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檢測資訊 > 科研開發
嘉峪檢測網 2022-06-21 14:14
“有關物質”是藥品重要的質量指標,原料藥、口服制劑、注射液等質量控制指標中均有該項目,其可以反饋藥物的純度與安全性等。老王結合實際應用整理了“有關物質”測定中的關鍵點與常見疑惑,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些許收獲,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正文:
1.有關物質方法常見定量方法有哪幾類?
面積歸一化法、雜質對照品外標法、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對照法、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對照法,主成分外標法等。這些藥典上有,老王就不再廢話……
2.有關物質檢測關鍵點?
2.1稱量:
(1)供試品稱量時,注意防止污染與交叉污染(其實檢驗全過程都要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2)對光敏感的則嚴格按照產品要求的條件避光或遮光,必要時測照度;
(3)如果為容易吸潮的對照品和供試品,則可能需要控制天平室濕度,快速稱量。必要時增加除濕機等降低房間內的濕度。
(4)如為制劑整片投片,注意片數的正確性,是否多了?是否少了?(日常工作中就真有藥片數量數錯的情況)同時注意稱定并記錄總片總。
(5)盛放對照品與供試品的容器具,如量瓶等要潔凈且徹底干燥(干燥、干燥、干燥,一定要注意是真的干燥哦)
2.2溶解和稀釋:
(1)原料藥和對照品的溶解,因其是純原料,溶解與否肉眼可見。對于制劑,片劑研細后或整片投樣,即使標準中采用超聲溶解,也建議加入溶解后先采用手動振搖的方式,讓供試品完全崩解、分散,防止樣品團聚、結塊等造成未完全溶解的情況。
(2)對于采用超聲方式溶解對照品或供試品的情況,要注意保持超聲波中水溫不要超出正常試驗時的溫度,如30℃。可采用有恒溫功能的超聲波或者超聲波加入冰塊降溫的措施,防止一些對溫度敏感的供試品或者對照品因為溫度升高而導致降解等異常情況發生。
2.3過濾和灌注:
(1)應選用“過濾考察”中選擇的濾膜過濾溶液(用錯濾膜可能會發生吸附或遷移,導致異常情況發生);
(2)棄去初濾液的體積一定要不少于“過濾考察”中得出的體積;
(3)灌注液相小瓶要選用潔凈且干燥的(最好專產品專用),用之前再用待灌裝溶液涮洗至少3遍,防止污染與交叉污染(非常關鍵!非常關鍵!非常關鍵!)。老王曾經在《都是“液相小瓶”惹的禍》中寫了一個因為液相小瓶引發的懸案與液相小瓶使用、清洗的要點,有1萬+的閱讀量,可能表明掉進過液相小瓶引發污染這個坑的實驗室和人不少吧,感興趣的可以再看看。老王在此想把液相小瓶清洗要點再次分享一下:
試驗污染真不少、異常發生真煩惱
調查猶如搞偵破、不查原因幕不落
稱溶移定過灌檢、逐個步驟查風險
容量器具易污染、液相小瓶首當先
身小口細不易清、污垢容易藏其中
先用清水猛沖洗,甩干再用洗滌劑
浸泡震蕩效果妙、超聲清洗少不了
最后純水使勁涮、用力甩甩烘干干
(4)灌注到液相小瓶的量最好2/3左右,不要太滿,不要太少(防止吸不上樣品),如果用的棕色小瓶,必須仔細檢查溶液是否灌進液相小瓶;
(5)最好使用墊片與瓶蓋一體的預開口的瓶蓋,防止進樣針無法扎穿或者墊片脫落的情況
(6)如果同一份溶液需要多次重復進樣,例如用對照品作為重復性重復進樣6次的情況,假如采用的是有機溶劑或者易揮發的溶劑,則建議每份溶液灌注一個液相小瓶,防止同一小瓶多次扎針造成揮發、分解等異常情況發生。
2.4檢測:
(1)色譜柱建議專產品專用(防止可能的交叉污染)
(2)如果是雜質對照品法或者方法中有雜質與主成分混合的系統適用性溶液,在其進樣完成后,供試品進樣前建議增加空白溶劑進樣,以預防和減少可能的雜質殘留導致供試品污染的情況。
(3)現在都是儀器自動進樣,很多人習慣儀器處理好,序列編輯好,供試品放好,瀟灑的一扭頭,好像對儀器說:“好了,你自己進樣去吧”就埋頭干其他的活去了,請一定要時不時看看你運行的序列中空白溶劑中是否有異常峰?系統適用性是否合格?重復性是否達標?回收率是否符合?避免供試品進樣完成了,才發現系統適用性不合格或者分離度不夠等情況,除了重做,還得發起偏差或異常調查等。
(4)對于序列走完后系統和色譜柱的清洗,大家比較重視對緩沖鹽的沖洗,未考慮到一些難溶性API的清洗方法,容易導致殘留在系統的難溶API在后續檢測或者檢測其他產品時被分離出來,一不小心污染了自己(相同產品)或者污染了他人(不同產品),調查起來也是很麻煩滴!所以提醒大家制定的清洗方法除了沖洗管路中的緩沖鹽,還需要考慮對于難溶性API殘留時如何能夠有效清洗,減少或者防止殘留污染和干擾自身或者其他產品檢測。所以清洗方法不一定是一個,可以是2個不同的清洗程序。
3.有關物質圖譜處理關鍵點
3.1積分參數:有關物質的積分參數通常建議參考檢測限,使得雜質不會漏檢,也不會有極限波動干擾判斷。
3.2縱坐標:有關物質圖譜處理主要讓雜質峰都能顯現,便于圖譜判斷與審核。
4.有關物質如何科學計算與報告?
