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給藥在局部、全身和潛在的中樞神經系統遞送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鼻甲具有豐富的血管并有較大的表面積,使得鼻腔給藥成為系統性疾病藥物的理想給藥部位;藥物通過鼻腔黏膜迅速吸收,劑量低,可快速起效;避免了口服固體制劑的缺點,即避免了首過代謝效應和與其他器管相互作用引起的副作用;鼻腔給藥更加便利和安全;鼻腔給藥可作為口服或靜脈給藥的輔助給藥。
隨著國內改良型制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藥公司把部分研發重心轉向開發鼻腔給藥制劑。但關于鼻腔給藥制劑與傳統的口服固體制劑、注射劑的質量研究又存在些許差異,關于這方面的剖析相對較少。本節就鼻噴制劑的分析檢測和現有的鼻腔噴霧產品的監管要求進行了回顧與討論。特別強調了一些關于鼻腔噴霧產品的體外表征和體外群體生物等效性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噴霧模式(SP:Spray Pattern)和氣霧形狀(PG:Plume Geometry,噴霧幾何形狀;又稱噴霧角度Spray Angle)。此外,還對鼻腔給藥制劑的給藥裝置、特殊檢項和控制標準、表征設備和原理(表征方法開發、優化的注意事項:如相機位置、尖端到激光的距離、相機幀速率以及噴霧持續時間)、鼻噴制劑的溶出(包括裝置、溶出介質及介質配制)進行了簡要介紹。并以實際案例介紹了仿制藥開發過程中的噴霧模式(SP)和氣霧形狀(PG)的對比研究,這也是鼻噴制劑體外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核心。
本節中的內容僅代表個人看法和觀點,不足之處,歡迎各位同行老師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