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7-30 21:45
眾所周知,在溶出曲線的相似比較上,有模型依賴法和非模型依賴法,在模型依賴法中,有兩個被監管部門所廣泛推薦的方法,即F1法和F2法兩個比較方法,但是被廣泛使用,并被監管層所青睞的是F2法,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我個人的猜測是F1法可能在預測體內的等效方面可能沒有F2方法準確,可能很多和參比制劑相比,F1因子大于15%的受試制劑仍能和參比制劑生物等效,F1因子存在有明顯的過度區分的情況存在,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我們先看看F1是怎么計算的:
F1= {[Σ( Rt-Tt)]/ ΣRt} x 100%
從這個公式中可見,F1因子是參比制劑和受試制劑在各點的溶出的差值之和,和參比制劑的各點溶出值之和的比值,如果單這樣看這個公式,大家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對這個公式做一點變換,大家就明白F1因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為了簡化這個問題,我們假設所有的取樣間隔的時間都是一致的,即Δt是一致的,我們在這個分數上下都分別乘上這個Δt,公式會變成這樣的
F1= {[Σ( Rt-Tt)] x Δt/ ΣRt x Δt} x 100%,
進一步的變換為
F1= {[ ( ΣRtΔt - ΣTtΔt)] x / ΣRt x Δt} x 100%,
進一步的變換則為:
F1= 1 - ΣTtΔt x / ΣRt x Δt x 100%,
ΣRtΔt和ΣTtΔt有什么含義呢?會計算藥時曲線AUC的人馬上就知道了,這不就是溶出曲線的線下面積嗎?
是的,F1因子就是:參比制劑的溶出曲線的線下面積,和受試制劑的溶出曲線的線下面積的之差,除以參比制劑的溶出曲線的線下面積。
那么我們在看看生物等效的判定標準吧
0.8< AUC R/AUC T<1.25,
進一步的變換就是這樣的:
0.8 < ΣCTtΔt)] x / ΣCRt x Δt < 1.25
如果每個數都用1來減,
0.2 > 1- ΣCTtΔt)] x / ΣCRt x Δt > - 0.25
再乘以100%
20 > 1- ΣCTtΔt)] x / ΣCRt x Δt > - 25
F1因子在計算時,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的差是絕對值,另外再考慮到片與片之間存在有一定的溶出差異,因此,F1因子被收嚴標準,收縮到0到15之間。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吧,生物等效的判斷標準是參比制劑和受試制劑兩者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曲線的線下面積的比值,F1因子是兩者的溶出曲線的線下面積的比值的函數。兩者是何等的相似呀!
我們知道A級的IVIVC的相關性一般可以用一個一元一次方程來描述體內和體外之間的關系。
CRt = A x Rt + B
我們可以推知,如果存在IVIVC的情形下,受試制劑和參比溶出曲線下面積的比值如果再80%-1.25%之間,那么兩者藥時曲線的AUC的比值是相同的,則也會在這個范圍之內。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知道F1因子在0-15之間,如果兩個制劑存在IVIVC,兩者的肯定是生物等效的,也就是說,F1因子的可接受范圍實際上是從生物等效的接受標準推算過來的。
既然是這樣,F1因子更能反映出體內體外的相關性,為什么F1因子反而受到了冷落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對于不存在IVIVC的情形,F1因子預測是不準的。
那我們再談談為什么F1因子預測會屢屢失靈,以至于被冷落了。
通常溶出曲線的前幾個取樣點,參比制劑往往自身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官方的指南通常都把這些點的溶出值之間的RSD放到20,受試制劑和參比制劑往往也會在前幾個取樣點的溶出差別比較大,后期才逐漸趨同,這種情況下,出現F1對不上,但是BE實驗是等效的幾率仍然是比較大的。具體例子確實不好舉,畢竟同時有溶出曲線和BE結果的文章發表的不多,一個一個去翻比較耗時間。
很多溶解速率比較快的藥物,盡管滲透速率也比較高,但是當溶解速率比滲透速率快的時候,滲透速率才是決定吸收的定速速率,這種情形下,A級的IVIVC是無法建立的,C級的IVIVC是可能建立的,在這種情形下,F1預測不準也是在情理之中。這樣的情形基本上用規定時間的溶出度就能判斷是否能夠生物等效實驗是否能夠通過了。
通過以上對F1因子含義的剖析,我們就知道只有溶解速率是限速步驟的情形,溶出曲線的相似性才能夠用來預測BE實驗是否能夠通過,對于不能建立起IVIVC的溶出曲線,F1因子的比較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其實BE的豁免只看規定時間的溶解度,也就是溶解速率,不看溶出曲線的相似性的比較的基本原理就是這樣的,對于溶解速率高的藥物,不用太糾結于溶出曲線的比較。
對于溶解速率慢的藥物,往往會有一條曲線能夠和藥時曲線建立A級的IVIVC,這種情形下,F1因子肯定會比F2因子能更好的預測生物等效。這種情形下,盡量把這條曲線的F1做小則會是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只有這樣才能降低BE不等效的風險。
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對上的溶出曲線越多,和原研藥就越相似,通過BE的風險就越小,有人甚至是自我加壓,搞出更多的曲線來對F2來了,只能帶著滿腹的同情,很遺憾的對他們說,確實是走火入魔了。
其實從溶出曲線的比對來預測生物等效試驗,本身就隱含一個潛臺詞,溶出曲線和藥時曲線是有關系的,如果沒關系,對溶出曲線干什么?
但是,不是每條曲線都和藥時曲線相關,F1因子是一個典型的建立在A級IVIVC的基礎上,搞出來的一種溶出曲線的相似性的比較方法,當這種關系不存在的情形下,多少條曲線對上,對BE實驗的順利通過,也無濟于事。
來源:分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