會做的事情做好,做規范做標準,這屬于研發基本功的范疇,“不要犯低級錯誤”。
其次,注重跟蹤業界的前沿進展,有條件的情況下采用先進的技術裝備或技術手段,減少或避免低級錯誤的發生。
國際上不斷有更新換代的裝備出現,需要從業者去跟蹤,但通常比較昂貴。
近年來,打造高通量、智能化、自動化的實驗室是也眾多企業推動新藥研發的關鍵布局。
暢想在不久的未來,能看到更多從事新裝備研發生產的國產供應商,提供應用場景更廣泛、更智能、集成度更高的裝備,推動國產細胞藥物的水平更上一層樓。
第五顆雷:研發定力不足
研發,代表著未知和不確定性,是攻堅克難攀登高峰摘取明珠的過程,不會是一條坦途。研發歷程一帆風順只能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而不會是一種現實。企業和研發團隊需要有足夠的定力和韌性來解決所有的技術問題。最后才能問心無愧地講,所研發的藥物“安全、有效、質量可控”。以上還屬于技術范疇的定力。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還經常會出現非技術性的因素,諸如投資人的壓力、同類項目研發速度競爭的壓力、項目不合理進度要求等,會嚴重干擾項目技術研發的定力。
有朋友形象地講:被狼追著跑的時候,有幾個人能保持優雅的姿態?
但還是應該堅持說:敬畏生命、尊重科學、抵抗功利心。
細胞藥物研發征程上的“雷”已經很多了,每減少一顆都是有價值的,希望本文的讀者能盡量避開列舉的這些雷。僅是筆者的幾點思考和感悟,分享給各位讀者。
并從首長的新年致辭中搬來幾句: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要篤實好學,尊重實際,不違背規律,不盲目蠻干;要求真務實,注重實效,不做表面文章,不?;ㄈC腿。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歷史不會辜負實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