4.1對于單個雜質:一部分人員習慣從眾多未知雜質中挑選一個峰面積最大的雜質,計算其含量,其余雜質都不計算其含量。這波操作其實是不合理的,不利于雜質譜分析與雜質變化趨勢分析(詳見5.2中)。應當計算所有大于檢測限的雜質。至于是否需要報告,則根據雜質情況而定。大于定量限或報告閾值的可以準確報出結果,小于其則可報告小于定量限或報告閾值。詳細內容感興趣的可再看看老王寫的《聊聊“檢測限、定量限、報告限、忽略限”的迷霧關系及如何應用》。
4.2對于雜質總和:大于定量限或報告限的所有雜質都需要計入雜質總和。
5.有關物質相關知識分享
5.1對照溶液還是對照品溶液?
很多人員起草標準操作規程或檢驗記錄,或者日常工作中容易將對照溶液和對照品溶液混淆。對照品溶液是用雜質或者主成分對照品配制成的溶液稱之為對照品溶液;對照溶液通常是將供試品稀釋成小濃度的溶液作為對照稱之為對照溶液。分享這一點的目的是提醒大家在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程、檢驗記錄、撰寫資料、審核文件中需要注意,防止概念混淆。
5.2有關物質項下計算未知雜質的相對保留時間的意義?
5.2.1為什么所有大于檢測限的雜質都要計算其含量?
有關物質檢驗時,并不是只計算最大單個雜質(只計算最大單個雜質不利于數據分析和應用,如果后期總雜質增大的話,無法直觀判斷是哪個雜質增加?是單個雜質量還是雜質個數增加?),需要計算出能夠準準確積分的所有雜質量(通常檢測限以上的),報出大于定量限或報告閾值的各個雜質的量,同時計算各個雜質的相對保留時間(RRT)。
雜質報告示例:
(1)保留時間(RT)會隨著不同系統發生明顯漂移,但是RRT發生漂移的范圍較小(也會隨不同系統發生波動,如發生波動無法定位時,可以采用對照品進行定位),所以RRT猶如雜質的個人代碼,用于識別雜質。5.2.2計算各雜質相對保留時間(RRT)意義:
(2)對于穩定性等數據進行趨勢分析時,容易發現規律性變化,有可比性(否則,單個雜質沒有可比性,就如要看張三從小到大的變化,卻拿了李四小時的照片進行對比,發生總雜質超常超標時不利于調查)
(3)進行OOS/偏差調查時,對于問題的分析和結果評估有重要意義。
5.3某產品有關物質中所有單個雜質都低于定量限或報告限,那么雜質總和怎么報告呢?
如果有關物質檢測中單個雜質均低于定量限或報告閾值,需要從以下幾點考慮如何報告:
(1)產品的報告閾值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否結合產品的特性與雜質概況制定?
(2)該產品分析方法驗證中定量限是否合理?是否為定量限做的偏高,導致雜質無法準確定量與報告。
如果報告閾值或定量限不合理,那么,請結合法規要求與產品特性重新制定。
如果報告閾值或定量限均合理的情況下,可以將結果報告為小于報告閾值或定量限。當然,也可以將大于檢測限的所有雜質相加各處雜質總和,雖然數據報告不科學,但是可以監測到供試品中雜質變化的完整趨勢。
最后,老王以一首有關物質檢測關鍵點之歌結束本次聊天
有關物質很重要、產品關鍵的指標
稱量溶解過濾檢、所有環節防污染
雜質圖譜要顯全、每個雜質代碼編
所有雜質挨個算、結果合理做判斷
來源:藥事縱橫